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星 作品数:38 被引量:143 H指数:6 供职机构: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骶髂骨间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骶髂骨间韧带的形态及其在骶髂关节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成年甲醛固定湿润骨盆标本30具,剔除骨盆内容物后,其中6具作大体解剖,显露并取出骶髂骨间韧带,探查骶髂骨间韧带的起点、止点,分布范围及大小。然后剩余的24具作力学分析,将各骨盆的耻骨联合切断,随机取每个骨盆的左侧半骨盆或右侧半骨盆作对照侧,另一侧则做实验侧,从背侧经骶髂后韧带的间隙将骶髂骨间韧带从中间切断制成损伤模型,将骨盆置于生物力学测试仪上,固定骶骨后,分成四组,对实验侧和对照侧的骶髂关节进行内旋、外旋、由前至后及由下至上的应力测试。测试时应力逐渐加大,每次的增加值为10 N,将骶髂关节在脱位前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单位N)进行记录。各组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推断骶髂关节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稳定所起的作用。结果骶髂骨间韧带的起点为骶骨粗隆,止点为髂骨粗隆,韧带为不规则形状,大致呈三角柱形。力学分析中,实验侧的骶髂关节能承受的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及内旋压力均明显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侧的骶髂关节能承受的外旋压力稍低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髂骨间韧带分布在髂骨粗隆与骶骨粗隆之间,大致呈三角柱形,其可有效限制骶髂关节在前后、垂直及内旋方向的移位,对维持骶髂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金星 刘黎军 陈宏贤 黄俊锋 赵丽红 李敏 梅妍关键词:骶髂关节 生物力学分析 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肱骨近端骨折护理教学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与研究3D快速成型技术在创伤骨科肱骨近端骨折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60名创伤骨科护理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名。实验组的护理带教采用3D快速成型技术,对照组的护理带教使用传统的带教方... 韩云 尤微 杨金星 黄江鸿 吴雯 沈蕾 张丽君文献传递 一种新型截骨导向器及新型截骨组合导向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截骨导向器及新型截骨组合导向器,包括固定架和导向块,所述固定架和导向块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截骨导向器操作简单,缩短了截骨时间,截骨导向良好;本实用新型中的新型截骨组合导向器,在骨刀导向块和电钻导... 杨金星 刘黎军文献传递 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治疗跟腱炎激素治疗后的跟腱断裂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治疗跟腱炎激素治疗后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跟腱炎并有使用激素病史的13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修复断裂的跟腱,术后给予长腿石膏外固定,3周后改小腿石膏再外固定5周,拆除石膏后行常规功能锻炼,根据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3例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排斥反应发生,其中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跟腱外露,对采取跟腱后正中切口的患者,给予伤口换药后局部转移皮瓣加游离植皮术后痊愈。按照Arner-Lindholm标准,优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1%。结论双锚钉技术联合腓肠肌腱膜瓣治疗跟腱炎激素治疗后的跟腱断裂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杨金星 刘照华 刘黎军 王大平关键词:锚钉 跟腱炎 激素 跟腱断裂 骨搬运技术在感染性骨不连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骨搬运技术在感染性骨不连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感染骨段扩大切除、Orthofix肢体重建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干骺端截骨骨搬运治疗感染性骨不连25例。其中胫骨骨不连16例,股骨骨不连... 王大平 刘黎军 杨金星 刘建全 黄俊锋关键词:骨折 感染性骨不连 外固定支架 文献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观察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8-09采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的16例Wagner 3、4级糖尿病足,观察术后足部伤口恢复情况,足部感染情况,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足部皮温、疼痛VAS评分。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个月。4例出现皮肤血运不佳时暂停骨搬运,待血运好转后再继续。9例骨搬运骨块完全复位,骨搬运块与胫骨主骨基本愈合;7例骨搬运块未完全复位,骨搬运块与胫骨主骨间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压痛。术前患侧存在足部疼痛的患者术后第1天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足趾坏死边缘红肿明显消退。1例于术后1个月出现足部坏死范围增加,最终行小腿中段截肢,其余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保肢成功率为93.75%。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为(2.75±0.31)分,踝肱指数为0.81±0.02,足部皮温(32.75±0.29)°,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不影响胫骨的负重,骨搬运过程对微循环起到重建作用,提高了糖尿病足患者的保肢率。 郑鸿坚 杨金星 刘黎军 熊建义关键词:糖尿病足 ILIZAROV技术 踝肱指数 经改良腓骨头上入路联合骨刀叠加复位治疗胫骨后外侧柱骨折 2023年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腓骨头上入路骨刀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改良腓骨头上入路及骨刀叠加复位治疗的32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平均(47.5±10.1)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对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统计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0.0±2.5)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屈曲105°~135°,伸直0°~5°。疗效评价:优22例,良8例,合格2例,优良率93.75%。结论 改良腓骨头上入路骨刀撬拨复位内固定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且操作便捷、安全性高。 曾祥宇 杨金星 黄俊锋 梁群 刘黎军关键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肌腱减张器的临床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降低肌腱断端回缩张力的方法,提高肌腱缝合质量。方法设计并制作了肌腱减张器,将20根新鲜来亨鸡趾深屈肌腱分两组,将其切断,分别用减张器及不用减张器重新缝合,然后进行力学测试。临床应用于10例共37指Ⅴ区屈肌腱损伤患者(A组)的肌腱缝合手术,同期15例46指(B组)Ⅴ区屈肌腱损伤患者手术未使用减张器,将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使用减张器缝合肌腱组力学测试拉力负荷高于比较组。②临床病例A组优:22指,良11指,可4指,优/良总比率为59.5%,B组优17指,良15指,可14指,优/总比率为3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前者优/总比率高于后者。结论本研究设计制作的肌腱缝合器可有效降低肌腱缝合口张力,提供无创操作条件,提高肌腱缝合的质量。 刘照华 黄俊锋 杨金星 李文翠 刘健全 尤微关键词:显微操作 介绍一种新型多功能骨折复位器 <正>骨折后,两骨折断端的移位常表现为重叠、上下、左右移位及旋转、倾斜移位。拟介绍的骨折复位器是根据骨折移位的特点,遵从骨折复位损伤最小化及可对复位过程进行精细调节的原则设计的。 杨金星 王大平 刘黎军 熊建义 陆伟文献传递 一种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该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包括一截面为正多边形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穿设若干个滑块,每个滑块中部具有一容许所述定位杆穿过的正多边形通孔,所述定位杆穿过该通孔,所述滑块上与定位杆垂直方向设置一... 杨金星 王大平 刘黎军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