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湘宁
- 作品数:46 被引量:15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西南地区早—中二叠世玥类复合标准序列的建立及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利用西南地区 10条石炭系—二叠系剖面上的类分布建立了该地区早—中二叠世类复合标准序列( CSS) ,总结了类 6 8属 6 32种在该地区的分布延限。根据类物种在复合标准序列上的分布规律 ,阐述了这一时期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西南地区类物种分异度在早—中二叠世变化显著 ,共经历过三次快速增长时期 ,分别与假希瓦格亚科、米斯亚科及新希瓦格科的辐射演化有关 ;而物种分异度的两次大幅度下降则分别反映了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及中二叠世集群灭绝事件对本地区类动物的影响。
- 殷小龙杨湘宁朱李鸣史宇坤
- 关键词:二叠世TING类
- Quasifusulina的旋壁构造及其在(竹蜓)类分类、演化中的意义被引量:5
- 1993年
- 本文介绍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蜓)类Quasi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初步研究结果。电镜观察表明,Quasifusulina旋壁的主要部分系由许多近等轴的方解石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规律地叠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垂直于壳表、彼此相邻的方解石复合体。尽管其光学特征与蜂巢层和透明层颇为相似,但从构成旋壁的方解石微粒的形状、大小及排列和定向方式来看,Quasi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既明显地有别于典型的蜂巢层,也不同于典型的透明层。为便于描述,作者建议将Quasifusulina旋壁的这种特殊构造称为“原蜂巢层”(prokeriotheca)。 根据电镜观察,Quasifusulina旋壁由原蜂巢层及不连续的内疏松层构成,它可能代表了?类有孔虫中一种独特的旋壁类型。这种旋壁构造在?类动物的分类及演化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杨湘宁郑洪
- 关键词:TING类化石
- 广西、贵州的Zelia及其地层分布被引量:1
- 1996年
- 标本采自广西宜山、天等和贵州独山、紫云等地的早二叠世地层中。Zellia富集于层面,大多和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共生,在确定石炭二叠系界线时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现对Zelia的属征加以阐述、讨论和归并。
- 周建平杨湘宁
- 关键词:古动物学TING类地层分布
- 滇西耿马县小新寨沙子坡组“Rugososchwagerina”的再研究
- 中二叠世的Eopolydiexodina-Rugososchwagerina■类动物群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地层及古地理意义的动物群,以前的研究者曾在位于滇西保山地块的耿马小新寨剖面发现了此动物群,认为其是保山地块沙子坡组的一...
- 史宇坤杨湘宁金小赤
- 文献传递
- 费伯克(竹蜓)属Verbeekina Staff 1909旋壁超微构造特征被引量:4
- 1992年
-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现已绝灭的古代(竹蜓)类有孔虫旋壁的超微构造,使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构成这类生物硬体的可以识别的基本颗粒。这样,研究(竹蜓)类旋壁的生物矿物学特征便成为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而对化石超微构造的研究无疑是进一步提高无脊椎动物系统分类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 郑洪杨湘宁
- 关键词:旋壁超微构造
-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下二叠统隆林阶地层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下二叠统隆林阶实测地层剖面中含类化石 8属 2 1种。就类动物群的特征分子及属种分异度等而言 ,宗地剖面与广西宜山马脑山剖面相同 ,均以 Staffella与 Pseudoendothyra为标志 ,但宗地剖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较高 ;在类动物群物种主要构成类群上 ,宗地剖面与云南广南小独山剖面情况较为相似 ,皆以 Pseudofusulina与 Schwagerina分子共同繁荣为特征 ,但属种分异度相对较低。宗地剖面隆林期沉积环境总体上类似于开阔台地环境 ,但与典型的台地边缘及滨海边缘沉积环境相比 ,其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差、能量相对较低。
- 史宇坤杨湘宁刘家润董琳朱李鸣林春明
- 关键词:生物地层二叠系TING类宗地
- 茅口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的影响——以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组剖面为例被引量:14
- 2000年
-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 ,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构成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 ,并对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造成类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末期和下降末期 ,海平面的大幅度抬升或下降是造成类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或下降有利于类物种丰度的增加和新种的出现 ,而海平面快速上升或下降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茅口期晚期最大的一次类物种绝灭高峰可能与这一时期三级海平面上升初期的海平面快速抬升有关。十米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较为频繁 ,对类背景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导致类动物群物种更替的主要原因。
- 刘家润杨湘宁施贵军冯洪真陈云棠周建平
- 关键词:TING类动物群海平面变化茅口期
- 贵州台地相区宗地剖面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层序地层特征被引量:7
- 2005年
-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详细的岩石岩相学、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对贵州宗地剖面晚石炭世—二叠纪早期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贵州宗地剖面晚石炭世—二叠纪早期地层至少可识别出6种主要岩相及11种具有不同环境意义的微相类型。宗地剖面晚石炭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二叠纪早期地层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笔者等阐述了沉积层序的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探讨了三级层序和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特征。三级沉积层序在不同古地理单元和不同沉积环境中可以进行对比。三级层序发育TST和HST,LST不发育或难以识别。
- 林春明杨湘宁卓弘春漆滨汶
- 关键词:层序地层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宗地
- 假希瓦格■(Pseudoschwagerina)若干种(亚种)分类问题的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本文研究了Pseudoschwagerinauddeni,P.vulgaris,P.fusiformis,P.bedei和P.parabeedei的123个标本的薄片和照片,对这5个种及其所含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度量,并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种、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对比。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P.uddenirusiensis和P.vulgarisashensis,P.vulgarisaktjubensis以及P.fusiformiscrasa,P.fusiformisplicata等亚种定义中的主要形态特征实际上仅仅反映了P.uddeni,P.vulgaris,P.fusiformis种内的个体变异,P.bedeiuralensis和P.parabedei与P.bedei的形态特征在统计上非常相似。建议废除P.uddeni,P.vulgaris,P.fusiformis和P.bedei种内的亚种名称,并将P.parabedei视为P.bedei的晚出同义名。
- 冯蘅杨湘宁周建平
- 关键词:TING类化石
- 二叠纪生物灭绝型式的研究
- 杨湘宁
- 在二叠纪生物灭绝型式的研究中取得过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与美国Stanley教授合作(Stanly&Yang,1994,Science,Vo1.266,pp.1340- 1344.),提出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为“双集群灭绝”...
- 关键词:
- 关键词:二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