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菁
- 作品数:56 被引量:39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食物中铅对儿童神经系统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 接触铅污染的食物和水或含铅食品是儿童铅中毒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铅对儿童神经系统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低浓度铅暴露可导致神经解剖学改变、损害神经细胞生理功能、通过影响突触可塑性影响学习记忆等方面。
- 曹秀菁黄升海
- 关键词:食品铅污染儿童神经系统
- 文献传递
- 安徽省学生血压现况与形态发育指标关系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学生血压现况,并分析血压偏高与形态发育指标的关系,为开展成年期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安徽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学生血压偏高发生率为13.2%。7岁~,9岁~,11岁~,13岁~,14岁~,19岁~组血压偏高发生率低于其余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岁~,17岁~组男生血压偏高发生率高于女生,12岁~及20岁~组女生血压偏高发生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宿州市儿童血压偏高发生率高于合肥市和黄山市,其中8~10岁,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相关程度高的形态发育指标为体重、身高、体质指数以及胸围和腰围等。结论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与性别、年龄及地区有关,而且和体重、身高等多项形态发育指标呈高度相关。应针对不同人口学特点,在儿童青少年高危人群中开展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 许娟陶芳标张洪波王君曹秀菁许敏兰朱鹏苏普玉
- 关键词:血压青少年发育体质指数
- 母亲孕期增重与婴儿气质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与婴儿气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5~7月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将其分为:孕期增重偏低、适中和偏高3组。结果 婴儿气质9个维度中的节律性、适应性、持久性和反应阈在不同的孕期增重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增重偏低组节律性和持久性的得分高于增重偏高组,增重偏高组反应阈得分高于增重适中组。分层分析进一步显示:母亲年龄≤30岁时,孕期体重的变化对婴儿气质的节律性、适应性、心境和反应阈有影响(P〈0.05),不管是母亲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还是高中及以上时,节律性得分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增重异常可能会影响子代的气质,孕期保健应该加强对孕妇体重的监测,防止其对婴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 朱瑞张志刚高京华袁丁王敏蔡淑英赵蕊徐亮曹秀菁
- 关键词:孕期增重婴儿气质
- HLA-DQA1等位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自身抗体相关性被引量:3
- 2001年
- 叶冬青曹秀菁李向培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HLA-DQA1等位基因自身抗体
- 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与各科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各项感觉统合失调与各科学业成绩的关系 ,以期为不同科目的差生提供相应感觉统合训练方面的指导。 方法 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合肥市某所小学 93 3名智力正常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失调评定 ,由任课老师把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六门课成绩按照P2 0 、P80 界值分为优秀、中等和差等三个等级 ,对两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 3 4.7% ,男孩失调率为 42 .3 % ,明显高于女孩的 2 8.8% (P <0 .0 0 0 1) ;六门课程成绩差等生中总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P <0 .0 1) ,不同的课程差生中四项感觉统合失调率不同。 结论 不同方面的感觉统合失调可能是引发不同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因素 ,老师、家长应关注这些孩子相应方面的感觉统合训练 。
- 曹秀菁陶芳标曾广玉张洪波苏普玉
- 关键词:感觉统合失调学业成绩儿童
- 儿童抗生素滥用现状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7年
- 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抗生素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人们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却没有提高,导致儿童抗生素的滥用,引发了细菌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增多、药品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对患儿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滥用现状、危害及其对策进行阐述。
- 杨波曹秀菁
-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
- 新时代背景下实验教学质量调查与对策分析——以安徽某高校为例
- 2025年
- 目的了解高校实验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对于目前整体实验教学的满意情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某高校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生对该校实验教学整体情况比较满意,但认为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设备缺乏和实验操作效果不佳,分别占52.3%、50.4%、48.5和42.9%;学生认为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动手能力差,分别占65.0%和19.9%;学生认为最难理解的部分是实验原理、仪器设备操作和实验方法,分别占56.8%、33.8%和9.4%。结论可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基础理论教学等措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 丁海云丁兴王琳琳曹秀菁
- 关键词:实验教学医学教育教学满意度
- 中国3个城市中学生颈肩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 调查中学生颈肩症状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引起中学生颈肩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郑州和深圳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抽取24所中学.采用单纯随机方法,在每所中学每个年级抽取3~4个班级,对抽取的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颈肩症状、体育锻炼时间、学业压力、视屏行为、静坐行为等信息.共发放了问卷10566份,收回有效问卷10270份.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颈肩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屏行为和静坐行为对青少年颈肩症状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颈肩症状检出率为19.2%(1968/10270),女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22.6%(1137/5039)]高于男生[15.9%(831/5231)](P&lt;0.001);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3.3%(253/1901)、16.8%(326/1942)、18.5%(299/1617)、21.8%(417/1915)、21.4%(345/1611)和25.5%(328/1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最近3个月以来总是持续玩手机≥40 min(OR=4.66,95%CI:3.95~5.49)、持续看电视≥40 min(OR=4.01,95%CI:3.39~4.73)、持续使用电脑≥40 min(OR=3.61,95%CI:3.09~4.23)、持续做家庭作业≥60 min(OR=3.25,95%CI:2.79~3.79)、平均每天端坐时间累计≥10 h(OR=4.95,95%CI:4.25~5.77)、持续端坐≥90 min(OR=5.18,95%CI:4.42~6.06)者检出颈肩症状的风险较高.结论 中国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女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较高,长时间、高频率的视屏行为、静坐行为与中学生颈肩症状发生有关.
- 徐亮万宇辉刘婉张诗晨马双双许韶君翟露露张辉曹秀菁陶芳标
- 中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分析童年期受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南昌和沈阳3个地区7 986名在校中学生,使用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心理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结果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22.9%和4.7%。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随着童年期虐待水平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水平的升高,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呈增加趋势(P值均<0.05)。相对低虐待和低生活事件水平者,高水平虐待经历且高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10.43,19.75,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
- 高鑫万宇辉谢阳蒋志成李书琴张一曹秀菁陶芳标
- 关键词:虐待儿童生活变动事件精神卫生
- 安徽省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及社会心理特征研究被引量:25
- 2002年
-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状况及其社会心理特征 ,为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无记名方式对安徽省中学生样本人群 12 4 3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安徽省中学生各种故意伤害行为报告率在 2 5 %~ 30 4 %并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制定自杀计划与学习成绩、父亲文化程度、焦虑和抑郁心理症状等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结论 改善教育教养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可降低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的危害。
-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曹秀菁许韶君钱冰高茗
- 关键词:故意伤害行为流行病学中学生社会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