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研永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血浆
  • 3篇血栓
  • 3篇纤溶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浆含量
  • 2篇血栓栓塞
  • 2篇血栓栓塞症
  • 2篇栓塞症
  • 2篇纤溶酶
  • 2篇纤溶酶原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静脉
  • 2篇激活物
  • 2篇急性肺血栓
  • 2篇急性肺血栓栓...
  • 2篇急性肺血栓栓...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胸科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8篇毕研永
  • 4篇王佩显
  • 4篇陈永利
  • 3篇张敬霞
  • 2篇袁志明
  • 2篇陈兴
  • 2篇李京艳
  • 1篇崔让庄
  • 1篇毛用敏
  • 1篇包宇实
  • 1篇赵福梅
  • 1篇王世宏
  • 1篇翟卫华
  • 1篇张荣莉
  • 1篇韩明哲
  • 1篇周征
  • 1篇宋嘉
  • 1篇姜尔烈
  • 1篇杜宏
  • 1篇李汇

传媒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处方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09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热休克处理后对损伤心肌的修复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热休克处理后对低血清培养的耐受性变化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SC经热休克处理(42℃、30min)后,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处理后的MSC进行低血清培养,Annexin试剂盒检测培养不同时间后MSC的凋亡率及死亡率。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用超声心动及血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心功能的变化。结果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表达CD90、CD4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等与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相关的抗原,表达水平与未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未经处理的MSC比较,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 HSP-70表达量明显增高;在低血清培养条件下,48、72和96h的细胞凋亡率较未处理组相应时间明显降低;培养72和96h后的细胞死亡率较未处理组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移植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8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较移植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下降;短轴缩短率(FS)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经热休克处理后,免疫表型未发生变化,但热休克蛋白表达量增高,能提高对低血清培养条件的耐受性;心肌梗死大鼠移植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
张荣莉姜尔烈宋嘉毕研永王玫周征翟文静陈兴翟卫华刘芳王华王志永包宇实杜宏王世宏韩明哲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热休克反应心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血浆含量测定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中的意义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 探讨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APE)发病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剂 1(PAI 1)的血浆含量、作用及其该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4 4例APE患者和 5 6例健康正常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法 )定量测定血浆tPA和PAI 1抗原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 (tPA含量为 11 0 5ng/ml和PAI 1含量为 6 1 31ng/ml)相比 ,APE组的tPA含量 (33 88ng/ml)和PAI 1含量(111 5 0ng/ml)较高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疾病诊断中 ,tPA和PAI 1的血浆含量合理诊断截断点分别为 2 1 7ng/ml和 79 4ng/ml。结论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是由于PAI l抗原产生和释放增多 ,而非tPA抗原释放或产生不足所致。tPA和PAI
陈永利张敬霞袁志明毕研永王佩显
关键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浆含量APE纤溶酶原激活物IPA
MSCs、HAPO和促红素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缺失并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可导致心室重构,是心血管病患者心功能进行性恶化,甚至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在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细胞损伤和缺失和心肌再生能力较差仍然是需要...
毕研永
关键词: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心室重塑心肌梗死心肌内注射
胸苷酸合成酶在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表达的差异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是否存在大肠原发癌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胸苷酸合成酶 (TS)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收集石蜡包埋的大肠癌组织51例 ,淋巴结转移组织21例 ,正常大肠组织15例 ,大肠腺瘤组织8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TS在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 ,原发大肠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规律。结果 :(1)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及腺瘤组织均不表达TS ,51例大肠癌组织中30例呈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58.8%。大肠癌组织TS表达水平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及腺瘤组织相比有显著升高 (P<0.01) ;(2)淋巴结转移灶TS的表达在表达水平、染色范围和染色深度三个方面均高于原发灶 ,二者TS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TS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原发灶TS蛋白表达水平不能预测转移灶对以5 -FU为基础的化疗的反应 。
毕研永
关键词:胸苷酸合成酶大肠癌化疗5-FU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AI1启动子4G/5G基因多态性与PAI1血浆含量的关联性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患者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in hibitor1,PAI1)基因PAI1启动子4G/5G多态性与血浆PAI1抗原水平的关系及其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了120例中国汉族DVT患者和120名正常人的PAI1启动子4G/5G多态性,并测定了他们的血浆PAI1抗原、tPA抗原、TC、TG、Glu和Fib水平。结果(1)DVT组和正常对照组在PAI1启动子4G/5G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2)血浆PAI1含量水平依4G/4G型、4G/5G型和5G/5G型顺序递减,4G/4G型与4G/5G型或5G/5G型间差异有显著性。(3)在4G/4G型和4G/5G型,甘油三酯是血浆PAI1抗原水平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的DVT患者中,PAI1启动子4G/5G多态性与其血浆水平有密切关系,该基因多态性与DVT的患病危险性间缺乏关联性,表明其本身在该病发病机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效应。
陈永利张敬霞王佩显崔让庄赵福梅毛用敏李京艳毕研永李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素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促红素(EPO)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大鼠MSC培养后,制备成悬液备用。40只Lewis大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4组:A.MSC加EPO治疗组(n=10);B.MSC治疗组(n=10);C.EPO治疗组(n=10);D.心肌梗死对照组(n=10)。4周后,观察大鼠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C加EPO组、MSC组和EPO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腔明显缩小(P<0.05),梗死面积减少;其中MSC加EPO组较MSC组和EPO组的心功能好(P<0.05)。结论:骨髓MSC联合EPO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单用效果好。
毕研永陈永利陈兴王佩显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心肌梗死促红素
纤溶和凝血因子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测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患者凝血和纤溶因子的血浆含量,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APT患者(APT组)和56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tPA、PAI-1、PC、FPS和vWF∶Ag抗原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T组tPA、PAI-1和vWF∶Ag血浆含量水平较高,FPS水平较低,且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PAI-1及vWF∶Ag产生、释放增多和FPS血浆含量减低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陈永利张敬霞王佩显李京艳毕研永袁志明
关键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病机制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VWF:AG血浆TPA纤溶因子
静脉使用乌拉地尔在高血压急症中对血压控制与心率的影响
2023年
目的 探究静脉使用乌拉地尔在高血压急症中对血压控制与心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急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其中对照组采用尼卡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乌拉地尔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心率(HR)、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两组从给药前到给药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呈下降趋势,且给药后的水平均明显低于给药前(P <0.05),观察组给药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的SBP、DBP、MAP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给药前与给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的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给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的H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高血压急症中采用乌拉地尔静脉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安全性高,但对心率无明显作用。
马通军毕研永
关键词:静脉使用乌拉地尔高血压急症血压控制心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