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文
- 作品数:36 被引量:41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3.0T MR定量磁化图疗效评估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3.0TMR定量磁化图(QSM)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PD)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科诊断和改良Hoehn-Yahr PD等级评分Ⅱ~Ⅳ级的PD患者23例,行针刺治疗6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UPDRs评分和MRQSM检查,测量PD患者治疗前后黑质及豆状核铁含量;所得数据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对比,针刺治疗后PD患者u PDRs评分明显减低(P<0.01);黑质和豆状核铁含量针刺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针刺治疗PD疗效显著,QSM技术能为PD的针刺疗效评价提供客观和准确的证据。
- 林婉敏徐志锋彭小文
-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刺
- 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镇痛效果研究被引量:24
- 2013年
-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 张盘德彭小文容小川尹杰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网球肘镇痛
- 肉毒毒素注射在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痛的应用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痛的疗效。方法:对16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肩胛下肌、大圆肌、胸大肌多点穿刺注射肉毒毒素,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P<0.01)。结论: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皮周凯崔伟彭小文尹杰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痉挛肩痛肉毒毒素
- 脑梗塞针刺治疗早期疗效的MRS评估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评估针灸治疗脑梗死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将28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实施针灸治疗。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行神经功能型缺损评分,并行MRI及MRS检查,测定NAA/Cr和Cho/Cr值,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型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治疗前NAA/Cr、Cho/Cr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AA/Cr均明显升高(P <0.05),Cho/Cr均明显下降(P <0.05);观察组NAA/Cr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 <0.05),而Cho/Cr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结论针灸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疗效,且能被MRS技术所检测。
- 林婉敏彭小文徐志锋
- 关键词:脑梗塞针灸疗法疗效
- 内热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用温针治疗,治疗组用内热针治疗。结果:治疗7d和14d,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变区域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能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 林婉敏彭小文张琳罗丽芳何俊毅黄青锋
-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对照治疗观察
- 脏时五音相调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脏时五音相调法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2月期间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住院及门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1组给予氟西汀,对照2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给予脏时五音相调法针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五音疗法)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HAMD、SDS、NIHSS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脏时五音相调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于减轻患者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氟西汀和常规针刺治疗,费用低,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 黄卫玲陈威伍晓媛彭小文
-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针灸疗法
- 站立重心偏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 目的:研究站立时重心的偏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站立时重心的偏移情况分为重心偏向健侧组(即非瘫痪侧,简称健侧组)和重心偏向患侧组(即瘫痪侧,简称患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
- 刘翠华张盘德彭小文皮周凯杨杰华
- 关键词:功能预后日常生活能力
- 文献传递
- 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疼痛改善及预后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对脑卒后偏瘫颈肩痛患者疼痛改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80例,按就诊编号尾数分为对照组(奇数)和观察组(偶数),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精神、情绪、社交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3.26±0.96)分、NIHSS评分(18.04±2.4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5±1.43)、(22.16±3.0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感,改善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
- 林婉敏彭小文张琳罗丽芳何俊毅黄青锋
- 关键词:针灸神经功能疼痛程度
- 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ESW)治疗网球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网球肘患者经电磁式ESW治疗前、后行高频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ESW隔3~4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于治疗前、每次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对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入选患者经3次ESW治疗后,其疼痛VAS评分由治疗前(5.18±1.57)分降至(2.37±1.89)分,ADL评分由治疗前(6.52±2.93)分降至(2.83±2.6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有50例前臂伸肌总腱血流丰富,有40例肌腱肿胀,有38例出现钙化,有21例出现骨刺增生。治疗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9例伸肌总腱血流减少(P<0.05),患者肌腱厚度由治疗前(4.09±1.89)mm降至(3.91±1.82)mm(P<0.05)。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治疗前、后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患者其疼痛VAS、ADL评分及前臂伸肌总腱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网球肘病变类型及指导ESW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网球肘患者均可给予ESW治疗。
- 彭小文张盘德尹杰皮周凯容小川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网球肘超声检查
- 针灸治疗乳腺癌患者潮热的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乳腺癌患者潮热的长期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明确诊断为ER+乳腺癌绝经患者62名,均在服用莫昔芬后出现潮热症状。62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药物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与假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填写评价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Kupperman指数(KI)问卷。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的KI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KI评分较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结束后K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而治疗组远期疗效较好。结论:针刺是治疗乳腺癌患者潮热有效安全的措施。
- 林婉敏彭小文
- 关键词:乳腺癌潮热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