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忱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及骨密度变化的部位差异。方法 回顾 2 0 0 0年5月~ 2 0 0 2年 12月 2 90例脊髓损伤患者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 (LunarProdigy型 )测得的L4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资料 ,对其中进行了 2~ 3次检查的 81例患者的骨密度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 骨密度与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及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运动评分等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L4骨密度与体重指数呈独立正相关 (偏回归系数为 0 .0 15 2 ,P <0 .0 1;R2 =0 .0 5 9,P <0 .0 1) ;对股部各测试区域骨密度有显著影响的共同参数依次为病程 (偏回归系数为 -0 .0 0 5 5~ -0 .0 0 40 ,P <0 .0 1)及体重指数 (偏回归系数为 0 .0 0 3 1~ 0 .0 162 ,P <0 .0 1,Wards三角除外 ) ;比较 81例患者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 [(前 1次骨密度 -后 1次骨密度 ) /前 1次骨密度× 10 0 % ] ,L4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 ( -0 .7% )比股骨近端 ( 4.5 % )及各分区 ( 3 .4%~ 6.1% )的要小 ,各部位骨密度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比较股骨近端各分区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 ,股骨颈的下降程度最小 ( 3 .4% ) ,股骨干 ( 4.2 % )和Wards三角 ( 4.9% )次之 ,股骨转子 ( 6.1% )降低最为严重。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骨?
- 徐基民纪树荣张蕴忱孙岚佟艳铭崇敬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小梁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后的并发症被引量:3
- 1996年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后的并发症纪树荣综述张蕴忱审校近年来临床上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又称selectivedorsalrhizotomy,SDR)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用以解除痉...
- 纪树荣张蕴忱
- 关键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并发症
- 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探讨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的特点 ,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 ,对 1 56例住院治疗的偏瘫患者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进行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偏瘫后 3~ 6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 ,达 44 .4% ,9~ 1 2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低 ,为 2 1 .1 % ,总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为 30 .8% ;弛缓性瘫比痉挛性瘫的偏瘫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患侧上肢的骨矿含量与健侧上肢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 ,患侧上肢明显低于健侧上肢 ;患侧下肢的骨矿含量与健侧下肢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偏瘫患者的骨量随偏瘫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且骨量减少是可逆转的 ;早期行康复训练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充分掌握偏瘫患者的骨质情况非常重要。
- 何静杰张蕴忱崔利华杨雅琴
- 关键词:偏瘫骨密度骨矿含量骨质疏松
- 脉冲电磁场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丛芳纪树荣张蕴忱周红俊徐基民
- 关键词: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脊髓损伤生物学效应生物物理骨形成
- 脑卒中偏瘫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特点(英文)被引量:8
- 2005年
- 背景:脑卒中及脑损伤所致偏瘫后易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其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是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的有效参数。目的:通过对偏瘫患者骨密度值及骨矿含量的测定与分析,探讨偏瘫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特点。设计:病例分析。对象:选择1999-03/2002-05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偏瘫患者156例。男87例,女69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7.0±5.3)岁;病程19d~1年,平均病程(5.0±3.5)个月;疾病类型:脑梗死89例,脑出血67例;瘫痪侧别:左侧79例,右侧77例。方法:所有患者使用LUNAR 双能X 射线骨密度仪从头部至足部进行全身扫描,测量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病程偏瘫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②不同部位瘫痪患者的骨矿含量。结果:15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程在3~6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44%,16/36),病程在9~12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低(21%,7/33),总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1%(48/156)。②病程在3个月内:47例患者中有9例为弛缓性瘫,均患有骨质疏松,其中2例发生骨折。病程3~6个月:36例患者中有3例为弛缓性瘫,也患有骨质疏松。③上肢患侧的骨矿含量明显低于健侧犤(154.76±43.91)g,(172.59±43.78)g,(t=3.591,P <0.001)犦。下肢患侧的骨矿含量与健侧基本接近犤(463.41±309.28)g,(464.11±86.45)g,(t=0.027,P >0.05)犦。结论:偏瘫患者的骨量变化随偏瘫时间的不同有不同的变化。上肢患侧的骨矿含量低,下肢患侧骨矿含量接近正常,这是由于下肢较早的进行功能锻炼,说明骨量的大小与运动有密切关系。
- 何静杰张蕴忱崔利华杨雅琴
- 关键词:偏瘫骨密度骨质疏松脑卒中
- 脊髓损伤患者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5月—2002年12月290例脊髓损伤患者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得的L4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资料,按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0标准差)及骨量丢失组(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t值≤-1.0标准差),然后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4的骨量丢失只与性别(OR值为0.336,P<0.01)和体重指数(OR值为0.911,P<0.05)相关;与股骨近端(包括全部、股骨颈、Wards三角及股骨转子共4个部位)的骨量丢失相关的因素是:病程(4个部位,OR值为1.028—1.054,P<0.05或P<0.01)、ASIA残损分级(除股骨颈外的3个部位,OR值为0.682—0.764,P<0.05或P<0.01)、年龄(Wards三角,OR值为1.032,P<0.05),以及体重指数(股骨转子,OR值为0.898,P<0.01),而脊髓损伤平面和肢体痉挛程度与L4和股骨近端的骨量丢失无相关性(P>0.05)。结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L4和股骨近端骨量丢失的因素不同;病程和ASIA残损分级是脊髓损伤患者股骨近端骨量丢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 徐基民纪树荣张蕴忱孙岚崇敬佟艳铭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量丢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SCI
- 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探讨
- 脑卒中及脑外伤所致偏瘫患者日渐增多,偏瘫后易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能引起一系列症状并易导致骨折且预后较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普通的X线检查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很不敏感,而骨密度的测定对其诊断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很敏...
- 何静杰张蕴忱张通崔利华杨雅琴
- 关键词:偏瘫骨质疏松骨密度值骨矿含量
- 文献传递
- 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探讨
-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特点,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美国产 LUNAR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对156例住院治疗的偏瘫患者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偏瘫后3—6个月骨质...
- 何静杰张蕴忱张通崔利华杨雅琴
- 关键词:偏瘫骨密度骨矿含量骨质疏松
- 文献传递
- 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5年
- 骨质疏松(OP)是脊髓损伤(SCI)后主要并发症,可阻碍患者康复进程,因而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SCI后OP的特点、SCI后OP性骨折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 丛芳纪树荣张蕴忱徐基民陆延仁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质疏松骨折
- 急性心肌梗死后运动试验的应用
-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对32例AMI患者分别于发病后16天-8周采用Bruce方案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同时测定心功能容量。研究结果:32例中运动试验阳性者17...
- 张蕴忱朱颖徐知非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活动平板运动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