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承武
-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韩国中央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儒学复兴的发展与展望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今天在2009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我能够有发言的机会,感到非常荣幸,对此,向主办单位表示由衷地感谢。今天要发表的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儒学复兴...
- 梁承武
- 中国儒学复兴的发展与展望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今天在2009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我能够有发言的机会,感到非常荣幸,对此,向主办单位表示由衷地感谢。今天要发表的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儒学复兴...
- 梁承武
- 关键词:儒学复兴儒家文化
- 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与前景被引量:4
- 2010年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儒学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从1978年到2008年间,共召开了204次学术研讨会研究探讨历代儒学思想,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国际儒联开展了儒学普及运动与儒学高峰论坛等活动;从2004年开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推动了普及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儒藏》编辑工程开始启动,历代儒家经典和大儒全集纷纷出版;中国各高校纷纷成立国学讲坛,开设国学培训班课程;各地区的儒学学术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儒学复兴运动将走向体系化、现代化、大众化、信息化、制度化。
- 梁承武
- 关键词:儒学复兴运动
- 《小学》礼节与当今儿童启蒙教育
- 一首先让我们来回顾和展望一下世界儒学大会。世界儒学大会是以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举办儒学研究活动,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儒学研究的发展,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强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
- 梁承武
- 文献传递
- 当代韩国阳明学的研究活动及未来课题被引量:1
- 2006年
- 一、序言在朝鲜时期,政治上和学术上均以性理学为主导思想,阳明学被打成异端邪说或斯文乱贼而判和排斥。韩国阳明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受到批的断绝和延命等曲折的历程。在朝鲜时期,南彦经(1528~1594年),李瑶(生平未详),张维(1587~1638),崔鸣吉(1583~1647年),郑齐斗(1649~1736年)等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
- 梁承武
- 关键词:序言
- 山东地区的儒学复兴运动及其展望
- 一、序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自1978年10月起,由山东大学主办的"文科理论研讨会"揭开了中国学术界历代孔子儒学思想的篇章。1980年10月在曲阜师大召开了"孔子学术讨论会",就孔子哲学思想和批判孔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
- 梁承武
- 关键词:儒学复兴儒学研究思孟学派
- 文献传递
- 韩国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被引量:2
- 2008年
- 朱子学不仅是主导韩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而且也是韩国思想史的核心思想,在传统文化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思想体系。但当代韩国朱子学未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面对时代变化,将近代的历史不幸和错误皆归为朱子学的责任,并将当代社会改革的所有障碍推卸给了朱子学。有鉴于此,对韩国朱子学进行了集中分析和论证,经过冷静的反思、崭新的解释和重新评价,提示了未来社会的前途及方向。未来课题为朱子学的体系化、现代化、信息化,通过积极发展,能为克服和对付未来21世纪危机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 梁承武
- 关键词:体系化信息化
- 退溪李滉对阳明“知行合一”之批判及其回响
- 2024年
-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退溪学派创始人李滉认为“形气”“义理”层面的“知”分别是“不勉而行”“勉而后行”,故前者可说“知行合一”而后者不可。对此,栗谷学派的吴道一和韩元震严守朱子对“知”“行”的分判,反对以“形气—义理”的框架来判断知行能否合一;同属栗谷学派的金钟厚则以“形气—性命”对应“人心之知—道心之知”,来分析“不能真知”与“虽真知亦有不能行”之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论述不仅展现了朝鲜性理学的理论样貌,也能为重新理解朱子学和阳明学提供启发。
- 王超梁承武
- 关键词:知行合一
- 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与前景
- Ⅰ.序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10月起,由山东大学主办的〈文科理论研讨会〉,开始了中国学术界讨论孔子与孟子思想、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宋明理学、清代哲学,以及进一步讨论近代哲学、当代新儒学思想的历程。根据蔡方鹿教授所...
- 梁承武
- 关键词:儒学复兴孔子文化公民道德教育儒家思想
- 文献传递
- 论儒家仁教的内涵及其实践方向被引量:1
- 2002年
- 儒家的“仁”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目 ,而是一切德目的总称。“立己立人立物”、“正己正人正物”、“成己成人成物” ,可归纳为“修己安人”的命题 ,而且实现“修己安人”的最终方法是“仁”。“修己”是指修养自己和安定自己生命的意思。只有从“修己”“安己”到“安人”和“安百姓” ,才能建立起君子外王的根本。以上观点 ,可以为 2 1世纪如何以仁教确立人的主体性 ,确保人的尊严性 ,进而保存自然万物之尊严性、实现人类的共生和谐。
- 梁承武
- 关键词: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