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柳莹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4篇诗学
  • 4篇文化诗学
  • 2篇视域
  • 2篇文本
  • 2篇文学
  • 1篇当代小说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 1篇心灵
  • 1篇学科
  • 1篇咏史
  • 1篇日常生活审美...
  • 1篇诗经
  • 1篇诗人
  • 1篇诗意
  • 1篇视像
  • 1篇自我
  • 1篇自我救赎
  • 1篇文学治疗
  • 1篇小说

机构

  • 4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作者

  • 5篇李柳莹
  • 1篇李圣传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文化诗学的诗意内涵
2010年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方法,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作为一种诗学审美的方法论,其诗意内涵在学人间产生了广泛争鸣。当下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取向:一者以童庆炳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主张文化诗学不要脱离文学本身而去追捧日常生活中非诗意和反诗意的事物,而要将关注的视点投向文学文本;一者以陶东风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学者,主张文化诗学研究应该可以将研究的视点从文学文本延伸到诸如广告等大众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之中。两者间的争议就在于对诗意审美对象的分歧上。其实"文化诗学"在主张审美性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将诗意的内涵泛化,将一切雅俗共赏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事物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取舍。
李柳莹
关键词:文化诗学诗意文本日常生活审美化互文性
文化诗学的实践之路——以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为视域被引量:1
2010年
"新历史主义"并非西方的专用词,它在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中就可究其源、探其本。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与整个当代文学紧密相融,它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一起萌芽于80年代初中期,并以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的样式成为90年代文坛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新风。它是中国作家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现实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实践累积而成的,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中国特色"。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分析归纳出中国文化诗学与西方新历史主义从产生到建构其内涵的独立性及其特征的部分相似性,还可以窥探到文化诗学理论的发展走向。
李圣传李柳莹
关键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当代小说文本
文化诗学视域下的文学新形态——“视像-文学”整体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文学不再单纯地以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它开始与图像、声音等结盟,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来传播。对于视像与文学相结合成的文学新样式,需用文化诗学文本内外整体性研究的方法,来全面关照"视像-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现象。文化诗学以它开放性的理论品质顺应时代变迁来接纳新文学样式,它把这些新文学样式作为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拓宽了文艺学的学科疆界。
李柳莹
关键词:文化诗学媒介传播
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文学作品对人身心有治疗的功效,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疗他人,即读者;另一方面,治疗作者本人。诗人作家们在人生不得志的情况下,总倾情于诗文,寄情于创作活动,将心中的所想所感抒发出来,把内心的牢骚喷发在纸笔上,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而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心灵慢慢得到调解,不快之感缓缓得到释然,于是,最终达到了恬静淡然的心理状态,回归到静谧的心灵家园。左思和他的《咏史》八首,折射出他在创作中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心灵的自我治疗功效。
李柳莹
关键词:《咏史》文学治疗自我救赎
文化诗学的重划疆界与整体性研究
2011年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其根本区别在于它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它将文本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研究。本文以《诗经》学为例,主要讨论文化诗学"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特征,"跨学科"究竟有没有可能,如果可能应该怎样去"跨",怎样去实现学科间界线的打通,使其它学科也参与到这一批评方法中来,为文化诗学这一理论工程的建构所用。
李柳莹
关键词:文化诗学跨学科诗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