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形态发生蛋白
  • 4篇缺损
  • 4篇骨缺损
  • 4篇骨形态
  • 4篇骨形态发生蛋...
  • 3篇骨形态发生蛋...
  • 2篇愈合
  • 2篇转染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枪
  • 2篇基因枪介导
  • 2篇基因转染
  • 2篇基因转染治疗
  • 2篇骨愈合
  • 1篇动力髋
  • 1篇动力髋螺钉
  • 1篇烧灼
  • 1篇烧灼治疗
  • 1篇石炭酸
  • 1篇缺损模型

机构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兵团医院

作者

  • 6篇朱小萌
  • 4篇宋兴华
  • 3篇李文举
  • 3篇詹玉林
  • 2篇孙鲁源
  • 2篇许锋
  • 2篇安智全
  • 2篇张长青
  • 2篇曾炳芳
  • 1篇周义军
  • 1篇郑鹏
  • 1篇王鹏
  • 1篇王翀
  • 1篇司春明
  • 1篇白宝林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兵团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因枪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治疗陈旧性骨缺损
目的:使用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基因枪进行局部基因注射以治疗陈旧骨缺损。方法:选3个月大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72只/(雌雄不限/),建立陈旧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按所截骨长度分3组:/(1/)1.5cm组2...
朱小萌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基因枪
文献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转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与股骨近端防旋转内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HS组和PFNA组,每组4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结果:手术时间PFNA组(80.35±34.92)min短于DHS组(95.54±23.42)min,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PFNA组(234.82±82.31)ml明显少于DHS组(385.71±312.34)ml,有统计学意义;完全负重时间PFNA组(68.73±15.98)d明显短于DHS组(81.92±34.92)d;9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三个月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P<0.05)。DHS并发症发生率(12.67%)高于PFNA组(4.16%)。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较DHS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时间短,便于早期下地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郑鹏司春明白宝林朱小萌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DHS内固定
联合石炭酸烧灼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比较研究——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病灶内刮除+单纯骨水泥填充术与骨水泥填充联合石炭酸烧灼术治疗骨巨细胞瘤,并对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合理的选择依据。[方法]收集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关病灶内刮除+单纯骨水泥填充术与骨水泥填充联合石炭酸烧灼术治疗骨巨细胞瘤所有随访严密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或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按照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文献进行质评。使用专用统计软件RevMan5.1版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分别计算病灶内刮除+单纯骨水泥填充术相对于骨水泥填充联合石炭酸烧灼术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危险的优势比(OR),评价两种术式术后对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篇,总样本量512例,其中病灶内刮除+单纯骨水泥填充术组310例,复发118例,出现并发症13例;骨水泥填充联合石炭酸烧灼术组202例,复发49例,出现并发症7例;合并OR复发=1.29,95%置信区间0.71~2.13,合并OR复发病理性骨折=1.39,95%置信区间0.43~4.53,合并OR复发软组织侵袭=2.43,95%置信区间0.64~9.29。[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内刮除术+单纯骨水泥填充术组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比骨水泥填充联合石炭酸烧灼术组高1.23倍。
朱小萌宋兴华周义军王鹏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石炭酸META分析
基因枪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治疗陈旧性骨缺损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体内外研究都已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分化、诱导异位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控制哺乳动物骨骼不同形态特征形成的功能。目的:使用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基因枪进行局部基因注射以治疗陈旧骨缺损。方法:72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陈旧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按所截骨长度均分1.5 cm组、2.0 cm和2.5 cm组。各组又随机分为治疗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组)和对照组(自然愈合组)。于转染后1,3,8,9周拍摄X射线平片,1,3,8和9周取骨折间软组织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Western blot检测,于1,3,8和9周时取标本大体观察,评价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观察发现治疗组骨痂生成量多于对照组。②治疗组转染后1,3,8,9周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骨形态发生蛋白2浓度定量,各时间点治疗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浓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应用基因枪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局部转移治疗陈旧骨缺损效果明确。
朱小萌王翀宋兴华詹玉林李文举
关键词: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基因枪
不同长度兔桡骨缺损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骨缺损的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目的:观察不同长度兔桡骨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麻醉下用线锯造成兔左前臂桡骨中段0.5和3.0cm的骨缺损。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显示,0.5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1,3,4周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且每组均较损伤即刻明显增加(P<0.05);3.0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相对表达量在损伤后3周达到高峰(P<0.05),其峰值水平明显高于0.5cm骨缺损组(P<0.05),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骨痂的生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损伤后3,4周,3.0cm骨缺损组的骨痂生成量较0.5cm骨缺损组明显减少(P<0.05)。证实,兔桡骨3.0cm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上调,但还不能使该长度的骨缺损自行愈合。
詹玉林安智全孙鲁源张长青曾炳芳许锋侯国柱李文举朱小萌宋兴华
关键词:骨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愈合
兔骨缺损模型中骨膜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泌量及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在兔骨缺损模型中骨膜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分泌量及骨愈合的影响,以及保留骨膜的必要性。方法选用良种新西兰大白兔48只(4个月龄,雌雄各24只)随机分成2组(n=24),在麻醉下手术造成兔左桡骨中段0.5cm骨缺损,同时保留或切除骨缺损周围的骨膜以制成保留骨膜组和切除骨膜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3、4周各处死6只动物并摄骨缺损部位的x线片,对缺损部位的大体标本进行观察,并取缺损部位的组织进行Westernblot检测,半定量测定BMP.2的含量,采用Lane.SandhuX线评分标准对骨愈合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术后1、3、4周保留骨膜组兔骨缺损断端间组织中的BMP-2含量逐渐增多,均较术后即刻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骨膜组兔骨缺损断端间组织中的BMP.2含量在术后1周达最高峰,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BMP-2的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周保留骨膜组BMP.2的含量较切除骨膜组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周保留骨膜组的骨愈合Lane—SandhuX线评分较切除骨膜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骨膜的存在可以明显提高BMP-2的分泌量并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在治疗骨缺损时保留骨膜具有重要意义。
詹玉林侯国柱安智全孙鲁源张长青曾炳芳许锋李文举朱小萌宋兴华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骨膜骨愈合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