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建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渭河盆地
  • 3篇地震
  • 3篇形变
  • 2篇地壳
  • 2篇多尺度
  • 2篇多尺度分解
  • 2篇重力场
  • 2篇重力场变化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多尺度分...
  • 2篇GPS
  • 2篇布格重力
  • 2篇布格重力异常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数据
  • 1篇地震数据处理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活动

机构

  • 11篇陕西省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北京劳雷物理...

作者

  • 11篇曹建平
  • 10篇张永奇
  • 8篇韩美涛
  • 3篇丁晓光
  • 1篇王争良
  • 1篇冯希杰
  • 1篇石军
  • 1篇玄松柏

传媒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高原地震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产业与科技论...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199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渭河盆地及邻区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2009—2014年渭河盆地及邻区GPS资料,利用Shen提出的连续形变场与应变场计算方法,获得渭河盆地及邻区的水平形变场及应变率场,结合构造地质、地震目录等资料对渭河盆地及邻区的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1)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西段和东段GPS形变场变化差异明显,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形变场以挤压变形为主,渭河盆地中部西安—咸阳地区的形变场呈现EW向挤压、SN向拉张特征;(2)主应变率、剪应变率、面应变率变化明显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的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盆地中部的长安—临潼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以及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附近;(3)未来需要警惕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长安—临潼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以及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附近的地震危险性。
张永奇韩美涛曹建平郑增记宋普伟
关键词:GPS速度场应变率场地壳形变
汶川Ms8.0地震前渭河盆地的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2020年
本文对汶川地震前渭河盆地跨断层水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震前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南缘—东南缘与渭河盆地交界处的断裂带活动及渭河盆地内部近北东向的断裂带活动出现了远场形变异常;(2)北西向岐山—马召断裂带上的南大同场地处断裂带活动也出现了远场形变异常,可能与其位于汶川地震的烈度Ⅵ度影响区有关;(3)渭河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断裂带活动基本上没有出现异常变化;(4)震前异常持续时间约在4个月~2年之间。
曹建平张永奇郑增记韩美涛冯希杰石军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渭河盆地跨断层形变
2018年宁强M;5.3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陕甘川地区2016—2018年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宁强M;5.3地震前半年和1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宁强M;5.3地震震中区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4阶小波分解,并对1~4阶小波细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宁强M;5.3地震重力场呈现"正向变化—正向减弱—负向变化—负向减弱"演化过程,震前重力场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震中位于鞍部位置,符合走滑型地震特征;(2)布格重力异常2~3阶小波细节对宁强M;5.3地震孕震特征有较好的反映,对应的场源深度为10~15km,与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1km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张永奇韩美涛曹建平郑增记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
华北地区2009~2013年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及其地壳运动含义
2017年
基于华北地区2009~2013年半年尺度重力复测资料,利用扣除半年和年周期获得的重力年变率反演计算华北地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结果显示,华北地区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的山西地区和渤海湾盆地为负变化,中间地带的华北平原表现为正变化,揭示了华北平原中下地壳因两侧膨胀和岩石圈热物质上涌而使物质处于压缩状态。
韩美涛玄松柏张永奇张永奇曹建平
关键词:反演
鄂尔多斯南缘地区重力变化场源特征
2021年
以鄂尔多斯南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及2014—2017年相对重力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欧拉反褶积方法,对引起重力变化的场源深度进行反演,并对空间分布规律予以解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反演得到最优模型参数,并对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为了减弱和消除欧拉解的发散性,利用水平梯度滤波法优化反演结果。结果表明:①构造指数为1时,适合对相对重力数据进行反演,当滑动窗口选择4—8倍测点间距时,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场源参数;②在主要断裂附近,不同时间尺度的场源呈较好的一致性特征;③引起重力变化的场源深度集中在10—30 km,与鄂尔多斯南缘地区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④不同时间尺度的场源位置相对分散,表明引起重力变化的物质流动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
张永奇韩美涛郑增记曹建平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欧拉反褶积
渭河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解释被引量:4
2022年
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计算获得了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4阶小波逼近和小波细节分解,同时基于平均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定量化地计算出1~4阶小波细节和小波逼近所对应的场源平均埋深。结合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对获得的重力场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鄂尔多斯地块、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布格重力异常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构造区内部重力异常也存在横向的显著差异。布格重力异常的走向、规模、分布特征与二级构造区及主要的断裂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②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1~4阶细节对应4~23 km不同深度的场源信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东、西部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渭河盆地凹陷、凸起构造区边界清晰,断裂边界与重力异常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秦岭造山带重力异常连贯性不好,东、西部重力异常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③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与莫霍面埋深具有非常明显的镜像关系。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交汇处、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交汇处。渭河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主要由中上地壳剩余密度体所影响,这可能是该区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的主要原因。
张永奇韩美涛张恩会郑增记曹建平宋普伟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莫霍面深度
陕西地区环境因素对重力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针对不同环境因素对重力影响,采用经典的负荷理论,计算了陕西地区大气、陆地水储量以及非潮汐海水变化等环境负荷引起的重力效应并与西安地震台连续重力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西安台重力残差季节性信号中,全球和局部的大气负荷效应占主要成分,其对周年振幅贡献达79%,其次是陆地水负荷效应,其对周年振幅的贡献为20%,而非潮汐海水负荷效应非常小,其贡献不足1%。此外,陕西地区陆地水负荷重力效应呈现明显的分区特征,并且由于采用的陆地水同化模型GLDAS没有考虑台站附近地下水的实际影响,导致综合模拟结果与PET重力仪实际观测结果存在约50 d的时间延迟。
郑增记韩美涛范丽红丁晓光张永奇曹建平
陕西重力测网起算基准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经典平差方法处理重力网数据时,判断起算基准是否稳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精细化处理陕西重力测网观测资料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法,对1992—2011年陕西重力测网起算基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泾阳M_S 4.8地震为例,分析了重力起算基准稳定性对重力网计算的影响及线性回归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起算基准重力值随时间变化明显;(2)起算基准扰动影响改正后,地震前后重力场及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特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3)处理重力数据及分析重力场变化特征时,必须考虑起算基准稳定性的影响。
张永奇韩美涛曹建平丁晓光翟宏光郑增记
关中地区垂直形变场和应力场的特征
1992年
本文利用关中盆地1972—1986年的4期大面积垂直形变资料,采用经典静态平差方法,求出该盆地相对于1972年的垂直位移量,并作出位移等值线图。据此讨论了近年来该盆地的垂直形变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现今的地壳垂直形变基本上继承了第四纪时期的特征,但在盆地西部有差异。本文将关中盆地简化为一个平面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反演关中盆地1976年、1980年和1986年相对于1972年的应力值,研究了该盆地的应力场分布特征。
王争良曹建平
关键词:关中盆地有限元应力场
基于GPS的渭河盆地主要断裂现今滑动速率研究
张永奇韩美涛曹建平郑增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