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
- 作品数:96 被引量:950H指数:17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传统治吏经验在现代廉政法治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
- 2022年
- 传统中国在官吏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治吏经验。长期的政治实践使得统治者充分地认识到建构完善监察体系的重要性,因此传统中国监察制度作为一种以权制权、纠举不法的约束制衡机制,不断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并日趋完善。这些经验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如果祛除价值,仅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治吏实践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反腐实践是失败的,其之所以难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在于反腐仅仅停留在官僚阶层内部,不能向社会公开,不能让民众有效参与。中国古代腐败频发且难以根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无法正确划分公私界限,在恩报的影响下,当在私人领域发生馈赠而需以公共资源加以回报时,制度便会异化,腐败便随之发生。面对古代廉政经验,我们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持一种谨慎的立场,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而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上进行抽象继承,具体批判,局部继承,总体批判,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吸收一切文明中的有益成分,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干部管理、监督的科学化。摒弃古代廉政经验中人治的内涵,克服局限性,与此同时赋予其新的价值,使之在现代民主法治的框架内实现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进而为当下中国的廉政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资源。
- 李拥军张笑
- 关键词:治吏廉政法治
- 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警示被引量:2
- 2010年
- 卢梭从性善论出发,认为通过社会契约的手段所构建的共和国是绝对公正的,人民无权在国家之外保留私益。这些思想中隐藏着大量感性的、空想的甚至专制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但无助于实现法治,反而极易诱发暴政。卢梭的思想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如下警示:缺少权力控制无法保障国家不为恶,法治实现的基础在于私人空间的保有,"法律治理"的实质在于"契约治理"。
- 李拥军
- 关键词:卢梭人民主权法治
- 我国判决说理激励机制适用问题之探讨被引量:23
- 2018年
- 建立和完善我国判决说理的激励机制是《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的重要内容。实践中,法官由于缺少解释权的正当性依据等原因而无法充分说理,很难依靠法律专业权威建立起内在动因式的激励机制。于是,以政治组织权威为动力的绩效考核成为判决说理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但绩效考核是以外在动因为主的激励,其与判决说理规律存在逻辑悖论,存在欠缺普遍化和常态化的说理刚性机制、裁判文书评价标准模糊、评价主体单一、不能助力法官提高薪资与晋升等问题,激励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可见,政治组织性激励无法代替专业性激励。新一轮司法改革提出裁判文书上网和案例指导制度,取消了裁判文书签发制度,案件繁简分流制度以及智慧法庭建设为判决说理的专业性激励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契机,逐渐成为法官说理的内在动因。
- 李拥军周芳芳
- 关键词:判决说理激励机制
- 作为治理技术的司法:家事审判的中国模式被引量:22
- 2019年
- 家事审判改革是国家为克服这种家庭危机所做出的司法应对,具有社会治理的意义。因为它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启动,所以呈现出"政治动力学"的面相。这是一套致力于情感修复和心灵征服的技术,一套旨在别人帮助下实现自我转变的"自我技术"。这些技术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仿古"。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的家事纠纷有其特殊性的话,那么它就真的需要从实践主义出发提炼一套务实的司法技术。
- 李拥军
- 关键词:家事纠纷社会治理司法司法技术
- 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立法的特点与趋向——关于完善我国当前性犯罪立法的一点思考被引量:12
- 2006年
- 受女权运动和性革命的影响,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立法正经历着重要的变革,从而在性犯罪的定位、性犯罪的主体和犯罪对象、“性交”的内涵、犯罪处理机制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通奸为罪的传统日益弱化,乱伦有罪传统获得保留,对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正在加强。面对我国当前性立法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借鉴西方立法经验,全面完善我国的性犯罪立法。
- 李拥军
- 关键词:性犯罪性权利强奸罪
- 判例法在中国的“可行”与“缓行”被引量:8
- 2006年
- 判例法能弥补成文法之缺陷这一功用为我国引进判例法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性;司法解释自身的不足为我国引进判例法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能性。但就我国现实来讲,阻碍它实行的因素也很多,与之配套的改革和社会心理的调整是必需的。因此判例法虽能实行,但不能“急行”,只能“缓行”,即只能以审慎的态度稳健地、循序渐进地、在不断地调试中推行。
- 李拥军
- 关键词:判例法成文法司法解释
- 情理法则在裁判说理中的功能与应用被引量:10
- 2022年
- 情理是实现裁判者和公众之间话语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司法场域,法官是言说者,当事人和大众是“听众”,裁判者欲说服“听众”,就必须学会用百姓的日常法则来说理。通情达理才能说服“听众”,情理缺失是案件引发社会争议的根本动因。情理缺失具体表现为抛却情理的法律专断、忽视常理的论证逻辑、法理阐释的简单粗暴等情形。在政策实施型的司法体制下,既有的刑事诉讼结构下,经由成本收益权衡,裁判者不敢或不愿运用情理法则来说理。裁判者要在说理中融入情感,尊重常理,坚守法理,做到情理法融合,才能在说理中收到好的效果。
- 李拥军郭晓燕
- 关键词:情理听众常理裁判者
- 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
- 2006年
- 目次一、西方传统中宗教与法律的融合二、宗教、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三、司法仪式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四、当代中国司法仪式的改革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法律文化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西方的信仰主义文化和中国的工具主义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司法仪式在法制中所处的位置和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司法仪式又强化了其背后的法律文化。现代的中国,走法治之路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 李拥军
- 关键词:法律信仰主义司法文化仪式
- 思维方式传统与当代中国法治模式的路径选择
- 2024年
-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孕育了不同的法律生长模式,进而形成了各自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治理传统。思维方式传统对于一个国家法治模式的选择和法治道路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对当下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不能忽视对该问题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视角探讨思维方式传统与现代法治的关系问题,并从思维方式出发探索中国法治模式的应然走向。
- 李拥军
- 关键词:法治道路民族思维方式国家法治应然走向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理学:1978-2008被引量:32
- 2008年
-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加速发展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法理学蓬勃发展的30年。30年间,中国法理学从初步确立到加速发展最终走向繁荣,在法、法治与法学研究等多方面论域中展开了理论争鸣,产生了诸多理论成果。中国法理学也同时在学科建设、教材改革、学术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值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3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30年中国法理学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求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开创中国法理学研究与教学的新篇章。
- 刘雪斌李拥军丰霏
-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理学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