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燕
-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洛阳市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洛阳市HBV、HCV和HG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洛阳市 6 8例肝癌患者和 179例对照的血清 ,应用EIA法检测HBV、HCV和HGV感染指标。结果 HBV感染的六项血清学指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抗 -HCV在两组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抗 -HGV。HBV与HCV合并感染在肝癌的发生中呈简单相加模式。HBsAg、总HBV感染和抗 -HCV分别可以解释洛阳市肝癌病因的 84 .78%、6 1.19%和 6 .2 0 % ,而抗 -HBs阳性则使肝癌发病危险降低 32 .75 %。结论 HBV和HCV感染是洛阳市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 王启敏张竹梅边建超汤伯明王其军朱鑫樊巍巍曹燕燕
- 关键词:肝癌HBVHCVHGV
- 洛阳市肝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
- 为了深入探索洛阳市肝癌的危险因素,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肝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同时,我们对肝癌患者进行出生顺序分析,以明确环境...
- 曹燕燕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药物代谢酶
- 文献传递
- NAT1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N 乙酰化转移酶 1(NAT1)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RFLP技术检测 96例肝癌患者和 173例对照的NAT1基因型 ,并分析NAT1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病例组等位基因NAT1 3,NAT1 4 ,NAT1 10和NAT1 14B的频率分别是 2 0 .3%、5 0 .5 %、2 4 .0 %和 5 .2 % ,基因型NAT1 3/ 3、NAT1 3/ 4、NAT1 3/ 10、NAT1 3/ 14B、NAT1 4 / 4、NAT1 4 / 10、NAT1 4 / 14B、NAT1 10 / 10和NAT1 10 / 14B的频率分别是 4 .2 %、2 5 .0 %、3.1%、4 .2 %、31.3%、10 .4 %、3.1%、14 .7和 4 .2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NAT1快型和慢型的频率分别是 32 .3%和 6 7.7% ,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NAT1 10与职业暴露存在交互作用 ,OR值为 3.4 0 (95 %CI:1.0 3~ 11.2 2 ) ,与其它环境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NAT1基因多态性与肝癌不存在关联 ,NAT1
- 张秀峰张小燕边建超江峰王其军张竹梅王启敏曹燕燕汤伯明
- 关键词:肝癌基因多态性
- 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与肝癌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 (EPHX1)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RFLP技术检测 88例肝癌患者和 10 4例人群对照的EPHX1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EPHX1第 3外显子第 113密码子的Tyr/Tyr、Tyr/His和His/His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0 .195、0 .4 0 2、0 .4 0 2和 0 .317、0 .4 2 3、0 .2 6 0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 χ2 =5 .17,P =0 .0 75 ) ;第 4外显子第 139密码子的His/His、His/Arg和Arg/Ar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0 .85 2、0 .136、0 .0 12和 0 .6 83、0 .30 8、0 .0 0 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 χ2 =7.92 ,P =0 .0 19)。具有 113His/His基因型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OR值为 2 .38( 95 %CI :1.0 4~ 5 .4 9) ;具有 139His/Arg基因型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降低 ,OR值为 0 .36 ( 95 %CI:0 .16~ 0 .78)。将EPHX1第 3外显子基因型Tyr/His和His/His视为易感基因型 ,则吸烟与之在肝癌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 ,OR值为 3.90 ( 95 %CI :1.31~ 12 .0 2 ) ;将第 4外显子基因型His/His视为易感基因型 ,则吸烟和职业暴露与之在肝癌发生中均存在交互作用 ,其OR值分别为 4 .5 3( 95 %CI:1.5 6~ 13.6 1)和 8.4 4 ( 95 %CI :2 .36~ 31.90 )。结论 EPHX1可能为肝癌的易感基因之一。
- 曹燕燕边建超江峰张竹梅王启敏王其军汤伯明
- 关键词:肝癌
- 洛阳市肝癌的出生顺序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出生顺序与肝癌发生的关系,估计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肝癌发生中的相对作用.方法应用Haldane-Smith法和Greenwood-Yule法对肝癌患者进行出生顺序分析.结果用Haldane-Smith法分析97例肝癌患者的出生顺序,∑6A=1 542,∑Χ6A=1 617,C值为0.935(P>0.20);对肝癌先证者按HBsAg携带状态进行分层分析,HBsAg阳性者的C值为0.950(P>0.20),阴性者的C值为0.274(P>0.50).用Greenwood-Yule法比较肝癌患者出生顺序的实际分布和期望分布,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实际数与期望数的比值波动在0.78~1.38,没有随出生顺序而增加或降低的趋势;按肝癌先证者HBsAg携带状态进行分层分析,无论HBsAg阳性或阴性,其出生顺序的实际分布和期望分布均无明显差异,实际数与期望数的比值亦均无随出生顺序而增加或降低的趋势.结论洛阳市肝癌的发生可能与出生顺序无关.
- 曹燕燕边建超郭惠媛王启敏王启军张竹梅汤伯明
- 关键词:HBSAG阳性者肝癌患者肝癌发生先证者C值阴性
- 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4年
- 环氧化物水解酶(epoxide hydrolase,EH)是参与外源性化学物质体内生物转化第二时相反应的一种重要代谢酶.编码该酶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即基因多态,使其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发生相应改变.EH基因多态导致个体对环境中毒物或致癌物的易感性不同,从而发生疾病的危险性亦不同.关于EH基因多态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报道,现综述如下.
- 曹燕燕边建超
- 关键词: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性易感性
- 洛阳市肝癌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探讨洛阳市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洛阳市各大医院收集肝癌患者65例作为病例组,从社区和医院收集非肝病、非肿瘤患者177例作为对照组。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病史、乙肝病史、急性肝炎史、肝硬化史、精神创伤史、亲属肿瘤史、饮茶、总酒精摄入量和女性月经不调史是肝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9.85、51.90、7.37、44.61、3.04、3.03、1.50、1.39和4.20;而经常食用蔬菜和饮用自来水是肝癌的保护因素,其OR值分别为0.40和0.41;将BMI值按照≤18.5、18.5-25和>25分成低、中、高三级,以中级为参照,高BMI呈现明显的保护作用,OR值为0.21,而低BMI则使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4.7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乙肝病史和精神创伤史仍然是肝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2.74和3.13;经常食用蔬菜是肝癌的保护因素,OR值为0.48;高BMI仍呈现明显的保护作用,OR值为0.30,而低BMI则使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3.33。结论:预防和控制HBV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可能是控制洛阳市肝癌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 张竹梅边建超王其军曹燕燕王启敏樊巍巍朱鑫郭惠媛汤伯明
- 关键词:肝癌肿瘤卫生防疫公共卫生
- NAT2基因多态与肝癌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洛阳市N-乙酰化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96例肝癌患者和173例对照的NAT2基因型,并分析NAT2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NAT2*4、NAT2*6和NAT2*7的频率分别为71.9%、10.9%、17.2%和74.7%、14.0%、1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6,P>0.05);基因型NAT2*4/*4、NAT2*4/*6、NAT2*4/*7、NAT2*6/*6、NAT2*6/*7和NAT2*7/*7的频率分别为59.4%、9.4%、15.6%、2.1%、8.3%、5.2%和57.8%、13.3%、16.2%、3.5%、6.9%、2.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2.94,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NAT2快型和慢型的频率分别为84.4%、15.6%和87.3%、12.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0.44,P>0.05)。NAT2与吸烟、肉食、油炸食品和职业暴露等环境危险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洛阳市NAT2基因多态与肝癌无关联。
- 张秀峰张晓燕边建超江峰王启敏张竹梅曹燕燕王其军朱虔兮汤伯明
- 关键词:肝癌遗传易感性肿瘤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