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维成

作品数:44 被引量:378H指数:13
供职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3篇电子电信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雷达
  • 11篇降水
  • 10篇暴雨
  • 7篇强降水
  • 6篇新一代天气雷...
  • 6篇天气雷达
  • 4篇短时强降水
  • 4篇闪电
  • 4篇干旱
  • 4篇干旱区
  • 4篇冰雹
  • 4篇大暴雨
  • 3篇多普勒
  • 3篇多普勒雷达
  • 3篇数据误差
  • 3篇特大暴雨
  • 3篇雷电
  • 3篇旱区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区

机构

  • 4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1篇兰州大学
  • 11篇甘肃省气象局
  • 7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甘肃省气象信...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甘肃省防雷中...

作者

  • 44篇刘维成
  • 13篇傅朝
  • 6篇杨晓军
  • 5篇王宝鉴
  • 4篇王勇
  • 4篇肖玮
  • 3篇陶健红
  • 3篇黄玉霞
  • 3篇张宇飞
  • 3篇邵爱梅
  • 3篇张强
  • 2篇杨菊梅
  • 2篇刘新伟
  • 2篇史志娟
  • 2篇周晓军
  • 2篇黄武斌
  • 2篇伏晶
  • 2篇石延召
  • 2篇宋强
  • 1篇程鹏

传媒

  • 18篇干旱气象
  • 5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甘肃科技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九届全国灾...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误差来源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新一代天气雷达目前已经成为对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短时强烈天气进行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方便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提高观测资料准确度,为预报员和科研人员分析资料提供方便,通过对雷达数据前端生成和后端处理传输2个过程的分析,找出兰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误差的来源,并进行分析,发现地物回波、雷达天线增益、测量距离等因素和数据插值、坐标转换、远距离多终端传输等因素分别是前端数据产生过程中和后端数据处理传输过程中数据误差的主要来源。
刘维成尚大成张宇飞姚正楠
关键词:天气雷达数据误差
基于淹没模型的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2016年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应的淹没范围和水深。对洮河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定性评估,挑选出灾频率最高的水位区间,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并与流域内暴雨日数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高风险区与暴雨多发区基本对应,具有参考价值。
周晓军王宝鉴傅朝刘维成刘丽宋强
关键词:GIS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和凉州站1971—2013年夏季(6—8月)地面常规气象日观测资料及民勤探空站同期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选取民勤和凉州同一天均出现沙尘暴天气的12个沙尘暴个例,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过程中风向、风速和沙尘暴持续时间、出现时间以及过程前后高低空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风向、风速对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在西北、西西北、西3个风向下出现沙尘暴天气的频率达75%;(2)夏季沙尘暴持续时间较短,且有75%的夏季沙尘暴出现在下午到晚上(13:00—20:00)时段;(3)夏季沙尘暴发生前大气整层湿度较小、中低层增温明显、高层有冷平流、不稳定度加大、地面为热低压控制、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李玲萍胡丽莉刘维成李岩瑛梁红霞
关键词:河西走廊东部气象要素
基于SMS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被引量:14
2011年
系统设计了基于GSMSMS-MODEN和E-mail发送2种方式而实现的雷达运行状态监控报警SMS服务平台。文章对SMS的编码方式、AT指令和E-mail发送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利用Visual C#语言给出了雷达运行状态监控的实现和应用2种方法实现短信发送的流程及相关算法代码。系统采用线程控制机制,对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的各种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及监控,当出现报警时系统会立即产生声音提示并向值班人员发送短信。
刘维成杨菊梅
关键词:SMS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控系统
甘肃省闪电特征分析及雷电预警研究
雷电灾害是世界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雷电成为大气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利用多年常规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对甘肃地区的雷暴气候特征和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个...
刘维成
关键词:雷暴特征地闪特征雷电预警
甘肃和广东2008~2011年闪电特征对比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2008~2011年甘肃和广东地区闪电定位仪资料,得到了两地闪电的时间变化特征、强度变化特征和闪电密度分布,并分析两地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肃地区年平均发生的闪电频数远小于广东地区,且闪电的电流强度较广东地区小;两地闪电均以负闪占绝大多数,但正负闪的比例却不同,甘肃和广东负闪频数分别是正闪频数的15.5倍和20.5倍;两地均在每年的6~9月为闪电高发期,广东地区在6月出现一个闪电频数的明显跃增并达到全年最大值,闪电频数出现递增的时间较甘肃早,在不同的季节内,两地的闪电比例存在差异,且正、负闪比例也不同;甘肃地区总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而广东地区总闪电的日变化趋势呈3峰震荡型;甘肃地区(兰州市)的平均闪电密度远小于广东地区(广州市)。
刘维成陶健红邵爱梅
关键词:闪电特征闪电密度
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简述被引量:23
2014年
从监测、预警和预报3个方面介绍了雷电研究的技术方法,目前国内外最新面向业务应用的研究表明:不同技术共存的多源化观测设备,有效地提高了雷电探测效率;以天气形势分型为主的雷电潜势预报,其预报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其预报精细化程度不够,引入适合本地的物理量参数实现对其结果校准,可以有效地提高雷电潜势预报的准确率;随着数值模式预报向全球化、精细化的发展,基于数值模式的雷电潜势预报是未来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建立在多种高观测频次资料融合和有效外推基础上的临近预报,可提高雷电活动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大幅提高雷电预警的提前时间。
刘维成陶健红邵爱梅郑新
关键词:雷电
SWAN系统QPE产品的误差统计及订正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SWAN系统QPE产品资料和自动站降水量,对甘肃省2010~2012年汛期QPE产品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QPE产品在0.1~0.9 mm降水量级上存在较小的高估,而在其它降水量级上均表现为低估,且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低估的越为明显;对于5.0 mm以下降水,QPE产品估测误差较小,平均误差〈2.0 mm,但对于〉5.0 mm降水会出现估测误差跃增现象,且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误差增大,估测产品的效果明显减弱;降水估测值命中率POD1在降水量〈2.5 mm区间效果较好,但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其命中率迅速减小,而降水估测绝对误差命中率POD2对于〈10.0 mm降水的响应较好,同样地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其命中率快速减小;海拔高度、经度和纬度是影响甘肃地区QPE产品误差的主要因子,利用影响降水分布较大的3个因子分别建立一元、多元加权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对QPE产品进行订正,通过2012年的应用检验表明该方法对QPE产品的订正效果明显。
刘维成王勇周晓军
关键词:订正方法
SWAN雷达产品在甘肃河东地区冰雹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选取2011年7月发生在甘肃省河东地区的7次冰雹个例,综合分析SWAN系统输出的雷达产品资料的主要特征,提取冰雹天气的雷达产品资料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利用SWAN系统外推算法资料生成冰雹临近预报产品.通过2012年甘肃河...
傅朝刘维成宋琳琳
关键词:冰雹天气雷达资料
甘肃陇南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2017年8月甘肃陇南出现暴雨天气,礼县、武都气象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和局地性突出。应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雷达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8月6—7日、19—20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地区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2次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强降水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风槽偏北气流与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处,但是2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触发条件不同;雷达回波显示8月6—7日由冷式切变线引起的暴雨系统对流性较强,反射率因子值较高、中心高度较低,降水率较大,持续时间短;19—20日暖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值较低、中心高度较高,降水率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石延召刘维成傅朝付正旭徐丽丽郑新
关键词:暴雨反射率因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