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列

作品数:30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篇垃圾
  • 10篇生活垃圾
  • 6篇污染
  • 5篇渗沥液
  • 5篇沥液
  • 4篇生物预处理
  • 4篇土壤
  • 4篇紫花
  • 4篇紫花苜蓿
  • 4篇苜蓿
  • 3篇渗滤
  • 3篇渗滤液
  • 3篇生态效应
  • 3篇填埋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污染土
  • 3篇污染土壤
  • 3篇垃圾渗滤
  • 3篇垃圾渗滤液

机构

  • 17篇武汉理工大学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湖北理工学院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杭州市固体废...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市政工程...
  • 1篇杭州市环境集...

作者

  • 30篇杨列
  • 13篇陈朱蕾
  • 4篇刘婷
  • 4篇吴丽
  • 3篇史波芬
  • 2篇谢文刚
  • 2篇陈思
  • 2篇张俊
  • 2篇刘艳丽
  • 1篇胡骏嵩
  • 1篇解莹
  • 1篇黄永炳
  • 1篇方继敏
  • 1篇吴丽
  • 1篇郑得鸣
  • 1篇余毅
  • 1篇田宇
  • 1篇曹丽
  • 1篇刘勇
  • 1篇刁红丽

传媒

  • 3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广东化工
  • 2篇环境卫生工程
  • 2篇环境生态学
  • 1篇金属矿山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城市环境...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产业与科技论...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城市环境...
  • 1篇中国城市环境...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生活垃圾渗沥液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影响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垃圾渗沥液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影响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①将污染土壤样品与未污染土壤样品的含水率调整至田间持水量60%,并于20~30℃温度下培养;②土壤样品的生态效应指标选取微生物活性指标(呼吸...
陈朱蕾杨列陈思张俊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和作业管理。
陈朱蕾薛强冯其林刘勇杨列罗继武余毅王敬民齐长青田宇葛芳龙燕王志国郑得鸣刘泽军史波芬夏小红谢文刚曹丽史东晓俞瑛健
关键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垃圾填埋垃圾处理填埋处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植物修复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治理成本低廉,对环境扰动小,且没有二次污染等特点。研究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包括对多种修复植物的修复效果及机理的研究,对不同种植条件下的修复效果的研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构造特定植物。
杨列郭后庆
关键词:植物修复
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后筛分及分选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堆肥化技术作为垃圾预处理方式在国内外已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生物预处理对垃圾筛分和分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垃圾含水率降低了7.69%,堆体的体积从275 m^3减少到183 m^3,垃圾的容重从最初的356 kg·m^(-3)增加到470 kg·m^(-3).经过生物预处理,有机物不断被降解.预处理可以提高筛分后筛下物比例,预处理后的筛下物百分比提高了17%.预处理对可回收成分(金属、塑料、纸张、玻璃和布匹等)分选效率都较新鲜垃圾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金属分选效果提高最显著,达到22.01%.本研究表明,生物预处理对垃圾筛分和分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提高后期资源回收利用率.
杨列陈朱蕾张俊
关键词: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筛分分选
紫花苜蓿对铜铅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模拟矿区Cu、Pb复合污染土壤条件下的豆科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发育情况,并对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Pb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净光合速率和氮吸收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的复合污染明显抑制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毒害作用。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中Cu和Pb均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Cu、Pb均主要累积在植物根部。紫花苜蓿对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Cu、Pb具有较好的提取作用,并可促进土壤中Cu、Pb向残渣态等生物活性的毒性较低的形态转化。
吕力欣闫霄珂郭后庆杨列吴丽吴丽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紫花苜蓿
厨余垃圾湿式与干式厌氧消化处理全链条碳排放比较分析
2024年
目前厌氧消化技术是我国应用最普遍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可分为干式与湿式2大类。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处理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建立。本研究基于沼液回流的“预处理制浆液+湿式厌氧消化”和“预处理除杂+干式厌氧消化”分别分析干式、湿式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工艺全链条的碳排放,通过确定厌氧消化的碳排放源与碳排放边界,测算直接碳排放量、间接碳排放量和可避免碳排放量,最后综合这3类排放量得出厌氧消化的净碳排放量。研究发现,采用沼液回流方式的干式厌氧消化工艺全链条碳减排量较高,达到了-84.43 kg/t,其中,干式处理直接碳排放主要来源为杂质焚烧,湿式处理直接碳排放主要来源为污水处理与杂质焚烧;两者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来源均为电力消耗。沼气发电与余热利用产生的碳减排效应是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处理全流程中最大的碳减排子项,以沼气产率为产出目标比以肥料为目标可产生更优的碳减排效应。本研究可为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碳排放方法学的建立提供参考。
胡钢孙建亭刘思源郑威刘凡侯鹏飞杨林杨列
关键词:厨余垃圾碳排放
紫外/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响应曲面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产生的浓缩液如何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工艺优化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了紫外(UV)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PS)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中芳香族有机物(UV_(254))和COD的去除效果。基于中央复合设计(CCD)的响应面方法(RSM)确定了反应过程中温度、PS投加量、初始pH和紫外功率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处理参数。结果表明,由CCD建立的UV_(254)和COD去除率模型在α=0.01的水平显著,模型R^(2)分别为0.9879和0.9809,模型Adj R^(2)与Pred R^(2)差值均小于0.2,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精度和有效的预测能力。此外,由模型模拟获得UV_(254)的最佳去除条件为温度85.1℃,pH9.32,PS投加量18.2g/L,紫外功率52W,最大去除率预计可达100%;模型获得COD的最佳去除条件为温度90℃,pH8.35,PS投加量26.1g/L,紫外功率75W,最大去除率预计可达74.94%;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值接近,分别具有96.53%和94.54%的准确率。综上,将RSM应用于高级氧化降解浓缩垃圾渗滤液的工艺优化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闫霄珂陈环吴丽张祖麟杨列
关键词:过硫酸盐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8年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是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多种毒性效应,因分布广泛和处理难度大而引起诸多关注。其特殊的疏水疏油性和高稳定性,使得其他传统水处理方法效果欠佳,而吸附处理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及吸附再生等优良性能,因此备受关注。现有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等会影响对POFS的吸附,PFOS是一种亲蛋白质的物质,金属离子可改善其吸附效果,相应的改性方法如微波改性也有利于PFOS的吸附。
陈环何浏洋方继敏孙甜甜郭后庆杨列
关键词:全氟辛烷磺酸盐改性
紫花苜蓿驱动垃圾渗滤液污染土壤中有机碳矿化与提高微团聚体稳定性
2023年
生活垃圾填埋场或简易堆场的渗滤液渗漏会引起严重的土壤污染,而渗滤液渗漏及紫花苜蓿修复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微团聚体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调查了不同剂量渗滤液污染土壤的氨氮、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碳和微团聚体的动态响应特征,并对比了紫花苜蓿对渗滤液污染土壤的有机碳和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可显著降低渗滤液污染土壤的氨氮、CEC和有机碳,同时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与提高微团聚体的稳定性。由此可知,紫花苜蓿对渗滤液污染土壤具有综合性修复效果。
孙建亭郑威胡钢刘凡刘思源杨列
关键词:渗滤液紫花苜蓿有机碳微团聚体
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法工艺净化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4年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自然水环境和污水处理系统中检出频次与残留浓度最高的抗生素之一。过氧乙酸(PAA)作为广谱性杀菌剂,因其氧化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其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H2O2基芬顿法等无机氧化法相比,PAA氧化反应生成乙酸,经中和后转化的乙酸钠可为后续生化工艺段提供优质碳源,有效降低含SAs废水的处理成本。该文对PAA基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法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以SAs作为典型水环境污染物,对近年来PAA基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工艺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比较分析了其对各类水质背景中SAs的去除效能,并对过渡金属、碳基材料等多种PAA活化方式,工艺运行参数、活性氧物种(ROS)的交联作用机理以及SAs降解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乙酰氧基自由基和乙酰过氧基自由基为PAA基高级氧化工艺中的基础活性物质,pH、PAA含量、共存物质等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体系中ROS的生成路径。此外,磺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五元磺胺和六元磺胺,二者降解机理存在一定差异。五元磺胺降解主要依靠苯胺环上氨基氧化、羟基取代、S–N/S–C键断裂、N中心自由基偶联反应等4种途径;六元磺胺降解过程还包括SO_(2)脱除、斯迈尔斯重排等机制。在PAA基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工艺研究领域,新型高性能非均相PAA活化方式开发、实际工况的运行调控与成本控制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该文可为PAA基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工艺治理水环境新污染物的研究与应用方向提供参考。
张德嵩陈振东孔德锦李柏林何晓曼杨列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过氧乙酸高级氧化工艺自由基碳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