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颖

作品数:13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岩石
  • 5篇岩浆
  • 4篇成矿
  • 3篇锆石
  • 3篇成矿作用
  • 2篇地貌
  • 2篇地质
  • 2篇岩浆起源
  • 2篇岩墙
  • 2篇岩墙群
  • 2篇岩石成因
  • 2篇岩石圈
  • 2篇岩石圈减薄
  • 2篇铁矿
  • 2篇谱系
  • 2篇流体
  • 2篇花岗岩
  • 2篇减薄
  • 2篇风景
  • 2篇冰川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河北省地勘局
  • 1篇河南省地质矿...
  • 1篇河南省国土资...

作者

  • 13篇潘颖
  • 11篇罗照华
  • 8篇李德东
  • 6篇杨宗锋
  • 4篇梁涛
  • 4篇周久龙
  • 3篇黄凡
  • 3篇黄丹峰
  • 2篇李旭东
  • 1篇程黎鹿
  • 1篇孙静
  • 1篇陈必河
  • 1篇杜维河
  • 1篇卢欣祥
  • 1篇魏文博
  • 1篇郭少丰
  • 1篇张长厚
  • 1篇高飞
  • 1篇王德忠
  • 1篇李健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地质通报
  • 1篇2009年黄...
  • 1篇全国地学哲学...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南口脉岩岩石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在造山带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之后往往有一期区域性脉岩产出,被称为岩基后岩墙群,其特征常表现为近同时形成、宽成分谱系和小体积。近年来这些脉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前人研究,根据岩性将其划分为煌斑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
潘颖
关键词:脉岩锆石U-PB
文献传递
黄山花岗岩地质学与地貌景观
本文以黄山风景区野外地质观察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试图黄山地貌景观的形成背景提出新的解释。(1)根据不同岩性单元的结构特征及相邻单元的相互关系,推断黄山地区发生过同岩浆侵位侵蚀作用,岩浆侵位...
罗照华李德东潘颖黄丹峰
关键词:黄山风景区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冰川遗迹岩石圈减薄区域应力场
文献传递
内蒙古天和永玄武岩成因:岩相学与矿物学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天和永地区南北向出露的小面积单层碱性玄武岩,岩石中出现至少三种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所有岩石均以橄榄石作为主要斑晶矿物,大颗粒环带橄榄石斑晶中心镁值为89.5,边缘镁值为70.3,小颗粒环带橄榄石镁值46.2~78.9。粒径最小的橄榄石聚集体和散布的基质橄榄石均无明显环带,前者镁值67.4~68.1,后者镁值65.5~72.1;单斜辉石由相对高钛高铝贫硅的散布柱状辉石和相对低钛低铝富硅的聚集粒状辉石组成,前者形成于低压快速淬火环境,镁值65.1~77.1,后者形成于富含挥发份的低压低过冷度环境,镁值77.7~78.0。所有单斜辉石均以次透辉石为主,个别为深绿辉石;斜长石以包含结构产出为主,为相对偏酸性的中长石 An=33.7~37.4,CaO 含量低与早期大量单斜辉石结晶有关。由于残余岩浆内 K_2O和 Na_2O 含量富集且极不均一,晚期结晶的长石同时出现了高钠长石、K-高钠长石(歪长石)和K-透长石;钛铁氧化物多数为晚期结晶的细粒基质矿物,少量以0.3mm 左右的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中的包裹体形式存在,可归属为钛铁尖晶石(Usp)—磁铁矿(Mt)固溶体系列,晚期逐渐向贫铝、铬和富钛方向演化。由于以上各种造岩矿物的晶出,导致残余岩浆形成的火山玻璃向贫镁、铁、钙和富铝、钾方向演化,火山玻璃的全碱含量变异趋势与全岩类似,均和 SiO_2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火山玻璃具有响岩和粗面安山岩成分特征,K_2O/Na_2O 值变化大0.68~1.61,均为钾玄岩系列,Na_2O 含量依然呈现宽区间特征,是天和永玄武岩由钾质过渡到钠质的主要原因。天和永玄武质岩浆从地幔运移到地表仅需5小时~5天,大颗粒斑晶橄榄石和小颗粒基质橄榄石生长仅需几小时到几天,前者形成无须深部岩浆房停留,后者近似晚期岩浆快速淬火时间。高镁橄榄石斑晶与残余岩浆的扩散平衡时间约42天~252天。深部结晶的橄榄石在运�
杨宗锋程黎鹿罗照华梁涛潘颖李德东黄凡
关键词:玄武岩
宽成分谱系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与成矿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在综述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宽谱系岩墙群(WSDS)研究实例的基础上,以太行山板内造山带中的岩基后岩墙群为例,详细论证了WSDS的形成机制,并简要讨论其构造与成矿意义。研究认为,1WSDS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岩石组合,其岩石组成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岩浆起源,因而不同于已知的其他火成岩组合;2WSDS直接的构造指向是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3WSDS的产生必须有大规模流体活动的参与,因而是成矿作用的指示器;4岩浆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在理想系统的框架下,由WSDS识别出的许多成因信息是相矛盾的。但是,在复杂系统的框架下,这些信息可以得到整合解释;5板内造山作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与板缘构造力没有直接的联系。WSDS同样适用于板内与板缘2种造山类型,具有普适性,都与岩石圈加厚拆沉有关。
黑慧欣罗照华李德东潘颖杨宗锋周久龙
关键词:岩浆起源成矿作用
宽成分谱系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与成矿意义
在综述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宽谱系岩墙群(WSDS)研究实例的基础上,以太行山板内造山带中的岩基后岩墙群为例,详细论证了WSDS的形成机制,并简要讨论其构造与成矿意义.研究认为,①WSDS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岩石组合,其岩石组成的...
黑慧欣罗照华李德东潘颖杨宗锋周久龙
关键词:岩石成因岩浆起源地质构造成矿作用
文献传递
大庙铁矿田——危机矿山还是潜在超大型铁矿基地被引量:19
2009年
笔者主要基于野外观察认为大庙铁矿田具有巨大的找矿勘探远景,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铁矿资源基地。新的证据不支持大庙斜长岩杂岩体的各组成单元为同源岩浆演化产物的认识,也不支持大庙式铁矿的矿浆成因说。斜长岩至少比苏长岩多经历了两次构造变形,表明后者是在斜长岩冷却固结之后侵位的。大庙式铁矿的形成与苏长质岩浆密切相关,但含矿物质不是来自于苏长质岩浆的分异作用,而是同时侵位的透岩浆流体。含矿岩浆-流体混合物在地壳深部的排气作用导致了成矿物质在苏长岩中的富集,也导致了浅部脉状矿体上磷下铁的特点,主要矿体隐藏在斜长岩之下的苏长岩中。因此,大庙铁矿田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孙静罗照华张长厚郭少丰李健杜维河王德忠潘颖周久龙李旭东
关键词:铁矿透岩浆流体斜长岩
科学问题的基本解及其外延
任何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都包含基本解和基本解的外延这两个方面。基本解是对该科学问题不产生歧义的解释,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外延则是以基本解为出发点,改变边界条件的数量和性质以后得出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解决方案得到广泛的认同,...
罗照华李德东黄凡杨宗锋潘颖
关键词:基本解岩浆作用成矿作用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层序地层与沉积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中国三叠系具有代表性的油气储集地层,近年来发现了安塞、志靖、靖安等亿吨级岩性油田,仍有较大勘探空间。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研究区延长组长8-长6期经历了湖盆迅速发育至鼎盛又衰退的过程,其中油气资源丰富,具有...
潘颖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沉积古地理砂质碎屑流
东沟含钼斑岩由太山庙岩基派生?被引量:37
2009年
河南汝阳东沟斑岩型钼矿是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钼矿床,含钼斑岩被认为是太山庙岩基的岩枝或晚期分异产物。据此,东沟钼矿的形成似乎与太山庙岩基的岩浆分异作用有关。文章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温度场分析,认为东沟花岗斑岩是独立于太山庙岩基的另一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其依据为:①根据前人发表的测年结果,太山庙岩基和东沟斑岩体的形成时间相差约3Ma,不应当认为形成时间一致;②太山庙岩基厚约3.5km,其出露高度大于东沟斑岩体,且东沟斑岩体距太山庙岩基约7km,其间不存在大断裂,两者的空间分布关系不符合深部岩浆房分异模型;③东沟斑岩体含有高温石英斑晶,是高温岩浆固结的产物,而太山庙岩基是相对低温岩浆的深成侵入体;④以东沟斑岩体为中心分布有相对完整的同心环状Pb-Zn矿点,表明成矿时期存在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温度场。因此,东沟斑岩不应当是太山庙岩基的岩枝或晚期分异产物。此外,根据花岗质岩石钼平均丰度和含矿流体中钼溶解度的最新实验资料进行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东沟斑岩不能提供足够的成矿物质,东沟钼矿的形成必须有额外的成矿物质来源。因此,东沟钼矿的成因与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有关,岩浆体系和成矿体系是两个独立的地质体系。综合分析表明,岩浆来自大于30km的下地壳,而成矿物质及流体具有多来源的特点。
黄凡罗照华卢欣祥高飞陈必河杨宗锋潘颖李德东
关键词:岩石结构成矿模型东秦岭
岩浆型铁矿床中脉状铁矿体的成因:以承德黑山铁矿床为例被引量:9
2013年
岩浆型铁矿床是我国的重要铁矿类型之一,也是峨眉山地幔柱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类矿床的成因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本文以黑山铁矿中的脉状矿体为例,试图通过锆石矿物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揭示岩浆型铁矿床脉状铁矿体的成因。锆石Ti温度计和δCe氧逸度计计算结果表明,脉状铁矿体的成矿温度T介于631~768℃之间,加权平均为681℃;成矿氧逸度logf O2介于-25.7^-15.6之间,加权平均为-20.8。这与实验得到的富铁质岩浆成矿温度相差近400℃,但又明显高于岩浆热液的温度。因此,本文认为"铁矿浆"很可能是溶解了大量成矿金属的超临界流体,处于岩浆-热液过渡状态。这一认识得到了锆石(Sm/La)N vs.La和Ce/Ce*vs.(Sm/La)N判别图解,以及CL图像的进一步支持。大量流体组分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铁矿浆"的粘度和密度,从而有利于其沿裂隙贯入或挤入围岩中,这可以很好的解释铁矿体的不规则脉状产状和围岩蚀变特征。结合前人资料,"铁矿浆"中的流体组分包括C-H-O-S等,这些流体组分除了岩浆自身结晶分异作用而富集的挥发分外,还包括外来幔源流体和地表流体的加入。"铁矿浆"在贯入围岩后经历了相分离作用,因而触发了钛铁氧化物的结晶从而富集形成矿石,这一流体地质过程记录在锆石Eu异常特征中。黑山铁矿床脉状铁矿体的形成机理可能也适用于包括攀枝花式铁矿在内的其他岩浆型铁矿床中的脉状铁矿体。
周久龙罗照华潘颖李旭东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