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卫东

作品数:13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牙周
  • 7篇牙周炎
  • 3篇牙龈
  • 3篇舌苔
  • 3篇口臭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临床疗效观察
  • 2篇菌斑
  • 2篇挥发
  • 2篇挥发性硫化物
  • 2篇病例
  • 2篇病例报告
  • 1篇单胞菌
  • 1篇牙齿松动
  • 1篇牙膏
  • 1篇牙再植
  • 1篇牙周袋
  • 1篇牙周脓肿

机构

  • 13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朱卫东
  • 6篇沙月琴
  • 3篇曹采方
  • 2篇孟焕新
  • 2篇陈智滨
  • 1篇冯向辉
  • 1篇周彦恒
  • 1篇陈喜雪
  • 1篇段清宇
  • 1篇安娜
  • 1篇施捷
  • 1篇傅民魁
  • 1篇韩蔚
  • 1篇徐莉
  • 1篇张京华
  • 1篇黄洁
  • 1篇钱伟

传媒

  • 3篇现代口腔医学...
  • 3篇实用口腔医学...
  • 3篇中国口腔医学...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口...
  • 1篇口腔正畸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3
  • 4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例报告: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非手术和手术治疗4年纵向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sive periodontitis,AgP)的特点是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快,但我国牙周炎患者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故就诊时多已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此外,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牙菌斑有关,某些全身和局部危险因素如遗传背景、白细胞功能缺陷、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牙齿的解剖结构等也有关,故治疗相对复杂,远期疗效如何更值得关注。
冯向辉徐莉朱卫东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牙周炎患者手术治疗病例报告牙齿松动
口臭与牙周炎、舌苔及唾液的关系被引量:3
2002年
口腔是口臭的主要来源,牙周袋、舌苔和唾液是口臭形成的主要部位,全身的一些生理或病理原因也可能造成口臭。口腔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及其它异味物质,导致口臭。口气中的硫化氢与甲基硫醇不仅是引起口臭最主要的两种挥发性硫化物,同时也可通过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胶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本文就口臭、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与牙周炎的关系,以及舌苔、唾液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朱卫东
关键词:口臭挥发性硫化物牙周炎舌苔唾液
西吡氯铵牙膏及漱口液对牙菌斑堆积和牙龈炎症的作用被引量:3
2007年
朱卫东安娜孟焕新曹采方
关键词:牙龈炎症西吡氯铵牙膏漱口液辅助治疗手段菌斑控制
螺旋体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评价螺旋体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各自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 (volatilesulfurcompounds,VSCs) ,形成口臭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17例牙周炎患者 ,用鼻闻法评价口臭值(organolepticrating ,OR)后分成口臭组 85例 ,无口臭组 32例 ,用口臭测量仪测量口气中VSCs水平 ,刚果红负性染色法检测舌苔和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百分比 (S % )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usgingivalis ,Pg)。口臭组 4 6例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 口臭组探诊深度 (probingdepth ,PD) <4mm位点S %明显高于无口臭组 (P <0 0 1) ,而舌苔与PD≥ 4mm位点的S %、舌苔与龈下菌斑中的Pg均无差异。口臭组OR、VSCs水平与舌苔及PD <4mm位点S %正相关 ,与PD≥ 4mm位点的S %无关 ;OR值与PD≥ 4mm位点的Pg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舌苔及PD <4mm位点的Pg无关 ,而VSCs与 3个部位的Pg均无关系 ;牙周治疗后OR和VSCs水平明显降低 ,舌苔中的S %、龈下菌斑中的S %及Pg均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螺旋体是与VSCs及口臭的产生有关的口腔微生物之一 。
朱卫东沙月琴陈智滨
关键词:螺旋体牙龈卟啉单胞菌挥发性硫化物牙周炎
牙周检查指数与舌苔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牙周检查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和舌苔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全身健康牙周炎患者117例,检查和记录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以及舌苔的厚度和面积。其中4 6例完成牙周基础治疗(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法显示,117例牙周炎患者PLI(2 .3)、BI(2 .8)和舌苔厚度(2 .2 )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 =0 .387,0 .311,P <0 .0 1) ,PD(3.4mm)和舌苔厚度也呈正相关性(r=0 .2 18,P <0 .0 5 )。而这三个牙周指数与舌苔面积(2 .6 )均无相关性。4 6例牙周基础治疗后,PD、BI和PLI均显著降低(P <0 .0 1) ,舌苔厚度也从治疗前的2 .5下降为2 .2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3.5 0 1,P <0 .0 1) ,舌苔面积治疗前为2 .7,治疗后为2 .6 ,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与舌苔厚度有相关性,尤其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而与舌苔面积无关。
朱卫东沙月琴
关键词:舌苔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袋PD治疗前
牙周治疗改善口臭的作用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 (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对于改善口臭及降低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 (VSCs)水平的作用 ;牙周治疗配合清除舌苔、单纯牙周治疗和单纯清除舌苔降低VSCs的比较。方法 :全身健康牙周炎患者 117例 ,鼻闻法评价口臭程度 (OR)后分成两组 ,口臭组 85例 ,无口臭组 32例。口臭测量仪 (halimeter)测量清除舌苔前后口气中VSCs水平。检查菌斑指数 (PLI)、牙周袋探诊深度 (PD)和出血指数(BI)。口臭组 46例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 :清除舌苔可明显降低口气中VSCs(口臭组37% ,无口臭组 2 9% ) (P <0 .0 1) ;牙周治疗前OR为 3.1,VSCs为 462 .3μg/L ,治疗后则分别为 1.0和184.3μg/L ,两者均明显降低 (P <0 .0 1) ,其中VSCs下降了约 5 5 % ;牙周治疗后再清除舌苔VSCs为 116.4μg/L ,降低了约 72 %。方差分析显示三种方法降低口气中VSCs水平有明显差异 (P <0 .0 1) ,其中牙周治疗配合清除舌苔最显著 ,单纯牙周治疗次之 ,单纯清除舌苔最小。结论 :牙周炎和舌苔是口臭和口气中VSCs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牙周炎。牙周治疗和清除舌苔是改善口臭的有效方法 。
朱卫东沙月琴
关键词:牙周口臭
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评价Bio—Oss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m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地),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阃无显著性差异。Bio-Om CoU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则为PD(3.8±0.9ram)、BI(1.9±0.7)、GR(2.4±1.Imm)和CAL(6.2士1.2mm);Bio -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朱卫东沙月琴
关键词:骨下袋BIO-OSSCOLLAGEN
根向复位瓣术对临床指标与龈下微生物组成的作用:12个月数据
2003年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根向复位瓣术的临床与微生物作用。1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了包括洁治和根面平整的基础治疗(initial preparation IP),3个月后对牙周袋深度>4mm的位点行根向复位瓣术。受试者在基线、基础治疗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监测。每个牙6个位点检查菌斑堆积、牙龈充血、溢脓、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水平。取每个牙的近中位点龈下菌斑,用棋盘式DNA-DNA杂交法检测40种龈下微生物的有无和水平。在单纯IP位点和IP加手术位点中,平均袋深、牙龈充血和探诊出血位点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组位点的平均附着水平均显著增加,但在手术治疗位点增加较多。2组治疗位点的总DNA探针计数均明显降低。手术位点的40种微生物中有19种在治疗后明显降低,而在单纯IP组有16种逐渐明显减少。虽然该组位点IP后微生物平均计数有所降低,但降低主要出现在患者接受手术后,尽管单纯IP位点并未接受手术。手术后袋深降低及伴随而来的牙周致病菌储库的减少可能是获得长期牙周稳定的重要因素。
朱卫东曹采方
关键词:龈下微生物慢性牙周炎
口臭与牙周炎及舌苔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7
2002年
目的 探讨口臭及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 (volatilesulphurcompounds ,VSCs)与牙周炎及舌苔的相关性 ,舌在口臭及VSCs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6 0例全身健康、有口臭的牙周炎患者 ,鼻闻法检查口臭程度 ,使用便携式口臭测量仪分别测量清除舌苔前后的VSCs量。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depth ,PD)及PD≥ 4mm位点比例 ,出血指数 (bleedingindex ,BI) ,菌斑指数 (plaqueindex ,PLI)及舌苔厚度与面积。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法显示 ,口臭值、VSCs量与BI、PLI、舌苔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P <0 0 1) ,与舌苔面积也有关系 (P <0 0 5 )。口臭值与PD及PD≥ 4mm位点比例无关 ,VSCs量与PD及PD≥ 4mm位点比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r=0 2 6 ,P <0 0 5 )。清除舌苔可以明显降低VSCs量 (t=10 15 ,P <0 0 1) ,其减少量与舌苔厚度及面积均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结论 口臭值、VSCs量与BI、PLI及舌苔均有关系 ,而牙周袋PD只与VSCs量有关系 ;虽然清除舌苔可以明显降低VSCs量 (降低 36 7% ) ,但由于存在如何完全彻底清除舌苔的问题 ,所以舌与牙周炎在口臭及VSCs形成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朱卫东沙月琴
关键词:口臭牙周炎舌苔
正畸结合牙龈环切术治疗牙周炎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6
2002年
目的 通过正畸和牙周基础、牙龈环切术联合治疗因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患者 ,观察治疗后牙周组织的改变。方法 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唇向散开移位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 ,对需压入的前牙进行牙龈环切术 ,再开始正畸加力。使用牙周临床检查、常规根尖片、前牙区CT来观察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患牙的牙龈出血、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和附着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合牙龈环切的正畸治疗后患牙牙槽嵴顶高度增加 ,产生新附着。结论 正畸结合牙周系统治疗和牙龈环切术矫治牙周炎所致前牙唇向散开移位患者 ,可以排齐牙列、关闭散开的间隙 ,并促使牙周改善 。
施捷周彦恒傅民魁孟焕新朱卫东
关键词:牙周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