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博研

作品数:27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地震
  • 6篇汶川地震
  • 5篇余震
  • 5篇M
  • 4篇断层
  • 4篇强地面运动
  • 3篇应力
  • 3篇应力降
  • 3篇应力状态
  • 3篇余震序列
  • 3篇远场
  • 3篇滑移速率
  • 3篇发震
  • 3篇发震概率
  • 2篇地震危险
  • 2篇地震危险性
  • 2篇地震序列
  • 2篇震源
  • 2篇视应力
  • 2篇库仑应力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7篇刘博研
  • 25篇史保平
  • 6篇张健
  • 3篇申文豪
  • 3篇雷建设
  • 3篇张健
  • 2篇仲秋
  • 1篇陈石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 1篇中国科学院计...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征地震强地面运动参数衰减公式拟合被引量:2
2007年
计算机仿真模拟设定地震断层动态破裂传播和近断层强地表运动响应的结果表明,对于特征地震而言,近断层附近的地表运动特征与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当场地(观测点)至断层的距离给定时,正向于破裂传播方向的场地(场地A)的地表质点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远远大于震中附近(场地B)和反向于破裂传播方向的场地(场地C)的地表质点运动,而且沿断层垂直分量所辐射的SH波的传播起到了主导作用.对应于场地A,B和C,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的几何平均值之比为2.15:1.5:1,而且各自的均方差分别为0.12,0.11和0.13.如果将所得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于较低的年超越频度,近断层附近的地表峰值加速度的估算值可下降15%~30%.因此,考虑到断层破裂传播方向性对地表运动的影响,区域衰减曲线的回归分析模型应该给予恰当的修正.
史保平刘博研张健
关键词:峰值加速度
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大震后区域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常常被用于解释区域地震活动性速率的变化、主震断层外余震的发生以及即将失稳断层的地震发生概率的变化.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发生重新引起了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的热议.利用含(滑移)速率和状态的摩擦定律,结合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水平,定量化计算了汶川地震后雅安地区发震概率的变化,并着重解释了芦山地震发震的可能根源.此外,还对库仑应力明显增加的鲜水河断层和熊坡断层进行了发震概率的定量化计算,计算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目录基本符合.鲜水河断层从汶川地震后至今近5年来未发生M>6.0地震,而M>6.0的发震概率已约为60%;熊坡断层自汶川地震以来尚未发生M>4.0地震,芦山地震后M>4.0的发震概率已接近90%.所以,我们认为鲜水河断层附近将成为M>6.0地震的重点防范地区,熊坡地区将来仍旧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
关键词:地震发生概率库仑应力变化
汶川M_W7.9地震余震序列触发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余震触发机制的Dieterich解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分析以及依赖时间的概率地震预测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基于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和弹簧-滑块模型,从Dieterich断层滑移速率方程出发,给出了静态应力扰动下触发地震的时钟提前或推后的近似解,从而明确地阐明了触发地震的产生机制与断层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并与传统位错模型下库仑应力扰动时间提前或推后量作了比较.采用对数线性拟合方法求得了汶川MW7.9主震后余震序列持续时间,符合Dieterich理论结果.以汶川余震序列为例,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应力扰动模式在该余震序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经典Dieterich扰动解无法给出主震发生后即时余震数量的异常增加,而考虑主震前后剪应力速率变化的Dieterich分段解则可反映出余震发生率及个数随时间的演化特征.
申文豪刘博研史保平
关键词:汶川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
由能量分配原理探讨滑移弱化与视应力的关系
2009年
按照震源地震波能量辐射原理,在断层面上任意一点由破裂或滑动而产生的地震波能量ES、地震矩M0及相应的视应力σa都应大于零.在近期研究中发现Poldo等在震源参数反演求取断层面上临界滑动弱化距离Dc所采用的视应力约束方程出现了"视应力取值小于零"的情形,其负值被解释为对地震波辐射能无贡献的耗散能,可合并至破裂能部分.数学上的表述并未影响到反演结果,但从能量守恒观点上讲,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进一步讲,由此表述所求得的辐射能量ES大于由能量分配原理所得结果.根据能量分配准则,指出出现负值视应力是不合适的,并给出了表述视应力随断层滑移过程变化的替代方法,同时提供了求解临界滑动弱化距离Dc的正确途径.
刘博研史保平张健
关键词:视应力
远场地震波辐射能计算以及对近断层地面运动的约束
2011年
从圆盘断层模型出发,根据地震波能量表象定理推导出了滑移弱化过程中远场S-波辐射能量表达式,并同已有的动力学模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得到的模型能量值或视应力的取值强烈地依赖于断层上的动态、静态应力降和破裂传播速度,而破裂速度则对应了断层带模型中断层破坏过程所耗散的能量.动摩擦应力上凋和应力下凋力学机制在能量求解中得到了充分考虑,弥补了D-模型和M-模型的不足.结合近断层滑移所作的功或应变能的释放,得到了近场能量辐射的一般表达式,并讨论了其物理意义以及对近断层强地面运动预测的潜在意义.采用近场地震波辐射能量同加权滑移速率的关系,给出了估算近断层质点运动速度的近似解,由此计算了2008年5月1 2日Mw7.9中国汶川地震和1999年9月21日的Ms7.6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加权滑移速率,结果同早期Brune模型给出的瞬态解和近断层台站的真实记录相似.需要强调的是,所得能量解可应用于对未来强地面运动预测新的物理约束参数.如果对真实地震远场能量求解达到相当的精度,则对未来强地面运动模拟中包括地震矩、静态和动态应力降在内的物理参数选取就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估计.
刘博研史保平
关键词:视应力应力降
与特征断层结合的地震活动空间光滑模型在衡水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在衡水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应用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数据建立恰当的分布式地震活动性空间光滑模型,并结合断层对周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计算前磨头断裂和衡水断裂在不同超越概率下上限震级分别为6.5、6.0级的区域基岩峰值加速度。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基岩峰值加速度略有增加;50年超越概率为10%、5%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在断层附近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在较低超越概率的情况下,断层周围如深州市、冀州市和衡水市辖区的地震危险性大于其他地区;利用仪器记录资料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结合断层资料计算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能够反映衡水地区现今的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性水平。
刘博研仲秋史保平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评价
对比2008年MW7.9汶川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地震的摩擦过程:揭示余震触发机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MW7.9),震中位于103.4E,31.0N,震源深度为14km,并且产生了一条300km长的破裂,该破裂沿着北东走滑、西部倾斜的龙门山逆冲断层带向前扩展。而2001...
刘博研史保平
强地面运动的合成源模拟:1679年M8.0三河-平谷地震
本文对强地面运动的合成源模拟进行了研究。文章对1679年M8.0三河-平谷大地震的震源特征和强地表运动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并将所得结果同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对比。
刘博研史保平张健
关键词:地震灾害工程抗震地震反演
文献传递
最小能量准则用于1995年河北沙城M_L 4.1地震序列破裂性质的探讨
2008年
运用变分原理,我们得到了最小地震波辐射能量约束准则并用于研究震源的物理过程.通过研究1995年ML4.1河北沙城地震序列主震和余震的动力学过程,可知主震和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过程明显不同;ML4.1主震的破裂速度与瑞利波速相近,约为剪切波速度的0.89倍;而28个余震的破裂速度远远小于剪切波速度,大约是剪切波速度的0.05到0.55倍.根据裂纹扩展模型,计算得到其余震的地震波辐射效率多在10%以下,这也说明了余震的地震效率较低.我们认为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过程应与断层内部新生裂纹的扩展有关,而非简单的岩体间的相对滑动.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传播与破裂能占主导地位的小地震有关.这些小震所带来的破裂能也导致了断层的进一步扩展.在对该地震序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主震与余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在能量分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当地震断层尺度相当小时,破裂能的贡献不能忽略,它的大小将显著地影响地震波辐射能的大小.
刘博研史保平
基于改进的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进行区域烈度速报被引量:5
2013年
一次地震发生之后,地震烈度的迅速圈定对于总体灾情评估、地震应急响应和救灾物资调拨分配等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定量化估计强地面运动的重要手段.在众多震源数值模型中,随机有限断层模型以其时效性和精确性成为烈度速报的首选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原有的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改进,实现了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的区域网格化计算,并且加入了浅层速度结构V30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在2004Parkfield MW6.0地震、2008年汶川MW7.9地震以及1976年唐山MW7.6地震的实例应用中,数值模拟得到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烈度在整体分布特征、极震区烈度分布等方面均符合较好,该数值模型单个网格点的计算时间在0.3~0.5s左右,并且随着并行计算技术的引入计算耗时会进一步缩短.随机有限断层模型有效弥补了其他震源数值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大限度做到了快速且准确,可以作为烈度速报的一种数值模拟手段.
申文豪仲秋刘博研史保平
关键词:烈度速报PARKFIELDMW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