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迎春

作品数:18 被引量:126H指数:7
供职机构:泰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出血
  • 3篇血管病
  • 3篇卒中
  • 3篇细胞
  • 3篇脑血管病
  • 2篇凋亡
  • 2篇动脉
  • 2篇血管性痴呆
  • 2篇血管性痴呆大...
  • 2篇血清
  • 2篇血性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2篇缺血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机构

  • 18篇泰安市中心医...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济南市槐荫区...

作者

  • 18篇梁迎春
  • 9篇宁方波
  • 7篇张磊
  • 6篇杨申
  • 5篇刘运林
  • 4篇李娟
  • 4篇张馨娜
  • 4篇孟庆莲
  • 3篇秦丽晨
  • 3篇李洪军
  • 2篇焦念宝
  • 2篇张新萍
  • 2篇颜秀梅
  • 2篇赵芳芳
  • 2篇刘新红
  • 2篇王涛
  • 2篇王琳
  • 2篇于爱玲
  • 1篇张馨
  • 1篇徐玲

传媒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社区医学杂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中华卫生应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1
  • 3篇20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影响因素、防治及预后。方法 对 142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 12h内、12~ 2 4h、2 4h~ 7d、7~ 14d进行动态CT观察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继续出血多发生在脑出血后 12h内 ,继续出血与长期饮酒及血压有关。部位以壳核及丘脑多见。结论 继续出血可导致病情加重 ,增加死亡率。
孟庆莲焦念宝梁迎春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CT检查血肿清除术继续出血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谷氨酸转运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脑干组织中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情况影响。方法选取54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SAH组24只和SAH-尼莫地平组24只,使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SAH-尼莫地平组注射尼莫地平,分别检测三组大鼠基底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以及谷氨酸转运体(EAATs)m RNA表达水平。结果 SAH组第1、7、14天的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ba)显著高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第1、7天的Vba显著高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在第1、7、14天的Vb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第1天的EAA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4个时间点的EAAT-1/GAPD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7、14天显著高于S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第1、7天的EAAT-2/GAPDH显著低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第14、21天的EAAT-2/GAPDH显著高于对照组,4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第1、7天的EAAT-3/GAPDH显著低于对照组,SAH-尼莫地平组第1天的EAAT-3/GAPD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7天显著高于S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尼莫地平可有效增加大鼠脑干中EAATs的表达水平,从而缓解脑血管痉挛,治疗SAH。
王琳王涛梁迎春宁方波赵芳芳张馨娜张磊
关键词: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分析
2015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住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2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连续主动脉弓联合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心血管因素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心血管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脂异常病史、血脂异常病程、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χ^2=12.369,P〈0.01;χ^2=9.381,P〈0.01;χ^2=10.285,P〈0.01;χ^2=12.420,P〈0.01;χ^2=11.085,P〈0.01;χ^2=10.027,P〈0.01;χ^2=5.082,P〈0.05;χ^2=4.398,P〈0.05);(2)经单因素分析,收缩压(SBP)变异系数、平均SBP、平均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关(χ^2=14.691,P〈0.01;χ^2=12.863,P〈0.01;χ^2=13.242,P〈0.01;χ^2=5.986,P〈0.05);(3)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SBP变异系数(β=0.442,Wald=5.389,P=0.034,OR=1.559,95%CI 1.372~1.903)、平均SBP(β=0.159,Wald=4.671,P=0.029,OR=1.021,95%CI 0.953~1.132)相关。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关注血压变异,可有效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从而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状况。
宁方波梁迎春张磊李洪军刘运林杨申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血压变异性
全球心脑血管病发展趋势及流行模式的转换被引量:1
2000年
目前全球心脑血管病的流行和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流行模式也有明显转换。了解和掌握以上变化,分析流行模式转换的原因,对预防控制心脑血管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1 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病的发展和死亡趋势 本世纪40年代后,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急剧上升趋势。近些年许多发达国家加强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现已收到明显效果,发病和死亡均已呈下降趋势。但也有一些国家该类疾病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趋势。1·1 呈下降趋势的国家 在美国,自1920年以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迅速升高。
梁迎春梁红光
关键词:心血管病脑血管病
p38MAPK参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机制研究及养血清脑颗粒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两血管法(2VO)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60只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养血清脑颗粒组。养血清脑颗粒组给予2 g·kg-1·d-1的养血清脑颗粒溶液2 ml灌胃,血管性痴呆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2 ml生理盐水灌胃,1个月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结果第1、2、3天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小于模型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原平台象限时间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的比较:养血清脑颗粒组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抑制海马区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而实现的,这可能是养血清脑颗粒参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梁迎春杨海燕赵林于爱玲张馨娜宁方波刘运林杨申
关键词:痴呆细胞凋亡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养血清脑颗粒
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有不同程度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和行走训练,一月后进行平衡功能的评价。结果对照组治疗前BBS评分和Tinetti评分分别为(36.45±7.33)分、(18.43±2.09)分,治疗后分别为(40.11±6.52)分、(23.05±2.13)分;平衡训练组治疗前BBS评分和Tinetti评分分别为(35.74±6.78)分、(18.51±1.97)分,治疗后分别为(48.95±3.47)分、(26.24±2.11)分,与对照组相比,平衡训练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平衡功能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临床上对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介入平衡训练。
肖振东杨申宁方波梁迎春张磊姜韫赟刘运林
关键词:脑卒中
bFGF转基因治疗对放射性脑损伤保护作用信号传导机制实验研究
秦丽晨刘运林徐玲崔瑞亭马学霞李洪军梁迎春苗素云张新萍张磊李娟孔令香颜秀梅刘喜平张馨
bFGF转基因治疗对放射性脑损伤保护作用信号传导机制实验研究始于2008年,系泰安市科技局资助面目研究课题。放射性脑损伤(RIB)是颅、面、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具体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目前临床...
关键词:
关键词:BFGF转基因治疗信号传导
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9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5-65岁,平均(54.64±5.35)岁。试验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4~66岁,平均(55.43±5.73)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均降低(P<0.05),90 dADL评分则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其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其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以及90 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状态,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保障患者的预后疗效和生活质量。
王琳李娟申玮张晶李吉贞梁迎春
关键词:动脉内溶栓临床疗效
氯吡格雷反应性与神经介入手术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择期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前氯吡格雷反应性与血管事件关系。方法:选择行神经介入手术患者53例,以Verify Now-P2Y12系统检测患者术前血小板抑制率,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随访,无血管事件31例(58.49%)为无并发症组,缺血事件13例(24.53%)为缺血组,出血事件9例(16.98%)为出血组,无1例同时合并缺血和出血并发症。各组年龄、性别、病情、疾病等基础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抑制率出血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缺血组则低于无并发症组(P〈0.01)。血小板抑制率预测缺血事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P〈0.01),对应的血小板抑制率为27%,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0.00%;血小板抑制率预测出血事件AUC为0.845(P=0.004),对应的血小板抑制率为72%,此时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95.45%。结论:Verify Now-P2Y12系统能有效预测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血管事件的发生,理想治疗范围为27%~72%。
张磊梁迎春宁方波李洪军王涛
关键词:神经介入氯吡格雷血管事件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季节及年龄的关系
2000年
孟庆莲焦念宝梁迎春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年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