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君

作品数:8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痴呆
  • 4篇老年
  • 4篇痴呆患者
  • 3篇症状
  • 3篇社区老年
  • 2篇行为症状
  • 2篇社区老年人
  • 2篇量表
  • 2篇精神行为症状
  • 2篇老年人
  • 2篇痴呆量表
  • 1篇心理社会
  • 1篇心理社会因素
  • 1篇心脏
  • 1篇心脏不良事件
  • 1篇胸痛
  • 1篇胸痛患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人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北京医院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北京大学第六...
  • 4篇北京回龙观医...

作者

  • 8篇杨丽君
  • 7篇杨丽娟
  • 7篇马腾霄
  • 7篇解恒革
  • 7篇王鲁宁
  • 7篇张晓红
  • 7篇王炜
  • 4篇于欣
  • 4篇王荫华
  • 4篇张振馨
  • 4篇贾建平
  • 4篇许贤豪
  • 4篇魏镜
  • 4篇彭丹涛
  • 4篇管小亭
  • 2篇冯峰
  • 2篇王华丽
  • 2篇冯锋
  • 1篇高丽杰
  • 1篇刘聚伟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05
  • 5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HEART评分预测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验证HEART评分对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急诊科就诊,心电图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1 550例,平均年龄(52.3±12.1)岁,男778例(50.2%)。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进行HEART评分,基于HEART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3分)775例(50.0%);中危组(4~6分)465例(30.0%);高危组(7~10分)310例(20.0%),中、高危患者收入院检查治疗,低危组患者在急诊室观察2 h后复查心电图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若无异常改变即可离院。对所有患者随访30 d,研究终点为就诊后30 d内MA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EART评分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比较,随着HEART评分增加,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升高,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比例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史的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0 d内MACE发生率分别为[0.65%(5/775)、13.3(62/465)、55.16(171/310),χ^2=126.8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ART评分是总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3.219,95%CI:6.817~24.745,P<0.01)。结论应用HEART评分能够简单、快速地评估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危险分层,准确预测急性胸痛患者30 d的MACE风险,有效识别低危患者。
余洋李博刘聚伟刘杰杨丽君郝春艳高丽杰
关键词:急性胸痛非ST段抬高心脏不良事件
社区老年人和痴呆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的调查——北京市痴呆量表规范化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是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并正确评价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对于痴呆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国内目前尚缺乏准确并能够全面评价痴呆精神...
解恒革王鲁宁王炜张晓红杨丽娟马腾霄杨丽君
文献传递
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因子分析 北京市痴呆量表规范化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是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并正确评价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对于痴呆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但
解恒革王鲁宁王炜张晓红杨丽娟马腾霄杨丽君
文献传递
中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初步调查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探讨在正常中老年人中,心理社会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以198例北京市城乡40岁以上非痴呆中老年人为对象,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详细调查每个受访者的教育、婚姻、居住状态以及生活习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心理社会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高、受教育越低、独身、居住在农村、不与配偶和子女同住、居住条件差、不喜咸以及长期吸烟者MMSE成绩明显下降(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经年龄和教育校正后,独身犤回归系数(β)=-0.210154,P=0.001犦、长期吸烟(β=-0.2252363,P=0.04)仍然与MMSE成绩呈显著意义的负相关关系。而住房较好(β=1.041417,P=0.006)、与配偶子女同住(β=7.882808,P=0.0001)与MMSE成绩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造成正常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对相关因素积极进行社会心理学干预,对于减少或减缓痴呆的发生有重要的社会和实践意义。
杨丽娟解恒革王鲁宁马腾霄王炜张晓红杨丽君
关键词:中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因素
北京部分城乡社区老年人和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调查被引量:51
2004年
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和轻中度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表现及其患病率。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对北京市城乡1540名认知功能正常的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和373名痴呆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进行了调查。结果 痴呆患者中49.33%在近一个月内出现过至少一种神经精神症状(35.66%为临床显著性症状),其中80.4%出现2种以上的神经精神症状。痴呆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抑郁/心境恶劣(23.86%),情感淡漠/漠不关心(21.72%),焦虑(20.38%)。正常老年人中有18.25%在近一个月内出现过至少一种神经精神症状(6.49%为临床显著性症状),其中53%出现2种以上的神经精神症状。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症状有睡眠障碍(10%),抑郁/心境恶劣(8.9%),焦虑(6.97%)。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患病率较高,程度上也更为严重,更具临床意义,认知功能正常的社区老年人神经精神症状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痴呆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行为异常。
解恒革王鲁宁于欣王炜杨丽娟马腾霄张晓红杨丽君许贤豪彭丹涛张振馨魏镜王荫华贾建平管小亭冯峰
关键词:神经精神症状痴呆社区老年人人中
认知功能正常的社区老年人精神行为症状的现况调查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神经精神症状是痴呆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痴呆症状的早期识别。但其在正常社区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尚不清楚,故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对北京市城乡3108名认知功能正常的40岁及其以上人群的神经精神症状进行了调查,除外痴呆、精神疾病、帕金森病和严重脑血管病患者。结果:共完成NPI调查3108人,调查人群中17.2%在近1个月内出现过至少1种NPI异常,5.76%为临床显著性症状;在60岁以上人群分别为17.72%和6.25%。60岁以前抑郁最为常见,60岁以后睡眠障碍最为常见,随之为焦虑、易激惹和淡漠。情感高涨和脱抑制在3组见均较为少见。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P=0.004)。多因素分析发现,高文化(OR=1.13)和女性(OR=1.25)对NPI总分有影响(P<0.05),年龄的作用接近显著性意义(OR=1.12,P=0.052)。高龄(OR=1.36),高文化(OR=1.13)和女性(OR=1.30)均对睡眠障碍有显著性作用。仅女性对抑郁有影响(OR=1.54)。结论:认知功能正常的社区老年人神经精神症状也不容忽视,在痴呆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行为异常,但其确切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解恒革王鲁宁于欣王炜杨丽娟马腾霄张晓红杨丽君许贤豪彭丹涛张振馨魏镜王荫华贾建平管小亭冯峰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行为症状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因子分析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研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患病情况以及不同亚综合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373例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痴呆诊断标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为轻、中度,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其精神行为症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1)49.3%(184例)的患者至少出现1种NPI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有抑郁/心境恶劣(89例,23.9%)、情感淡漠/漠不关心(81例,21.7%)、焦虑(76例,20.4%)等。(2)因子分析获得4个亚综合征,分别代表情感和冲动、精神病性症状、心身异常和行为紊乱,发生率分别为36.5%,28.4%,27.4%,15.3%。结论BPSD存在着具有共性因素的亚综合征,其发生率较单一症状高;不同BPSD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病因或危险因素。
解恒革王鲁宁于欣王华丽王炜张晓红杨丽娟马腾霄杨丽君许贤豪彭丹涛张振馨魏镜王荫华贾建平管小亭冯锋
关键词: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统计学BPSD
痴呆患者和社区人群睡眠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调查社区人群和轻中度痴呆患者睡眠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调查于2002-01/2003-01进行。社区人群样本来源于北京市万寿路地区和通州农村等八个城区和农村地区,年龄在40岁及其以上,无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成绩在26分以上的非痴呆居民3108人。痴呆患者来源于协作单位门诊患者373例。采用国际通用的神经精神科问卷调查其睡眠行为障碍,包括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及其频度和严重程度。并以频度和严重程度的乘积为调查得分,得分>0存在睡眠障碍。同时调查了脑梗死、心脏病、糖尿病等14种疾病并计算其疾病指数,疾病指数为所患上述疾病之和,0为未患上述任何疾病,14为患有上述全部14种疾病。结果:社区人群3108人和痴呆患者373例完成睡眠行为障碍调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社区人群中8.3%主诉有睡眠行为障碍,其中29.1%的患者至少患有一种疾病,心脏、消化和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睡眠行为障碍与年龄、教育程度、女性有关,比值比分别为1.22,1.13和1.32(P<0.05);85岁以上则与疾病指数(比值比=2.12)和教育(比值比=2.06)有关(P<0.05)。②19.8%痴呆患者有睡眠行为障碍,其中的68.9%至少患有一种疾病,患3种及以上者高达23.0%,以心脏、神经、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最为常见,与不伴有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指数和居住在城市,比值比分别为1.45和4.33(P<0.05)。结论:睡眠行为障碍是老年人和痴呆患者常见的症状。高龄老年人和痴呆患者的睡眠行为障碍不单纯是衰老的结果,也与伴随的疾病有关。
解恒革王鲁宁于欣王华丽王炜杨丽娟马腾霄张晓红杨丽君许贤豪彭丹涛张振馨魏镜王荫华贾建平管小亭冯锋
关键词:痴呆睡眠障碍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