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鹏程

作品数:18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切除
  • 7篇切除术
  • 5篇胆管
  • 5篇胆管癌
  • 5篇胰十二指肠
  • 5篇胰腺
  • 5篇十二指肠
  • 4篇肿瘤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生成
  • 3篇血管生成抑制
  • 3篇血管生成抑制...
  • 3篇胰十二指肠切...
  • 3篇胰十二指肠切...
  • 3篇抑制素
  • 3篇入路
  • 3篇十二指肠切除
  • 3篇十二指肠切除...
  • 3篇细胞
  • 3篇肝门部

机构

  • 14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潍坊医学院

作者

  • 18篇康鹏程
  • 14篇崔云甫
  • 10篇钟翔宇
  • 6篇王志东
  • 6篇姜兴明
  • 3篇李春龙
  • 2篇张雅芳
  • 2篇徐艺
  • 2篇苏志雷
  • 2篇乔洪旺
  • 2篇邰升
  • 1篇王志东
  • 1篇赵世勇
  • 1篇刘宝全
  • 1篇赵成健
  • 1篇张东生
  • 1篇田墨涵
  • 1篇类成刚
  • 1篇王浩
  • 1篇史光军

传媒

  • 5篇腹部外科
  • 3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胃癌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及对胃癌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C(VEGF-A和VEGF-C)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划线法观察0、0.5、1.0、1.5μg/ml浓度的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0、0.5、1.0、1.5μg/ml浓度的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胃癌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VEGF-C的影响。结果 MTT法显示不同浓度的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胃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同样,划线法测得的胃癌细胞迁移距离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0.5、1.0、1.5μg/ml浓度的血管生成抑制素组胃癌细胞VEGF-A和VEGF-C的表达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素明显减少胃癌细胞内的VEGF-A和VEGF-C的分泌,但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无明显作用。
乔洪旺康鹏程田墨涵张雅芳
关键词:血管生成抑制素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中段胰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PG)在中段胰腺切除术(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2例行CP并采用BPG进行重建的胰腺颈体部良性及低度恶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患者为胰腺颈体部占位性病变: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9例(其中13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胰腺囊腺瘤16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6例为胰腺颈体部破裂伤。手术方式采用CP联合BPG。手术探查后,联合应用上入路和前入路切除胰腺中段;采用BPG进行消化道重建。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血糖情况、胰腺外分泌功能情况及是否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等。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月。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5mirl(125—23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0mL(210~425mL),平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0d(2.0~5。0d),平均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6.0d(4.0—10.0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5d(9.0~21.0d)。7例患者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其中4例患者(均为A级)于住院期间愈合,2例患者(均为B级)带引流管出院,影像学检查证实胰瘘愈合后拔除引流管。2例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行胃镜下烧灼止血,另1例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止血。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血糖增高、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及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结论cP创伤小�
康鹏程姜兴明万明李春龙钟翔宇王志东邰升崔云甫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腺损伤中段胰腺切除术胰瘘
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脉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应用血管生成抑制素(AS)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生长和转移进行干预治疗,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因子及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分析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机制,为临床从抗转移方面治疗胃癌提供理...
康鹏程
关键词:血管生成抑制素血管生成因子胃癌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钩突癌伴肝转移一例
2012年
1临床资料患荷女,42岁、冈无明湿诱凶出现上腹部胀痛1个门,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伴左腰背部放射痛并阵发性加剧,偶伴有恶心、呕吐,体质址减轻约4kg,睡眠较蓐,于2011年4月13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美染.锁骨卜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部压痛明显,九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叩诊呈鼓音,肠呜音正常。
崔云甫钟翔宇赵世勇康鹏程焦宇飞
关键词: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钩突肝转移上腹部胀痛肿大淋巴结生命体征
非编码RNA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或肝细胞的恶性肿瘤,该病起病隐匿,病因与机制不明,导致该病早期诊断困难,发病率与致死率逐年增高。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的表达失控与CCA发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ncRNA的研究将为CC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案。该文将对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Piwi相互作用RNA(Piwi interacting RNA,piRNA)在CCA中的研究成果加以论述。
黄子越陈旺明康鹏程崔云甫徐艺
关键词:胆管癌非编码RNA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
中肝切除在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中肝切除在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间7例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行中肝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R0切除6例,R1切除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A级胆瘘4例,切口感染1例,右侧胸腔积液2例。随访时间2~37个月,平均22个月。截至2019年6月28日,3例病人术后分别随访2、11、37个月,未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中肝切除是一种兼顾根治性和保留功能肝体积的手术方法,有利于减少术后肝衰竭发生率,对于不伴有血管侵犯的部分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王志东冷开明钟翔宇王浩康鹏程徐艺郑汪洋崔云甫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经肠系膜入路的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被引量:10
2013年
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是可能治愈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惟一有效方法。早期明确肠系膜上动脉(SMA)是否受侵犯及其侵犯程度,对术中术式决策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肿瘤的手术切除应遵循无瘤、足够的切除范围、安全的切缘、充分的淋巴结清扫等原则。采用肿瘤无接触、肿瘤整块切除及肿瘤供应血管优先处理等技术,笔者提出经肠系膜入路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该术式为24例胰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顺利施行了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近期疗效满意。
崔云甫王志东钟翔宇康鹏程
关键词:胰头肿瘤壶腹周围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胃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刘宝全乔洪旺康鹏程张雅芳
脂肪变性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2年
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脂肪供肝则会加重上述情况。本文从细胞和分子角度分析了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启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失衡及各种效应分子等,为减少并预防肝脏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高坚钧王健岗史武江董青福康鹏程钟翔宇
关键词:肝移植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运用精准外科理念合理诊治肝门部胆管癌被引量:6
2014年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也称为Klatskin瘤,定义为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处及肝总管上段的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的60%~70%,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肝门区域解剖结构复杂,脉管的汇合方式及位置关系变异较多.肿瘤呈纵、横两种方向浸润性生长,易早期向周围神经、血管、淋巴及肝组织侵犯,为达到R0切除的根治性目的,手术往往需要联合肝脏切除和(或)血管切除重建,若肿瘤侵犯至下端胆管,则可能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的特殊解剖学位置和生物学特性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根治性手术切除目前仍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能治愈或改善预后的唯一手段,但其术后5年生存率<30%,而手术病死率可达3%~18%,可见,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崔云甫康鹏程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KLATSKIN瘤诊治外科黏膜上皮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