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吸虫
  • 4篇吸虫
  • 3篇致弱尾蚴
  • 3篇尾蚴
  • 3篇免疫
  • 2篇日本血吸虫
  • 2篇细胞
  • 2篇小鼠
  • 2篇免疫保护
  • 2篇免疫保护作用
  • 2篇寄生虫
  • 2篇寄生虫学
  • 2篇保护力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动物宿主
  • 1篇血吸虫尾蚴
  • 1篇隐孢子虫
  • 1篇致弱
  • 1篇噬菌体
  • 1篇噬菌体展示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素华
  • 7篇吴海玮
  • 5篇吴观陵
  • 5篇季旻珺
  • 4篇单昊
  • 3篇胡姝颖
  • 3篇张美娟
  • 2篇侯敏
  • 2篇郭彩琴
  • 2篇张媛媛
  • 2篇林丹丹
  • 2篇徐进梅
  • 1篇陈雪松
  • 1篇王荣芝
  • 1篇罗建平
  • 1篇钱程
  • 1篇倪忠耘
  • 1篇李强

传媒

  • 3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条件的探讨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最佳分离条件,为寄生虫免疫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使用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在不同离心转速和时间条件下分离猪PBMC,观察所得云雾状PBMC层的厚度,计算细胞得率及细胞活力,以确定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的最佳实验条件。同时采用文献报道的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的分离条件(1500r/min,30min)分离猪PBMC,比较两者分离PBMC效果。结果使用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110ng/L),在20~25℃室温下以1500r/min(半径15cm)离心30min,接着低温(4℃)1500r/min离心10min,洗涤2次,这样获得的猪PBMC效果最好。同样条件下,用人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不仅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多,而且PBMC细胞得率及活力也不好。结论本实验提出了获得大量有活力的猪PBMC的方法和条件。
张素华林丹丹张美娟陈雪松徐进梅单昊吴观陵吴海玮
关键词:寄生虫学免疫学
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C57BL/6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研究紫外线(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C57BL/6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别观察不同UV强度(300、400和500μW/cm2照射的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免疫)、不同免疫剂量(8、24和300条UV致弱尾蚴经腹部皮肤免疫)、不同免疫位点(300条UV致弱尾蚴经腹部和耳廓皮肤免疫)和不同免疫次数(100条UV致弱尾蚴经腹部皮肤免疫3次)诱导C57BL/6小鼠抗血吸虫攻击感染(40条正常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的保护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变化。结果300、400和500μW/cm2UV照射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C57BL/6小鼠诱导产生的减虫率分别为2.72%、11.37%和10.38%;8、24和300条致弱尾蚴免疫小鼠诱导产生的减虫率分别为38.67%、7.54%和16.36%;300条致弱尾蚴经腹部和耳廓皮肤免疫诱导小鼠产生的减虫率分别为16.36%和16.14%;100条致弱尾蚴免疫3次,诱导小鼠产生减虫率为4.88%。对300条UV照射尾蚴免疫后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动态观察显示,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免疫组血清中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的IgG于免疫后2周开始升高,正常尾蚴抗原(SCA)特异的IgG于免疫1周后开始升高,SWA和SCA特异的IgG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C57BL/6小鼠能诱导其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应答,但保护力水平较低,提示C57BL/6小鼠为对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低应答品系。
胡姝颖张美娟郭彩琴单昊张素华张媛媛侯敏季旻珺吴海玮吴观陵
关键词:血吸虫C57BL/6小鼠保护力体液免疫
噬菌体cDNA展示文库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该文介绍了噬菌体cDNA展示文库技术的原理和发展,以及由多种载体构建的cDNA展示文库的特点,重点阐述最早应用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丝状噬菌体M13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入噬菌体。作为噬菌体展示文库技术的分支,噬菌体cDNA展示文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天然配体一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究各种寄生虫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在寄生虫病诊断与致病机制研究及疫苗开发与药物研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张素华钱程吴海玮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寄生虫学
一种间接ELISA检测结果标准化的新方法及其验证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标准化的方法-改良 ODST法(I-ODST)。方法根据ELISA反应原理推导I-ODST法的公式ODST=αA/1-bA,验证时采用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样品中特异性抗体的A值,对A值的倒数与相对浓度C的倒数作线性回归分析,并与常用的A-C、A-logC法进行比较。结果 I-ODST法线性检验回归系数的平方值 (R2)均>0.99,假设检验的P值<0.05,A-C、A-logC法大部分的R2<0.99,且I-ODST法的线性拟合趋势最佳。结论建立了一种比常用数据转换方法线性拟合更好的ELISA检测结果标准化的新方法。
张媛媛张素华胡姝颖李强季旻珺吴观陵吴海玮罗建平
关键词:ELISA数据转换
日本血吸虫UV致弱尾蚴诱导不同品系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初步研究
日本血吸虫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2003年全国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共有现症患者80余万,受威胁人口达1亿。 目前,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强调以化疗为主,结合钉螺控制、健康教育等手段来降低...
张素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致弱尾蚴保护力细胞免疫
文献传递
紫外线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C_(57)BL/6小鼠皮肤早期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紫外线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耳廓免疫C57BL/6小鼠后,小鼠皮肤组织早期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98只小鼠测定双侧耳廓厚度后,14只作为0d组不感染/免疫,其余平均分为2组。一组经双侧耳廓分别感染正常尾蚴150条/耳,另一组经双侧耳廓分别免疫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150条/耳。感染/免疫后第1、2、4、7、14、21天分别剖杀2组小鼠各7只,测定耳廓厚度。取感染处的耳廓组织,左侧进行培养,收集上清检测相应细胞因子。右侧纵切为二,一半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反应;另一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皮肤组织中IL-12和CD11c分子的表达。结果正常尾蚴感染的小鼠皮肤炎症反应在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第21天基本恢复;而辐照尾蚴免疫小鼠耳廓皮肤在第14天炎症反应才达高峰,第21天反应仍然十分强烈。尾蚴穿皮后第4天,组织中有较高水平的CD11c及IL-12分子表达。皮片培养细胞因子定量检测也显示:与Th1细胞应答相关的IL-12、IFN-γ及Th2型因子IL-10早期在正常、辐照尾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和正常尾蚴相比,辐照致弱尾蚴诱导的皮肤免疫应答持续时间长、强度高,但两者诱导Th细胞向不同方向极化并不发生于免疫应答启动阶段。
郭彩琴张美娟胡姝颖单昊张素华王荣芝倪忠耘季旻珺吴海玮吴观陵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致弱尾蚴耳廓皮肤免疫应答
辐照致弱血吸虫尾蚴诱导不同动物宿主产生高保护性免疫力的效应机制比较
2008年
采用致弱血吸虫尾蚴免疫不同动物宿主,可诱导宿主产生抗攻击感染的高保护力。该文综述并比较了近年来阐明这种在不同动物宿主的高保护性现象及其相关的效应机制,为最终寻找行之有效的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林丹丹张素华吴海玮季旻珺吴观陵
关键词:血吸虫致弱尾蚴动物宿主
微小隐孢子虫SA35与SA40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预测微小隐孢子虫SA35和SA40蛋白的B细胞表位。方法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及抗原性)预测为基础,通过二级结构预测初步筛选,并以ABCpred方案作为最终验证,预测微小隐孢子虫SA35和SA40蛋白的B细胞表位。结果SA35蛋白N端103~115和129~146和以及SA40蛋白的N端77~89、127~136、156~174和200~209区段为预测的B细胞表位。结论所得表位为这两种蛋白以后应用于合成肽检测、制备相应的抗体、发展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诊断系统以及研制疫苗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单昊徐进梅侯敏季旻珺张素华吴海玮
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B细胞表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