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珍
- 作品数:18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胺碘呋酮的临床应用现状
- 2002年
- 乙胺碘呋酮(胺碘酮)为苯骈呋喃衍生物。该药于60年代初期合成。起初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冠状动脉扩张剂问世。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尚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特性。70年代首先在南美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其后大量而广泛的临床研究发现它对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可以控制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恶性心律失常。但早年西方国家为缩短胺碘酮起效时间。
- 陈明友林淑珍
- 关键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
- 全文增补中
- 可调节进针深度的一次性注射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进针深度的一次性注射器,包括注射器及注射器外壳上设置的进针深度控制器。注射器外壳上设有一与进针深度控制器相配合的凸起。进针深度控制器为与注射器外壳相配合的圆筒体或半圆筒体,圆筒体或半圆筒体上设有一...
- 徐希云田思达梁永娟林淑珍蔡卫东赵庆英
- 文献传递
- 肝硬化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
- 2005年
- 王春秀亓卫东林淑珍
- 关键词:大出血患者精心护理消化道肝硬化
-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 2003年
- 为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心脏事件的影响 ,选择 10 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分为高脂血症组 (n=32 ) ,血脂正常组 (n=72 )。血脂正常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 36例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36例。高脂血症组和治疗组皆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用药前、用药后 4周、12周分别查血脂、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心肌酶、血常规 ,同时观察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 :高脂血症组和治疗组治疗后 4周、12周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 .0 1)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 4周、12周血脂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 ,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下降。高脂血症组和治疗组比较则无差异。因此 ,无论血脂高低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脂。
- 陈明友林淑珍王清姚玉才闫素华邢启崇田雨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阿托伐他汀血脂心脏事件
- 巨大T波伴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 2004年
- 陈明友林淑珍姚玉才张俊峰赵玉杰邢启崇
- 关键词:心电图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心理护理在人工流产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4年
- 林淑珍刘金玲杨美功
- 关键词:心理护理人工流产综合征血压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钙蛋白I与心电图ST段变化及冠脉造影的关系探讨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肌钙蛋白 I(c Tn I)与心电图 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病变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7例 U AP患者于心绞痛发作时 ,发作 6、2 4小时取静脉血 2 ml,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清 c Tn I浓度 ,同时做 12~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 ST段缺血性下移或上移情况。5 7例患者按 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按 2 0 0 1年 ACC/AHA PCI标准将冠状动脉解剖病变分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病变 ,按传统 Proudilit狭窄分级法将冠脉狭窄分为 ~ 级 ,分析 c Tn I与心电图 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危险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UAP患者心绞痛发作后 6、2 4小时 c Tn I明显增高 ,且 2 4小时 c Tn I浓度与心电图 ST段移位相关 (r =0 .5 9,P<0 .0 5 ) ,病变愈复杂 (中、高危险病变 )狭窄程度愈重 (>5 0 %以上狭窄 ) ,c Tn I愈高。结论 c Tn I可预测 U AP患者的预后 ,c Tn I愈高 ,心电图 ST段移位愈大 。
- 陈明友林淑珍李国华穆伟邢启崇刘钦亮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变化
- 老年心衰患者培哚普利、富马酸比索洛尔联合用药的靶剂量探讨
- 2008年
- 选择89例老年心衰患者(t〉60岁),在无明显水钠潴留、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2mg,每隔2周按照4、6、8mg逐渐加量;富马酸比索洛尔起始剂量0.625mg,每隔2周按照1.25、2.5、5、10mg逐渐加量。结果培哚普利治疗患者16例出现不能耐受的刺激性干咳,4例发生肾功能损害,余69例患者可耐受;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患者均能耐受,其中5例患者用药后心衰症状加重,减量用药或加大利尿剂剂量后症状减轻。3个月后心衰再人院率19.1%,病死率5.6%。认为老年慢性心衰培哚普利靶剂量82.6%患者为2—6mg,富马酸比索洛尔靶剂量80.9%患者为1.25—2.5mg。
- 陈明友王晶晶林淑珍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 2004年
- 林小春袁海兰林淑珍唐霞
- 关键词:心力衰竭
- AMI冠脉未通肌酸激酶MB蛋白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MB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未通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71例冠状动脉未通的AMI患者入院后常规治疗患者即刻、24h内每(4~6)h、以后每(6~8)h采静脉血1次,直至酶学恢复正常;溶栓治疗患者AMI入院后即刻、溶栓治疗后每(2~4)h,24h后每(4~6)h,48h后每12h采静脉血1次直至酶学降至正常。每次采静脉血2ml,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待测或置-20℃保存。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活性和CK-MB活性;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CK-MB蛋白。观察心肌酶出现异常的时间,上升至峰值的时间,酶峰持续时间,酶自峰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等酶学动态变化指标。AMI患者住院期间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AMI治疗后冠状动脉血管未通。结果:AMI冠脉未通患者血清CK-MB蛋白开始出现异常的时间平均为3.2h,上升至峰值的时间平均为22.2h,峰值期持续时间平均为13.3h,自峰值下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为71.2h。组内对比显示,血清CK-MB蛋白较CK-MB活性、CK活性出现异常时间分别平均早2.2h、4.2h;上升至峰值时间分别平均早3.2h、10.2h;峰值期持续时间分别平均缩短7.8h、11.2h;自峰值下降至正常时间分别平均增快7.7h、37.1h;酶值变化方面CK-MB蛋白较CK-MB活性、CK活性差异显著。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CK-MB蛋白原理明确,操作简便,数据准确,结果可靠;血清CK-MB蛋白可早期诊断AMI及AMI冠脉未通。
- 陈明友邢启崇林淑珍薛梅孙雪林
-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临床诊断价值AMI冠脉CK-MB活性冠状动脉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