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志林

作品数:8 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土壤
  • 6篇岩溶
  • 4篇岩溶区
  • 3篇影响因素
  • 2篇岩溶石漠化
  • 2篇石漠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坡耕地
  • 2篇耕地
  • 1篇氮分布
  • 1篇氮矿化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矿化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养分特征
  • 1篇样区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河南省新乡市...
  • 1篇四川省眉山中...

作者

  • 8篇傅瓦利
  • 8篇文志林
  • 3篇张治伟
  • 3篇胡宁
  • 2篇袁红
  • 2篇蓝家程
  • 2篇朱章雄
  • 2篇李芹
  • 1篇马志敏
  • 1篇袁道先
  • 1篇谭贞学
  • 1篇沈艳
  • 1篇贾红杰
  • 1篇张洪
  • 1篇程辉
  • 1篇张婷
  • 1篇王燕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1
2014年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胡宁袁红蓝家程袁道先傅瓦利文志林
关键词:植被恢复岩溶石漠化无机磷形态影响因素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选择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中5种土地利用方式(弃耕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性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上下层土壤TOC含量在2.69~13.88 g/kg之间,不同植被覆盖类型、耕作方式和施肥是影响土壤TOC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各组分(DOC、EOC、LFOC、POC和M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较大,主要与植被类型、施肥管理、耕作方式以及人为干扰有关.弃耕地含量均比较低,林地和草地受人为干扰较少含量较高,菜地土壤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含量差异不大,橘园地上下层土壤5种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均是最大的.弃耕地受之前耕作影响,弃耕时间短,有机质输入量少,POC/MOC值相对较低,菜地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POC/MOC值相对比较稳定,草地、橘园地和林地0-20 cm土壤POC/MOC值均高于20-40 cm,下层土壤有机碳比较稳定.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0-20 cm土壤TOC与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LFOC与POC之间也呈现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土壤TOC与EOC、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MOC与TOC以及EOC和LFOC均呈现正相关性,LFOC与POC之间关系由表土层的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极显著正相关.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强,尤其是土壤TOC、LFOC和MOC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敏感性指标.
陈高起傅瓦利沈艳伍宇春胡宁文志林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组分轻组有机碳
岩溶坡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1
2010年
为了探讨岩溶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利用环刀法测定了不同利用类型石灰岩土壤的入渗过程曲线,并分析了孔隙状况、颗粒组成和土壤结构等对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岩溶坡地土壤入渗性能影响较大,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表现为灌丛>果园>草地>旱地。灌丛地表下层(>15~30cm)平均稳定入渗速率8.11mm/min,最小值4.22mm/min;旱地地表下层平均稳定入渗速率0.46mm/min,最小值仅0.13mm/min。旱地表层以下存在显著的入渗阻滞层。岩溶坡地土壤入渗性能与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和孔隙度有显著相关性。非毛管孔隙在入渗初期的作用大于后期,>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稳定入渗速率的重要因素。该文为进一步研究岩溶坡地旱涝灾害、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治伟朱章雄王燕傅瓦利文志林
关键词:土壤水分护坡土地利用土壤入渗性能影响因素
石灰土地区几种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对比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重庆市中梁山石灰土地区为研究区,选择莴笋、红菜苔、白菜、瓢儿菜和桔子5种不同的作物,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分别测定了5种作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以及土壤pH值,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这5种作物的养分含量除了桔子树的根际土壤速效磷出现亏缺外,其余4种作物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都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作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另外,根际土壤的pH值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于非根际土壤。
陈高起傅瓦利张婷文志林伍宇春
关键词:石灰土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根际效应
岩溶区坡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以重庆中梁山坡耕地样区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土资源。由于该地区坡耕地石漠化程度高,土壤侵蚀问题严重,致使坡耕地土壤肥力不断退化。以重庆市中梁山坡耕地样区为例,采用模糊综合指数法进行小尺度坡耕地土壤肥力评价。经取样数合理性分析表明,25个样点估计研究区土壤肥力评价能够满足90%置信水平条件下,10%、15%和20%的相对误差取样数的精度要求;运用主成分分析(PCA),通过计算变量的Norm值筛选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氨、耕层厚度和粉黏比进入最小数据集(MDS),并对进入MDS的肥力因子进行相关系数分析检验,表明选取的MDS能最大程度表达坡耕地土壤属性信息;利用隶属度函数实现评价指标量纲归一化并对单项肥力指标进行评价,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是影响研究区土壤肥力的限制因子,研究区80%样地肥力综合指数在0.40-0.60之间,肥力水平处于中等程度。
伍宇春傅瓦利程辉陈高起文志林
关键词:坡耕地主成分分析
石灰岩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9
2009年
用萨维诺夫法分析了不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的组成特征及差异,并研究了土壤结构胶结物质对石灰岩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干筛团聚体含量高,差异较小,但湿筛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灌丛夹马尾松生态系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也最好,坡耕地和退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大团聚体含量则显著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及腐殖质品质是影响研究区石灰岩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张治伟傅瓦利张洪袁红朱章雄文志林李芹
关键词:岩溶区土壤结构影响因素
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氮分布及与氮素矿化关系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积累与供应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各级团聚体不同形态氮库分配特征以及团聚体氮库与土壤氮素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全氮、轻组氮、碱解氮、矿质氮含量基本上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峰值出现在<0.25 mm粒径.除矿质氮外,各种氮形态在不同样地之间,总体上表现为弃耕地<草地<灌丛地<灌乔林地<乔木林地、人工金银花地<人工林地.2各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受团聚体粒径质量分数控制,其中5~10mm、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较大,土壤氮主要贮存于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贮存有重要意义.3团聚体全氮贮量中,0.25~1 mm、5~10 mm、2~5 mm粒径对土壤净氮矿化量贡献大,其它粒径贡献较小.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中>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逐渐提高,大团聚体氮贮量相应提高,在增强土壤供氮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有机氮的贮存与保护.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伍宇春陈高起傅瓦利文志林王文净
关键词:岩溶石漠化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氮土壤氮矿化
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土壤侵蚀^137Cs法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137Cs法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进行了土壤侵蚀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样地顶部侵蚀速率都大于10000t/(km2·a),是坡耕地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坡耕地上部侵蚀速率为3000~4000t/(km2·a)左右,而在耕地下部土壤出现堆积.样地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2765,3202t/(km2·a),其均值相当云贵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40.3%,三峡库区的39.9%,嘉陵江流域的54.1%,黄土高原的39.1%.土壤侵蚀绝对量不大、相对侵蚀强烈是岩溶山区的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
贾红杰傅瓦利张治伟文志林李芹谭贞学
关键词:岩溶区^137CS土壤侵蚀坡耕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