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胜
- 作品数:116 被引量:28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 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在平山病中的应用
- 背景平山病的病因不清,主要影响下段颈髓的前角细胞。此病常于发病后3~5年自然缓解,尽早使用颈托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临床上肌肉萎缩和肌力检查,并不能客观评估平山病前角细胞受损的情况。目的探讨使用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估数(MU...
- 傅瑜徐迎胜郑菊阳张朔樊东升
- 文献传递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探讨其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 仪器记录,记录点为 Cz 和 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记录到三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 Pz/P1000,各波潜伏期与臂长有关。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 m/s±7.5 m/s,1.70 m/s±0.40 m/s,分别与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腕管综合征患者中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12.0 m/s±5.6 m/s 和0.60 m/s±0.10 m/s。结论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能稳定、可靠引出;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 Aδ纤维和 C 纤维。腕管综合征患者 C 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腕管综合征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小纤维损害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痛觉传导通路研究,评估其小神经纤维功能。方法对56例有疼痛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同时进行健康对照组测试。结果糖尿病组感觉传导速度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速度:糖尿病组分别为(8.6±1.7)m/s和(0.9±0.1)m/s,对照组分别(13.1±2.4)m/s和(1.7±0.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21.62,P均<0.05)。糖尿病组中,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与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存在小神经纤维的传导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功能受累。
-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瑄樊东升
- 关键词:痛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小纤维神经病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5
- 2007年
- 目的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受试者取卧位,应用 CHEP 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49.5℃和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刺激强度分级。以 Keypoint 仪器记录,记录点为 Cz 和 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级;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级。于记录点记录到3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 Pz/P1000。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7.5)、(1.7±0.4)m/s,分别与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结论 CHEP 能较为稳定、可靠地引出,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Aδ纤维和 C 纤维。
- 郑菊阳徐迎胜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 关键词:疼痛感受器神经传导神经纤维
- 三重刺激技术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正常参考值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中检验三重刺激技术(TST)的可靠性,并探讨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正常参考值。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的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双侧小指展肌TST检测,结合经颅磁刺激和外周刺激,应用对冲技术,给予3个刺激,发生2次对冲。3个刺激分别为磁刺激皮质运动区、电刺激腕部、电刺激Erb点。TST检测的顺序是:经颅磁刺激→在腕部电刺激→在Erb点电刺激;TST对照的顺序:在Erb点电刺激→在腕部电刺激→在Erb点电刺激。结果以TST检测/TST对照波幅比率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臂长以及左右侧之间的数值。结果全部受试者的TST检测/TST对照波幅比率为85.0%±6.7%。受试者左、右侧TST数值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臂长61~70cm的受试者(50名)和臂长71~80cm的受试者(50名)TST数值分别为85.0%±2.6%和85.0%±8.7%,组间比较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ST检测方法比较完善,不受年龄、侧别、性别、臂长的影响,可试用于锥体束功能的检测。
- 郑菊阳徐迎胜樊东升
- 关键词:神经病学经颅磁刺激电刺激参考值
- 腹直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3
- 2006年
- 目的建立腹直肌肌电图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的价值。方法对ALS组67例患者(其中有呼吸困难症状者19例)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测,包括上、下肢远近端肌肉、胸锁乳突肌、下胸段脊旁肌及腹直肌,测定自发电位、募集相、MUAP时限、波幅及多相波,其中脊旁肌只检测自发电位和募集相。对健康对照组109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腹直肌肌电图的检测。比较ALS组腹直肌肌电图与健康组的差异、ALS组中腹直肌肌电图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的差异以及腹直肌肌电图与呼吸障碍症状的关系。结果健康对照组腹直肌肌电图的MUAP参数分别为:波幅(373·78±56·46)μV,时限(9·95±1·13)ms,多相波(19·40±4·52)%;ALS组腹直肌肌电图的MUAP各参数分别为:波幅(537·19±159·04)μV,时限(13·02±1·30)ms,多相波(31·19±8·84)%,ALS组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S组腹直肌肌电图神经源性改变(63/67,94·0%)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57/67,85·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呼吸困难症状患者的腹直肌肌电图自发电位(18/19,94·7%)多于无呼吸困难症状患者(32/48,66·7%)。结论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均能可靠、稳定地测出,可作为检测ALS患者胸段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辅助手段。
-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瑄樊东升
- 关键词:腹直肌肌电描记术动作电位肌萎缩侧索硬化
- 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别对平山病(2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0例)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6例)患者进行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及交感皮肤反应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运动传导速度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时限、面积及波形的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记录脑区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颈区肌肉(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肱二头肌),胸区肌肉(T10椎旁肌、腹直肌)和腰骶区肌肉(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比较3组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的差异性。结果平山病组患者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患者亦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脑区、颈区、胸区和腰骶区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患者均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颈区和腰骶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平山病组患者神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0,P=0.000);平山病组患者神经源性损害的发生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0,P=0.000)。结论平山病组患者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均无异常,无神经传导阻滞,但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
-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宣樊东升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神经传导阻滞肌电描记术
- 三重磁刺激技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评价作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三重磁刺激技术(TST)的特点,探讨TST在评价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12例、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MNS)患者14例,分别进行双上肢小指展肌TST测定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测定,并将TST波幅比与改良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修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评分、肺功能百分比、病程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LS患者12例均完成双侧TST检测,其尺神经TST波幅比为(55.8±32.6)%,较正常参考值下降(F=-3.448,P=0.002),TST波幅比阳性率为70.8%。LMNS患者共13例完成TST检测,其尺神经TST波幅比为(79.4±16.4)%,与正常参考值无统计学差异(F=0.215,P=0.832)。ALS组尺神经TST波幅比〔(55.8±32.6)%〕低于LMNS〔(79.4±16.4)%〕(F=-3.275,P=0.002)。TST波幅比评价UMN体征的敏感度76.5%,高于传统电生理指标;特异度为54.5%,低于传统电生理指标。TST波幅比与改良的MRC评分存在相关性(r=0.431,P=0.035),与ALSFRS-R评分、肺功能、病程、MEP潜伏期以及CMCT均无相关性。结论 TST可以发现亚临床UMN损害,其敏感性高于传统电生理观测指标。TST可以定量评估UMN受损程度,有可能用于ALS患者病情监测。
- 张玮玮郑菊阳徐迎胜樊东升
-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肌萎缩侧索硬化上运动神经元
- 以感觉异常起病的Wilson病伴ATP7B基因新突变1例被引量:2
- 2018年
- 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铜代谢异常致病,临床表现包括神经和精神症状、肝症状、角膜色素环等,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本文报道了一例少见的以感觉异常起病的成年WD患者,基因检查显示ATP7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母源获得p.I1284N为新突变,此前未见报道。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主因“双手麻木疼痛3个月,伴发作性右侧面部、肢体发紧感”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双手手指麻木、疼痛,遇冷加重,双手颜色无明显变化,症状持续约10 d缓解,伴发作性右侧面部、肢体发紧感,右侧口角上抬,持续3~4 s后可自行缓解,于发病3 d内反复发作,平均6~7次/d,每次症状相似,发作时无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此后无类似症状发作,入院时觉右足行走时疼痛明显。病程中无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改变,无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无肢体无力。既往:5年来间断节食、口服多种减肥药(包括含有决明子、薏苡仁、泽泻、茯苓、荷叶、葛根等成分的复方中药制剂以及盐酸西布曲明等),体重于55~80 kg间波动,近3个月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为独生女,父母否认近亲婚配,否认相关家族史。查体:身高163 cm,体重85 kg(BMI 31.99 kg/m2),神清,颅神经查体未及明显异常,四肢肌容积、肌张力对称正常,四肢肌力V级,双侧共济运动正常。四肢浅、深感觉正常对称。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均未引出。
- 陈君逸徐迎胜樊东升
- 关键词:WILSON病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电生理诊断价值和意义被引量:9
- 2009年
- 徐迎胜樊东升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电生理运动单位电位神经传导运动单位数目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