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蓝宁
- 作品数:15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药物基因组学关联因素。方法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募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60岁以上患者,并给予常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采用光密度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稳定剂量氯吡格雷后第5日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SnapShot基因分型法检测氯吡格雷的代谢和作用通路上的候选相关基因变异型(包括PONlQl92R,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以及ABCBlC3435T)。结果在24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在候选的氯吡格雷代谢和作用相关基因变异型中,仅有CYP2C19*2基因型与氯吡格雷稳定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显著相关(P=0.001),其中CYP2C19*2携带者口服稳定剂量氯吡格雷第5日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6.1%±21.25%)显著高于非携带者(39.38%±19.44%,P〈0.001)。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经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临床环境相关因素后,CYP2C19*2仍与患者稳定剂量治疗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密切相关,它能够解释22.2%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变异(P=0.001)。结论CYP2C19*2是影响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主要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因素。
- 张蓝宁郑小琴徐斌杨洁王红娟张玉霄卢才义尹彤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
- 心肌细胞肥大程度与收缩功能的变化被引量:5
- 2010年
- 为探明压力超负荷性心脏肥厚转向心力衰竭过程中,心肌细胞形态与收缩功能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建立腹主动脉缩窄(transverse abdominal aortic constriction,TAC)高血压大鼠模型,观测在TAC后1、8、16与20周时,单个心肌细胞形态与无负荷缩短幅值的变化。结果显示:TAC手术后大鼠体重增长明显慢于同步对照假手术组,且用左心室质量与体重比不能准确衡量心肌肥厚程度,而用胶原酶分离心肌细胞后,直接测量单个心肌细胞长度与宽度的结果显示,TAC术后8、16和20周时,心肌细胞长度、宽度和表面面积均较同步对照组显著增加,较好地反映了心肌细胞的肥大程度。TAC心肌细胞面积的增长速率在早期至中期较快,后期明显下降。肥大心肌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在TAC后8周开始明显增加,但肌节长度保持不变,而肌节数量呈显著性增加。与同步对照组相比,单个心肌细胞的无负荷缩短幅值在1周TAC组明显增加,8周组无统计学差别,16与20周组则显著降低。上述结果提示:肥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降低与其细胞内分子功能改变有关。
- 陈焱王云英张蓝宁常惠张琳宋振余志斌
- 关键词:高血压心肌细胞
- 激活PKC降低TAC大鼠肥大心脏的收缩功能
- 2011年
- 目的:探究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蛋白激酶C(PKC)激活与心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用12只雄性SD大鼠原则随机均分为A、B组,A组行腹主动脉缩窄(transverse abdominal aortic constriction,TAC)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B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术后饲养16周。采用离体工作心脏灌流装置对16周的大鼠心脏进行灌注,同时行左心室内Millar导管插管,监测心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TAC可引起大鼠的血压显著增高,心肌肥厚,心输出量增多,呈代偿状态。PKC激动剂佛波酯(PMA)可使TAC大鼠的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心肌收缩与舒张时间延长,并降低舒张速率。由于收缩与舒张时程延长,舒张速率降低,在高心率下可导致左心室舒张末压抬高,心脏泵血功能大幅降低。结论:PMA可激活16周的TAC大鼠肥大心肌细胞中的PKCs,降低肥大心肌收缩功能,这可能为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
- 张蓝宁张琳王云英陈焱常惠余志斌
- 关键词:蛋白激酶C佛波酯主动脉缩窄
- 低密度脂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前瞻性连续募集住院期间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检测患者服用稳定剂量氯吡格雷后第五天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LDL-C<1.8mmol/L)和异常组(LDL-C≥1.8mmol/L),观察不同水平LDL-C对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利用单因素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在连续募集的50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LDL-C异常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LDL-C正常组患者[(42.27±19.07)vs.(38.18±18.13)%,P=0.04]。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LDL-C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11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经校对性别、β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替罗非班等影响因素后,LDL-C仍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 LDL-C水平可影响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
- 高晓攀陈曦张蓝宁李晓琪杨洁徐斌王红娟许强李泱尹彤
-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聚集率
- 激活PKC降低肥厚心脏收缩功能
- 本文旨在探究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PKCs激活与心肌收缩功能的关系。用雄性SD大鼠行腹主动脉缩窄法(transverse abdominal aortic constriction,TAC)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使用工作心脏...
- 张蓝宁张琳王云英陈焱常惠余志斌
- 文献传递
- 15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 2014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长期应用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心血管事件与出血风险.方法 自2011年9月1日~ 2012年9月1日连续募集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住院并明确诊断为ACS的患者168例,给予常规二联抗血小板(氯吡格雷+阿斯匹林)治疗,定期随访至1年,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与出血并发症.结果 随访153例,其中老年组87例,年轻组66例,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老年组出现轻微出血5例,心血管事件14例;年轻组轻微出血9例,心血管事件12例.ACS患者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老年人与年轻人两组之间比较,心血管事件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长期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未增加出血风险,用药相对安全.
- 靳英颜伟张蓝宁马艳敏杨洁李明阳尹彤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出血心血管事件
- 甲状腺疾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甲状腺功能障碍是孕期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孕期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障碍以及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在我院行产前保健的中孕期孕妇1000例。详细记录各项检查结果,TSH水平检测,TSH筛查异常的孕妇测定其游离T4水平并详细记录直至胎儿出生。结果:甲状腺功能障碍孕期比较常见,其中孕妇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6.40%)和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4.40%)最为常见,合并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产妇更容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20.5%)和TUGR(13.6%),患有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和亚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产妇发生贫血的几率比较大,分别为14.1%和22.2%,并且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产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33.3%,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产妇因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的几率明显增高(23.4%,p<0.05),而且发生早产的风险同样增加9.4%。结论:甲状腺功能障碍孕期常见,尤其是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6.40%)。对孕妇及胎儿的不利影响比较明显,孕前检测甲状腺功能极为必要。
- 陈冰刘忠宇古航张蓝宁
- 关键词:妊娠甲状腺功能障碍
- 药物洗脱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50例行DES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患者32例(血栓组),并随机抽取未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50例(非血栓组)。对两组患者随访9~12个月,比较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法对血栓形成进行风险评估。结果随访期间血栓组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植入不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高凝状态、低血压、低血容量状态均与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相关(均P〈0.05)。结论支架植入不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高凝状态、低血压和低血容量状态是DES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 张悦刘新文方舟张蓝宁张玉霄卢才义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支架内血栓
- 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编码CYP2C19酶的基因(CYP2C19)功能缺失性(LOF)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关联性。方法连续募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治疗,手术当日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SNaPshot法进行CYP2C19 LOF等位基因型(CYP2C19*2和CYP2C19*3)检测,并记录在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PCI术后1年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4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2携带者与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治疗后的抗血小板反应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但在CYP2C19*3携带者中未见上述相关性(P=0.884)。CYP2C19*2和至少一个CYP2C19 LOF携带者1年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非携带者均明显增加(P<0.05)。与非携带者相比,CYP2C19*2携带者因心绞痛再入院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校正比值比(OR):1.67,95%可信区间(CI):1.05~2.65,P=0.010]。至少一个CYP2C19 LOF携带者的联合心血管事件(校正OR:1.22,95%CI:1.03~1.98,P=0.049)和因心绞痛再入院(校正OR:1.67,95%CI:1.04~2.68,P=0.032)的发生率较非携带者明显增加。结论 CYP2C19 LOF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密切相关,并可明显削弱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导致PCI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 彭利张蓝宁陈曦王绪云李晓琪傅义程杨洁张玉霄陈韵岱卢才义尹彤
- 关键词:氯吡格雷CYP2C19血小板反应性
-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尽管如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除临床环境因素外,遗传变异是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大规模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关键酶—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血管一级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其他基因变异型也被证实可能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型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部分克服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高血小板反应性,但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争议,尚需深入研究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除此之外,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型检测联合血小板功能监测共同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 张蓝宁卢才义尹彤
- 关键词:氯吡格雷遗传药理学血小板反应性个体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