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miR-15a表达水平在膀胱癌进展及与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的32例确诊为膀胱癌的患者。膀胱癌组织取自肿瘤所在部位区域,癌旁组织取自邻近正常区域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膀胱癌组织标本或癌旁组织标本中miR-15a表达量;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术后预后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膀胱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中miR-15a表达水平及一般临床特征等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肌层浸润、远处转移及肿瘤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与miR-15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 miR-15a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组织(1.126±0.254 vs. 1.450±0.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15a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P=0.001)、远处转移(P=0.005)及肿瘤分级状态具有显著相关性(P=0.027);log-rank检验证明miR-15a表达水平下调的患者总体复发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为阳性、肌层浸润(T2~T4)、肿瘤分级为G3是miR-15a表达水平下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15a表达水平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远处转移及肿瘤分级显著相关,可能是膀胱肿瘤复发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探讨重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5年间采用ESWL治疗肾结石、输尿管结石2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肾结石12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80例,结石直径介于0.6~2.5 cm之间。于碎石治疗2周后,给予肾脏、输尿管、膀胱平片(plain film of kidney-ureter-bladder,KUB)及彩超复查,对碎石效果差的病例及时进行重复ESWL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促进结石的排出。同时观察患者重复碎石后并发症情况并总结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重复ESWL对首次碎石失败的病例具有良好的疗效:肾结石组104例(81.2%)成功排石;输尿管结石组58例(72.5%)成功排石。重复ESWL同样存在感染、严重血尿、肾绞痛、输尿管石街形成等并发症风险。根据个体化情况选择诸如特殊体位排石、钙离子拮抗剂、α-1受体阻滞剂、抗感染、调解尿液p H值、双J管置入术等治疗和干预方法,能够应对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首次ESWL后2周复诊,对碎石效果差的患者进行重复ESWL,可以提高第1个排石期的结石排出率。对重复ESWL,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配合个性化的辅助措施,减少重复ESWL次数,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加快结石排出,减少肾功能损害。重复ESWL可以提高结石排出率,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