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焉莉

作品数:63 被引量:613H指数:14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9篇玉米
  • 18篇土壤
  • 12篇施肥
  • 10篇肥料
  • 8篇农田
  • 8篇黑土
  • 8篇肥料利用
  • 7篇氮素
  • 7篇利用效率
  • 7篇春玉
  • 7篇春玉米
  • 6篇氮肥
  • 6篇养分
  • 6篇玉米产量
  • 6篇生态区
  • 6篇肥料利用效率
  • 5篇生态
  • 5篇水稻
  • 5篇土壤类型
  • 5篇利用率

机构

  • 54篇吉林农业大学
  • 7篇吉林省土壤肥...
  • 5篇吉林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生态环境部环...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0篇焉莉
  • 45篇高强
  • 28篇冯国忠
  • 27篇王寅
  • 7篇李翠兰
  • 6篇刘振刚
  • 5篇王继红
  • 5篇宋立新
  • 4篇张志丹
  • 4篇房杰
  • 4篇张晓萌
  • 3篇王呈玉
  • 3篇李明堂
  • 2篇赵兴敏
  • 2篇卢文喜
  • 2篇刘淑霞
  • 2篇马涛
  • 2篇李彦姣
  • 2篇邓超
  • 2篇李春林

传媒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玉米科学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吉林地质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农技服务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9篇2017
  • 10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管理对东北玉米连作地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研究
探索保证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面源污染相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迫切要求。优化施肥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产量、增加收益,同时可以实现肥料增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不同施肥管理对作物产量及...
焉莉
关键词:氮磷负荷氨挥发氮平衡生命周期分析施肥管理
文献传递
近40年来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土壤pH是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重要属性,是土壤化学与肥力的重要指标。通过空间插值分析2008(2005—2008)年和2018(2015—2018)年两个时间段中大量的吉林省土壤样品数据,明确了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78年)进行对比,分析了土壤pH的变化趋势。时间上看,从1980年至今的近40年间,土壤平均pH从pH_(1978)-pH_(2008)的每年下降0.03个单位变化至pH_(2008)-pH_(2018)的每年下降0.02个单位,2008—2018年的10年间虽然农田土壤的平均pH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前30年(1978—2008年)时间相比较,酸化趋势有一定的减缓。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的pH下降程度不同,草甸土、水稻土的pH下降较大,降低了1.3、1.6个单位;黑土的pH下降了大约0.4个单位;白浆土和暗棕壤酸化程度相对较小;而盐碱土pH却上升了1.5个单位,从pH_(1978)-pH_(2008)的每年增长0.01个单位变化为pH_(2008)-pH_(2018)的每年增长0.12个单位,盐碱耕地盐碱化有加重趋势。在空间上,吉林农田各耕层土壤pH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酸性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5.7%,弱酸性土壤占36.9%,中性土壤占32.4%,弱碱性占24.3%,碱性土壤占0.7%。与2008年相比较,酸性土壤下降了1.6个百分点,弱酸性土壤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中性土壤上升了2.5个百分点,弱碱性土壤下降了4.2个百分点,碱性土壤上升了0.4个百分点。在农业上应该积极地控制化肥的过量施用并合理添加有机物料如秸秆和有机肥,从而缓解土壤酸化和碱化的趋势,以实现吉林省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养分平衡的稳定供应。
白萱焉莉朱健菲高强李旭孙萌
关键词:农田酸碱性秸秆还田
基于GIS的吉林省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及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差异,旨在加强氮肥精准养分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率,从而减少农田氮排放。【方法】通过对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中不施氮肥处理(N0P2K2)及3个氮梯度(0.5N_2P_2K_2)、(N_2P_2K_2)、(1.5N_2P_2K_2)处理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的产量、氮肥施用效果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探讨各区域施氮效果及减排潜力。【结果】吉林省各地区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在不施氮肥条件下西部地区平均产量可达7.6 t·hm-2,其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平均产量差可达到2.1和2.2 t·hm-2。施用氮肥后,中部和东部地区最低增产率29.8%(最高59.5%)显著高于西部地区12.6%(最高29.4%)。中部和东部的氮肥利用效率分别为12.2—19.7和12.5—19.5 kg·kg-1,远高于西部地区的8.8—13.1 kg·kg-1。采用最大经济收益法MRTN方法建立氮肥用量与净收益间的函数关系,从而计算各地区最佳施氮量。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14.9、128.9和134.1 kg·hm-2,与推荐施肥相比可减少25.6、18.3和5.3kg·hm-2。在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的条件下,各地区均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尤其是西部和中部地区。通过节氮成本和粮食收入核算发现,各地区均可增加经济效益,其中中部地区农民增收显著。在保证产量条件下,采用最佳施肥量,吉林省西部、中部和东部每年可减少氮投入量分别为4 378、7 064和604 t;减少氮排放98.2、158.6和13.6 t。【结论】吉林省西部地区应控制氮肥施用;中部地区为全省减排重点区域;东部地区目前施肥量适中,可以配合其他管理模式消减自然因素的限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焉莉冯国忠兰唱高强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水稻施氮量
基于全国耕地消纳的畜禽粪便特征分布与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被引量:56
2020年
为加快畜禽养殖行业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畜禽粪便的特征分布,对有效防控养殖区域环境的污染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畜禽粪便污染研究都是基于省市区域尺度,而进行全国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排污系数法,以中国畜牧年鉴数据为计算基础,估算出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畜禽粪便的产生量、污染物产生量及污染物流失量。在此基础上,分析全国2016年畜禽粪便的排放分布特征,并将不同畜种的粪尿产生量统一换算为猪粪当量,计算出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当量承载负荷及预警值,参照相关标准得到2016年全国各省所对应的预警级别。结果表明:2016年全国畜禽粪便总产生量为246836万t,其中牛粪产量最多,家禽粪产生量最少;所研究的31个省份中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的粪便产生量较多。假设产生的粪便可以利用当年的有效耕地消纳,则2016年31个省份畜禽粪便平均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当量承载力负荷为19.55,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当量预警均值为0.49。本文所测算的31个省份中大部分省份预警值处于无环境威胁预警级别(Ⅰ级),但北京市处于有环境威胁预警级别(Ⅲ级),西藏自治区处于很严重环境威胁预警级别(Ⅵ级),青海处于严重环境威胁预警级别(Ⅴ级)。根据计算得出的预警级别,各省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尤其是在预警值较高地区应及时做好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及污染防控。
张藤丽焉莉韦大明
关键词:畜禽粪污排污系数法
施肥方式对东北玉米种植区氮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东北玉米单作种植体系氮磷流失规律,可为该地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及生态保护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农民习惯处理、优化施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和有机肥化肥混施处理,采用自然降雨条件室外模拟方法,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玉米种植区径流淋溶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玉米单作模式下,多雨年份优化施肥处理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可降低15.8%的总氮流失负荷,降低7.3%的总磷流失负荷;秸秆还田处理可明显降低22.9%的总氮流失负荷及15.1%的总磷流失负荷;有机肥化肥混施处理降低总氮流失负荷13.6%,但增加总磷流失负荷13.9%;氮磷流失负荷以泥沙流失为主,淋溶流失其次。结合作物产量,在多雨年份,优化施肥处理和秸秆还田施肥处理是防控东北玉米区农田面源污染和保证作物产量的理想施肥方式。
焉莉操梦颖胡中强高强
关键词:玉米施肥方式氮磷流失
吉林省主要土壤胶散复合体粘土矿物XRD物相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以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白浆土、黑土和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方法,研究土壤胶散复合体(G0、G1、G2)中粘粒矿物组成特征,探讨不同土壤类型下胶散复合体中粘粒矿物的演化规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对3种不同土壤类型而言,各组复合体含量均呈G0>G1>G2的趋势,且G0/G1、G0/G2均大于1。对胶散复合体不同组分而言,除G0组的含量大小顺序为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外,G1、G2、(G0+G1+G2)组均为白浆土>黑土>黑钙土。XRD物相分析表明,主要耕作土壤胶散复合体粘粒中均以2∶1型粘粒矿物为主,且均含有蒙脱石、蛭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石英等;黑土和黑钙土复合体中粘粒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白浆土则以蛭石、伊利石为主。土壤胶散复合体不同矿物的演变存在差异,3组复合体受风化影响的顺序为G0>G1>G2。
张志丹罗香丽王继红焉莉高雪莹程程丛高刘淑霞
关键词:耕作土壤粘土矿物XRD分析
氮肥调控对东北黑土春玉米氮利用及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2018和2019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开展大田定点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对照(N0)、常规施氮(NConv)、优化施氮(氮分次后移,NOPT)、控释氮肥(掺混30%控释尿素,NCtrl)、增施有机肥(在NOPT基础上增施有机肥,FM)和秸秆还田(在NCtrl基础上进行秸秆全量还田,SR),采用通气法田间原位监测不同管理措施下的氨挥发通量,并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及氮平衡,明确氮肥调控对东北黑土春玉米氮利用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Conv相比,各处理NOPT、NCtrl、FM、SR分别提高了14.1%、15.6%、24.2%和27.1%的氮肥利用效率。与N0、NConv、NCtrl、SR处理相比,NOPT、FM处理显著提高了氨挥发累积量,分别达氮肥施用量的3.2%和4.2%。NOPT处理减少了46.2%的氮表观损失和30.1%的氮盈余。在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肥料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控,可在稳产的同时大幅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施用控释氮肥可显著减少氨挥发损失。采用“掺混控释氮肥+秸秆还田”的调控措施更有利于增产增效,并减少环境污染风险。
兰唱石卓王少杰焉莉高强
关键词:春玉米控释氮肥氮平衡
氮肥用量对吉林省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中的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 596 kg/hm^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适宜施氮量(N3)处理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9 967 kg/hm^2,较不施氮(N1)处理平均增产2 371 kg/hm^2。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适宜施氮量的1/2(N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不同生态区显著影响玉米的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产量水平最高,东部湿润山区次之,西部半干旱平原区最低。施氮增产量和农学利用率以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偏生产力以东部地区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
王寅陈琪高强焉莉李翠兰宋立新刘振刚
关键词:玉米生态区氮肥肥料利用效率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
王寅冯国忠焉莉高强
关键词:玉米施肥效果作物产量肥料利用率
文献传递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差异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施磷后分别增产1.4 t·hm^(-2)(18.4%)、1.2 t·hm^(-2)(14.5%)和1.7 t·hm^(-2)(24.7%)。当前推荐施磷条件下,东、中、西部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3.2、17.5和24.1 kg·kg^(-1),而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4.6%、11.9%和18.3%。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果和肥料贡献率高于东、中部地区,而农学利用率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态区玉米施磷产量与基础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线性模型,东部地区为y=0.855x+2605(R^2=0.697**),中部地区为y=0.846x+2658(R^2=0.739**),西部地区为y=0.761x+3545(R^2=0.623**)。各生态区玉米的磷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对数模型,东部地区为y=-21.8 ln(x)+211.7(R^2=0.248**),中部地区为y=-18.8 ln(x)+183.3(R^2=0.230**),西部地区为y=-26.7 ln(x)+257.4(R^2=0.342**)。随着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提升,西部地区玉米施磷产量的增幅和肥料贡献率的降幅较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结论】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壤地力条件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磷肥增产效应,�
王寅郭聃高强李翠兰焉莉冯国忠刘振刚房杰
关键词:生态区磷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