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雷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沈84-安12块沙三段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沈84-安12块断裂发育,地质情况复杂,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阶段.本文针对该区实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根据钻井取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开发动态等资料,对沈84-安12块沙三段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制定了...
- 孙海雷
-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沙三段
- 文献传递
-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二三段沉积特征及演化被引量:1
- 2013年
-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二三段是大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重要地层之一,为了研究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综合利用岩芯、录井、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二三段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姚家组二三段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平原淤积相4种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分布在北部、西部的盆地边缘,盆地的中心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盆地东南发育平原淤积相。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辫状河、曲流河沉积逐渐过渡为三角洲、湖相沉积,整体具多物源、多沉积体系和半环状相带分布特点。最后结合烃原岩分布范围、油气运移方式综合分析,指出中央凹陷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等砂体为有利油气聚集的沉积相带。西部斜坡区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三角洲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油气聚集的沉积相带。
- 孙海雷
- 关键词: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相三角洲
-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肇源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富集规律及可动用“甜点”分布特征
- 三肇凹陷肇源地区扶余油层整体具有资源量大、储层致密、普遍含油且连续分布的特点,但致密油的产能问题一直是制约致密油勘探的难点.文章应用大量测录井、试油及化验分析资料,分析油源、储层、断裂等致密油成藏条件,明确油藏富集规律....
- 孙海雷张阳姜瀚王晓欢解彬佟远萍王玉岩王金伟
- 关键词: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 致密油平台式“工厂化”水平井优化设计——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肇源地区Y63井区扶余油层为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肇源地区扶余油层具有资源量大、储集层致密、普遍含油且连续分布的特点。但产能问题一直是制约该区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难点。针对肇源地区Y63"甜点"区,应用大量测录井、试油及化验分析资料,明确FⅡ1砂层组"甜点"地质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地质统计学反演,精细刻画"甜点"砂体边界,开展平台式"工厂化"水平井设计。实钻结果表明,已完钻6口水平井钻遇油层934~1 177m,平均为1 070m,与周边直井相比,提高产能5~12倍,证实平台式"工厂化"水平井部署方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 李国会孙海雷王金伟康德江刘丽娟李兴伟沈加刚
- 关键词:三肇凹陷扶余油层
- 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的小层砂体预测技术——在大庆油田州57水平井区块的应用被引量:25
- 2010年
-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整个历程中,无论是勘探阶段还是进入开发后的任何时期,尤其在对水平井区目的层的砂体预测时,始终离不开对储层沉积特征的分析,州57井研究区主力油层为葡萄花油层,其沉积时期处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前缘相带到湖相的过度带之上,沉积地层较薄,沉积单砂体一般不超过2 m。因为砂体的三维展布特征受控于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体系的时空变迁及演化,每一次的湖进湖退严格控制砂体的分布与走向,因此,在精细刻画小层砂体过程中,首先要精细的地质研究,然后利用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对油田小层砂体进行预测,为后期调整注采关系、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单敬福王峰孙海雷孙继刚韩喜
- 关键词:水平井地震波阻抗反演采收率大庆油田松辽盆地
- 英台-大安地区姚二三段地震沉积学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地震沉积学是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演化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层序地层及岩心、钻井测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演分析明确地震响应与砂岩厚度及岩性组合的相互关系,应用90°相位转换、地震属性分析和分频解释等技术手段,在英台-大安地区姚家组二三段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编制的沉积微相图,能够准确地刻画出沉积微相边界。应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英台-大安地区的油气勘探。
- 孙海雷吴海波王雅峰刘薇白忠峰李杰
-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分频解释
- 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沉积特征研究
- 2008年
- 在详细研究岩心、测井以及室内化验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对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地层进行沉积体系类型、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该区为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沉积体系,最后应用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对本区沉积相带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
- 孙海雷
- 关键词:扇三角洲
- 陆相断陷湖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为例被引量:8
- 2019年
- 依据岩芯、录井及测井等方面的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屯组发育有5类层序界面,共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古地貌和基准面升降的双重控制,其中古地貌对于南屯组的厚度变化影响较大,形成了由"南厚-北薄"逐渐过渡为"北厚-南薄"的地层发育模式;以南一段下部LSC1为例分析了基准面升降对相序、相域及源储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在LSC1沉积时期,基准面的变化共经历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和快速上升阶段、中期的缓慢上升至缓慢下降阶段以及末期的快速下降阶段,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储集体主要发育在MSC1、MSC2和MSC5沉积时期内,类型为向上变深型非对称中期基准面旋回在上升早期所形成的厚层分流河道砂体,砂体物性较好、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MSC3沉积时期为最大湖泛期,深湖相泥岩广泛分布、为优质烃源岩层,源储上下紧邻、成藏条件优越,是有利的勘探层系。
- 李跃李跃李军辉李美芳李美芳王琦王琦
- 关键词:贝尔凹陷南屯组基准面旋回
- 松辽盆地北部成熟老探区石油持续增储上产潜力与技术对策
- 2024年
- 松辽盆地北部已进入较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常规的油气发现与开采难度不断增大。从历次油气资源评价过程出发,介绍了油气勘探理论和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进步带来的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资源潜力变化。以超级盆地思维为引领,结合页岩层系内页岩油成藏理论研究取得的新认识,重新梳理了中浅层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根据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致密油的剩余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具体攻关建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共发育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复合含油气系统,包括10个简单油气系统,构成了中浅层全油气系统,预测常规油和致密油待发现资源量在30×10^(8) t以上;常规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的源上葡萄花油层、龙虎泡阶地近源斜坡区的多层位以及西部远源斜坡区的萨尔图油层,具有亿吨级高效增储和快速上产的资源潜力;致密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高台子油层和下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扶杨油层,大庆长垣中南部和三肇凹陷内的宋芳屯-肇州低隆起的扶余油层以及齐家-古龙凹陷的高台子油层,有望形成2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勘探开发新场面。精细勘探,精准开发是成熟老区换发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助推了老油田原油的持续高产和稳产。
- 李国会战剑飞康德江刘强孙海雷韩雪吴伟张金友李操
- 关键词:松辽盆地油气资源复合含油气系统
-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四级层序划分及界面特征被引量:1
- 2009年
- 根据单井沉积旋回对比,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本文将青山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界面主要有:1)河道冲蚀底界,表现为砾石层或砂砾岩层、内碎屑泥砾、钙砾或生物成因的灰质河道滞留物,测井曲线多为钟形;2)地表暴露面,表现为根土岩、古土壤层、紫红色泥岩或杂色泥岩、岩相突变带以及钙质结核层,测井曲线多为漏斗形;3)沉积物卸载区和滨岸带,出现钙质砂岩层、介形虫层等特殊沉积,测井曲线多具指形特征。层序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有:1)近物源的上坡折区,地震波组表现为削截或冲刷充填;2)坡折带发育区,地震波组表现为上超,亦见下超和顶超;3)强振幅反射同相轴所示的上、下地层的截然差异;4)地震波阻抗反演剖面波组上、下的截然差异等。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的四级层序的划分及界面识别,为进一步建立四级层序格架奠定了基础。
- 林铁锋黄世伟王占国孙海雷吴海波王雅峰
- 关键词:高台子油层青山口组松辽盆地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