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浩军

作品数:21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现象学
  • 6篇同感
  • 5篇胡塞尔
  • 4篇道德
  • 4篇移情
  • 3篇舒茨
  • 3篇先验
  • 2篇奠基
  • 2篇知觉
  • 2篇先验现象学
  • 2篇现象学视域
  • 2篇伦理
  • 2篇伦理学
  • 1篇道德动机
  • 1篇道德教育
  • 1篇道德哲学
  • 1篇德教
  • 1篇笛卡尔
  • 1篇第一人称
  • 1篇心理学

机构

  • 2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达姆施塔特工...
  • 1篇科隆大学

作者

  • 21篇张浩军
  • 1篇余洋

传媒

  • 4篇学术研究
  • 4篇世界哲学
  • 2篇哲学动态
  • 2篇哲学研究
  • 2篇现代哲学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分析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 1篇中国现象学与...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解“Einfühlung”的四条进路——以利普斯为核心的考察被引量:5
2021年
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来看,对"Einfühlung"的理解形成了四条基本进路:(1)同感美学;(2)同感心理学;(3)同感伦理学;(4)同感现象学。这四条进路并非外在并列的关系,而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利普斯把同感分为审美同感和实践同感,前者导向的是同感美学,后者导向的则是同感心理学和同感伦理学。同感心理学和同感伦理学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他人。胡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在实践同感的向度上构建了一门以他人问题为核心的同感现象学,但同感现象学仅限于认识论,而不涉及伦理学。利普斯把同感理解为自我的投射或移置,从根本上否认了他人的存在,从而也使其利他主义的伦理学陷入了悖论。胡塞尔在承认他人之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的前提下,将同感理解为对他人及其体验的经验。虽然同感现象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其对同感之本质的理解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于利普斯的同感理论可以起到必要的校正和纠偏作用。
张浩军
关键词:同感道德
精神分析语境中的移情被引量:3
2022年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张浩军
关键词:移情同感现象学
现象学如何为社会科学奠基——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舒茨毕生的理想是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他最终在胡塞尔现象学那里找到了社会科学的根基:现象学的心理学。然而,从胡塞尔的思想整体来看,现象学心理学只是先验现象学的预备和前导阶段,而只有先验现象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也只有先验现象学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科学奠基的使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象学心理学为社会科学的奠基不是最终的,也不是最彻底的,舒茨为社会科学奠基的尝试也是成问题的,甚至是失败的。
张浩军
关键词:理解社会学先验现象学奠基
同感与道德被引量:7
2016年
同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意识现象,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方式之一,是同情、爱或怜悯的基础。同感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共鸣,它能够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感,从动机上引发利他主义的道德行为。同感是道德感知的基础,是我们通达道德领域的入口,也是对他人担负道德责任的必要前提。同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和成熟的道德人格,同感教育应当成为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张浩军
关键词:同感道德动机利他主义道德教育
现象学、法律与政治--对第一人称研究、规范秩序与行动的方法论反思
2022年
本文研究在何种意义上作为第一人称研究的现象学能或者不能处理法律现象。由于法律传统上被定义为一个规范系统或一种规范秩序,目前还不大清楚对体验和某物之被给予性的第一人称进路应如何阐明关于法律现象的有效洞见。各种研究法律现象学的进路之间的差异部分地源于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在本文中,首先,我将呈现现象学如何能够与法律和一般法理论关联起来的五种不同进路;之后,我转向作为一种第一人称研究的现象学,并将这样一种研究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即,尽管它处理主体间的和社会的现象,但它如何能或不能处理法律现象;最后,我提出将第一人称研究与政治的视角结合起来,作为研究法律现象学的进路之一。为此,我将考察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及其与法律关联的方式。我从一门行动现象学和多元性的视角澄清了法律如何显现出使行动僵化、从行动中产生并使行动得以可能的多重特征。针对法律现象如何能够从这一视角出发得到处理的问题,我提出了一种经过方法论反思的进路。
韩立俊(译)张浩军
关键词:现象学法律政治第一人称规范秩序
精神科学的奠基之路——从描述心理学到生活世界现象学被引量:3
2018年
狄尔泰提出要用描述心理学为精神科学奠基,这一观念被布伦塔诺所接受,并最终被胡塞尔所继承。但胡塞尔所说的描述心理学已经不再是经验立场上的心理学,而是描述现象学。胡塞尔在其中后期思想中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现象学的心理学,并明确指出,只有现象学的心理学才能为精神科学奠基。然而,从先验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说,现象学心理学的奠基不是最终的,也不是最彻底的;只有生活世界现象学才能真正为哲学和一切科学奠基。
张浩军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
笛卡尔与胡塞尔论“clear and distinct”被引量:2
2018年
汉语学界对"clear and distinct"这一术语的理解和翻译存在较大差异,从未深入考察过其在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具体用法,更谈不上对"clear"和"distinct"这两个概念在两位哲学家那里所各自具有的优先地位展开反思和批判。本文通过对"clear"和"distinct"这两个概念的词源学考察及其在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具体用法的辨析,确定了二者的标准译法,探究了造成二者的优先地位发生倒转的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澄清了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思想差异。
张浩军
关键词:CLEARDISTINCT明见性
介于还原论与一门非还原论的本体论之间的形而上学被引量:1
2016年
真正的二论背反本质上是模态间的(比如把运动还原为空间中静止的位置)。尽管所有二论背反都必然蕴含逻辑矛盾,但逻辑矛盾并不必然预设二论背反(悖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逻辑本身有一个本体层次上的基础——正如从充足理由原则和排除二论背反原则的本质中所看到的那样——,因此只有在一种非还原论的本体论基础上才有意义。当内在批判的方法揭示了真正的二论背反时,在不同哲学立场间进行有意义的理智互动的通道就被打开了。要区分矛盾与二论背反,哲学家就必须思考一种非还原论的本体论的含义,比如避免一元论的立场。
D·F·M·斯特劳斯张浩军余洋
关键词:还原论
塞尔论坏论证被引量:1
2020年
感觉予料理论在哲学史上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当代哲学中依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塞尔通过对各种感觉予料理论的考察,抽离出了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一般形式——坏论证。塞尔从知觉的呈现意向性理论出发,对坏论证的两种主要类型即科学论证和幻觉论证进行了驳斥,进一步捍卫了他的直接实在论,也为认识论哲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张浩军
关键词:知觉认识论
论“Einfühlung”与“Sympathie”——基于词源学、思想史和翻译史的考察被引量:2
2023年
现象学对他人与主体间性问题的讨论、分析的心灵哲学对他心问题的讨论、伦理学对同感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政治哲学对启蒙情感主义的讨论,不约而同地使对同感(Einfühlung)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热潮。然而不少论者在说理的过程中往往不加区分地将同感(移情)和同情(Sympathie)混淆起来使用,既没有准确刻画同感的本质,也没有对同情概念的复杂含义做深入分析,以致造成了很多误解。通过从词源学、思想史和翻译史的角度对“Einfühlung”与“Sympathie”这两个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古老的概念,前者从出于后者,它分享了后者的其中一种含义(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同情),正是这种含义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同感(移情或共情)。在现代思想语境中,前者逐渐替代了后者,成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现象学、实践医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公共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而后者的另一种含义(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同情),则在伦理学中得到了固化,从而成了道德哲学或道德心理学的一个专属概念。
张浩军
关键词:同感自然哲学道德哲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