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淑清

作品数:62 被引量:1,423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9篇环流
  • 18篇热带
  • 18篇季风
  • 16篇夏季
  • 14篇冬季风
  • 12篇副热带
  • 11篇东亚冬季风
  • 11篇副热带高压
  • 10篇西太平洋
  • 8篇海温
  • 8篇暴雨
  • 8篇大气环流
  • 7篇气旋
  • 6篇西太平洋副热...
  • 6篇季风异常
  • 6篇海温异常
  • 5篇低涡
  • 5篇东亚冬季风异...
  • 5篇热带气旋
  • 5篇急流

机构

  • 61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成都气象学院
  • 1篇杭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杭州市气象局

作者

  • 62篇孙淑清
  • 11篇张庆云
  • 9篇刘舸
  • 8篇彭京备
  • 6篇杨辉
  • 6篇陈隽
  • 6篇赵平
  • 5篇马淑杰
  • 4篇杜长萱
  • 4篇应明
  • 4篇田生春
  • 3篇孙柏民
  • 3篇高守亭
  • 3篇纪立人
  • 3篇宣守丽
  • 2篇刘屹岷
  • 2篇赵思雄
  • 2篇陶诗言
  • 2篇吴国雄
  • 2篇周晓平

传媒

  • 34篇大气科学
  • 8篇气候与环境研...
  • 7篇气象学报
  • 2篇新疆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热带气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六届海峡论...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温异常对热带内外环流相互作用影响的对比分析被引量:8
1998年
运用ECMWF的风场和高度场及TBB资料,用相关方法对比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分布东冷西暖(1984~1985年冬季)和东暖西冷(1982~1983年冬季)两种不同背景下,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中高纬环流在季内时间尺度下相互作用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的海温分布其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场包括Hadley和Walker环流的位置及强弱均有较大的差别。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热带外大气的季内相互作用过程也有明显差异。
孙柏民孙淑清
关键词:海温异常相互作用热带大气环流
我国南方持续性低温与东亚冬季风“北弱南强”模态的关系被引量:15
2017年
本文研究了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并讨论了它与冬季风南北反相模态的关系。南方持续性低温过程与寒潮过程不同。与寒潮过程相比,南方低温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频率较低。寒潮过程中,中高纬度环流以波列状槽脊形势为主。而南方低温事件中,中高纬度以大型斜脊斜槽为主要影响系统。大型斜脊斜槽导致冷空气主要以西方路径为主,中纬度为平直气流所控制。东亚大槽向北收缩,日本南部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控制,它对冷空气东移起了阻挡作用,使得南方地区长期处于冷空气控制,造成极端低温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同时,活跃的南支扰动也显著影响南方持续性低温的发生。东亚冬季风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近年来的研究指出,除了南北一致变化模态,冬季风还存在南北反相变化模态。在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中,地表风场距平表现出南北变化反相的特征,即北方为偏南风距平控制,南方为偏北风距平控制。这与冬季风分布的南北反相变化的特征相一致。这种类型与北风相联系的南方降温并不是由高纬度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个例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果。
彭京备孙淑清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非静力平衡下中小尺度扰动的不稳定发展
1989年
本文采用非静力平衡模式,使用摄动方法研究了里查逊数与中小尺度扰动的稳定性的关系。在零级近似和一级近似下,对称不稳定判据依次为RiF;在零级近似下斜压不稳定判据为Ri<-_(k2)
赵平孙淑清胡昌琼
关键词:大气动力学摄动方法稳定性分析
EAWM流型域—— 一种与东亚冬季风异常相联的海-气耦合流型域被引量:7
1998年
提出海-气耦合流型域的概念,并探讨了与东亚冬季风异常有关的耦合流型域———EAWM流型域。本文得出如下结果:利用ECMWF分析资料10年的冬半年500hPa高度场和同期COADS资料SST场,在SVD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三个海-气耦合流型域。第一个和第二个耦合流型域以ENSO事件冷暖位相与北太平洋/北美区的正负位相PNA型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特征。第三个耦合流型域,即EAWM流型域则以强东亚冬季风环流型以及类似于LaNina事件冷暖分布却有明显区别的SSTA型为主要特征。数值试验结果表明,EAWM流型域的SSTA型,作为强迫,有利于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加强并导致对应的大气型。数值试验同样证实,与强东亚冬季风活动相联系的EAWM流型域的大气型,作为强迫,可以导致该耦合流型域海温异常型的形成和维持。EAWM流型域的SSTA型和大气型间的这种双向相互作用导致正反馈过程,从而展示了该耦合流型域形成的主要特征,即以强东亚冬季风活动衔接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热带内外大气相互作用。
纪立人布和朝鲁孙淑清
关键词:季风海气耦合
中-β尺度干线的形成与局地强对流暴雨被引量:16
1992年
本文用地面中尺度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发现本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中-β尺度的干线。它的两侧分别为干热空气和暖湿气流。干热空气是由边界层向下逐渐扩展的,在其下沉过程中受到山地下坡的增幅作用,使减湿增温的过程特别强烈。这种系统与我国常见的露点锋结构很不一样。本文用逐时资料计算了中尺度地面物理量场,给出它的发展过程及演变特征,并与影响美国强对流天气的干线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
孙淑清孟婵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中-Β尺度干线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夏季南海地区风场及热力场的影响被引量:27
2000年
用合成及SVD方法,对冬季风异常在南海地区的风场和热力场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对流场的影响可以从冬季持续至春、夏季。在强冬季风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且突发性显著;而在弱冬季风年则相反。长江流域的情况则与此相反,强冬季风时,该地区夏季对流偏弱,降水减少;弱冬季风时相反。南海地区风场的变化与该地区大气及下垫面热状态的改变有关。强、弱冬季风所对应的同期及后期的海温截然不同。在强冬季风年,热带海温场上呈现 La Nina型的异常分布,而在亚洲大陆近海及南海地区,则维持较强的负距平,海水温度明显偏低,强度以春季为最强。它所形成的南海及邻近地区海陆之间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夏季风的早爆发和加强;而在弱季风年,则完全相反。与异常冬季风相关联的大气的热状态同样具有季节的持续性。春、夏季季风区中大气热状态的改变,影响了夏季风特别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及其强度的变化。由冬季风异常引起的热源变化可能也是环流隔季相关的重要纽带之一。
孙淑清陈隽
关键词:热力场风场南海夏季风爆发季风异常SVD方法大气热状态
梅雨锋上中尺度低涡的发展及其动能变化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研究了1980年7月31日至8月1日的暴雨中尺度低涡的发展过程及结构特征,发现低涡的斜压性清楚,风场和热力场均不对称,暖湿区內上升运动最强?怨δ芊匠痰难芯勘砻?在其发展过程中散度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转换,尤其在低层更为清楚,决定因子是f▽x▽Ψ项;在涡旋发展时,涡度场与散度场的配置使▽x·▽Ψ达到最大。
田生春孙淑清杜长萱
关键词:梅雨锋中尺度低涡暴雨涡旋
海陆热力差异对热带气旋能量源汇及其季节变化的调控被引量:1
2012年
传统上认为热带气旋(TC)的活动受到海洋热能、垂直风切变、低层涡度、相对湿度以及适宜对流发展的条件的影响.然而这些只是影响TC不同尺度变率的大气或海洋内部因素,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和再分配才是TC活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海陆差异对气候系统能量平衡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试图探讨与其相联系的非绝热加热分布对TC活动的源汇及其季节变化的调控.首先根据TC能量动态平衡关系,用最佳路径资料定义了TC累积能量增长指数(AEI),该指数可有效地描述TC能量源汇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非绝热加热分布与TC能量源区的关系表明,海陆热力差异是TC活动及其季节变化存在南北半球非对称和纬向非对称的主要原因.TC能量源汇区具有不同的非绝热加热性质,源区以深对流加热或双主型(深对流加热和辐射冷却)加热为主,汇区则以辐射冷却为主.海陆热力差异所调控的大尺度非绝热加热分布决定了大洋西部比东部更有利于TC活动;由于大洋纬向尺度不同,其东、西部不同性质非绝热加热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导致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TC活动存在差异;而热带的纬向非对称非绝热加热分布决定了有利TC活动的赤道西风和反气旋式水平风垂直切变分布,使西北太平洋成为TC最活跃的区域.大尺度非绝热加热的变化也使得不同洋区的TC能量源汇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西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及西南太平洋的TC能量具有相似的经向季节进退特征,其中尤以西北太平洋最典型;东太平洋因受大陆西岸辐射冷却的调控能量源汇区以西进东退为主;北大西洋的TC能量源区的季节变化在大洋东部辐射冷却与西部深对流加热的协同作用下表现为分片出现再融合的过程;而北印度洋区的TC活动则因次大陆尺度海陆热力差异调控下区域大尺度环流的变化而�
应明吴国雄刘屹岷孙淑清
关键词:海陆热力差异热带气旋
华北夏季降水地域特征的旋转主分量研究及其相关分析被引量:14
2002年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研究华北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华北降水空间分布的RPC的前10个模态。它们概括广华北地区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上的大旱和大涝年的地域分布。每一种降水模态的时间系数都表现出了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的规律。华北发生大旱与大涝的最可能的分布是模态3、4与模态10。如1965、1968和1983年的大旱;1963和1973年的大涝年等。分析了各个模态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东亚环流指数、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相关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都有各自的最佳模态。如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而言,最佳模态的特征是:当海温呈El Nino型和西太副高偏强时,华北降水的最可能分布是东部沿海为强的干旱区,其余地区降水皆偏多。与江淮流域降水和EAP流型的相关则主要以1954、1980及1991年为代表的第1和第9模态为主要形态。它们与华北降水有极好的反相关。
孙淑清应明马淑杰
关键词:降水东亚环流海温异常夏季
东亚冬季风环流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被引量:129
1995年
选取1951—1991年中的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各10年,对它们前期的中高纬大型环流形势,低纬环流特征,垂直环流强弱,热带海洋状况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其结果如下: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年前冬(12—1—2月),欧亚中高纬呈经向型环流,东亚大槽较常年强且南伸,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发展,寒潮活动频繁,东亚沿海中低纬冷涌活动强烈,至使该经度带上的跨赤道气流加强,而且使南海至菲律宾地区的对流活动趋于活跃。而涝年前冬则基本上为相反形势。本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旱涝年前冬东亚冬季风环流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促使我们寻找冬夏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及物理机制。
孙淑清孙柏民
关键词:大气环流旱涝季风江淮流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