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陶宁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普通话
  • 2篇文学
  • 2篇刘禹锡
  • 2篇贬谪
  • 1篇大学校园
  • 1篇音美
  • 1篇语音
  • 1篇语音美
  • 1篇审美分析
  • 1篇诗歌
  • 1篇实施和谐教育
  • 1篇女人
  • 1篇女性
  • 1篇歧视
  • 1篇种族
  • 1篇种族主义
  • 1篇字形
  • 1篇文学传统
  • 1篇无名
  • 1篇校园

机构

  • 5篇长春师范学院
  • 3篇长春师范大学
  • 2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8篇孟陶宁
  • 2篇姚雪红
  • 1篇陈曦
  • 1篇寇洋

传媒

  • 3篇长春师范学院...
  • 2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集团经济研究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浅谈普通话的可感性特点
2006年
作为审美对象,普通话和其它美的形象一样,是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从形式上看,普通话的可感形象体现在它的语音美及节奏美。
孟陶宁陈曦
关键词:语音美节奏美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
2006年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诗人,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患磨难,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冷峻犀利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忧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姚雪红孟陶宁
关键词:贬谪
高等院校学生应当标准地使用规范汉字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对字形的笔画变异规范、部分字形的笔顺规范及部分字的笔画数规范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在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打下好坚实的基础。
孟陶宁
关键词:规范汉字字形笔画笔顺
普通话语调群节奏规律
2013年
语调的基本单位是句调。由句子组成的句群是语篇中的一个语义群板块。在句群语流中,句调的组合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具有抑扬节奏周期。具有抑扬节奏规律的句群叫语调群。普通话语调群组合的类型有对立型抑扬规律、往复型抑扬规律和回环型抑扬规律三种。语调群的组合是有层次的,和作品的语义层次、停连层次是相同的。所以说,在普通话节奏规律中,语义、停连是基础,语调是大局。朗读时首先要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再找出停连层次,把握语调群的节奏规律,就能达到声情合一。
孟陶宁
关键词:普通话
实施和谐教育,搭设共建和谐社会的平台
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即将到来之际,发出了“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号召。作为大学校园,应该实施和谐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搭设共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何谓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学校教育的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储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促进校园和谐的管理,促进教师的 和谐发展,以此搭设共建和谐社会的平台。
孟陶宁
关键词: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大学校园和谐世界和谐校园
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分析
2006年
李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似乎不循任何理路,不遵任何规范。像雨后的彩虹,凭空而来,又倏尔逝去。但是,当我们试图超越生命或深人生命时,我们又是那样真实地感受到李贺的存在,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着重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识: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怪为美。
孟陶宁
关键词:悲剧意识
种族与性别歧视下的女性——解读汤婷婷作品《无名女人》被引量:1
2015年
从女权主义来分析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代表作《无名女人》,认为美国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权思想共同影响了创作,这部作品表达了美国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华裔女性在人格和地位上要求自尊和独立的观点。
寇洋孟陶宁
关键词:种族主义男权主义边缘化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继承
2006年
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抒发了对自身清白无辜的自信和因贬谪产生的满怀的忧怨牢骚,使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贬谪文学传统,在他创作的贬谪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一种浓郁的“骚怨”精神。
孟陶宁姚雪红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