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贤

作品数:24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农业
  • 13篇农村
  • 8篇劳动力
  • 7篇剩余劳动力
  • 6篇农村剩余劳动...
  • 5篇农产
  • 5篇农产品
  • 5篇农村经济
  • 4篇农民
  • 4篇农民收入
  • 4篇农业结构
  • 4篇农业劳动
  • 4篇农业劳动力
  • 4篇企业
  • 4篇乡镇企业
  • 4篇劳动力转移
  • 3篇剩余劳动力转...
  • 3篇农村剩余劳动...
  • 3篇农业劳动力转...
  • 3篇农业剩余

机构

  • 2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4篇余贤
  • 6篇韩俊
  • 4篇陈劲松
  • 3篇石新香
  • 1篇吴崚

传媒

  • 9篇中国农村经济
  • 7篇重庆电大学刊
  • 3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党政论坛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桂海论丛
  • 1篇岭南学刊
  • 1篇农村经营管理

年份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7
  • 5篇1996
  • 5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构改革命题:反帕金森定律
1992年
余贤
关键词:行政机构改革行政经费
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余贤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跨区域流动城乡收入差距农业劳动力劳动力无限供给
增加农产品供给 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1995年
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韩俊,余贤1996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是: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努力使农民收入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稳定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1、完善粮食购销政策...
韩俊余贤
关键词: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投入户籍制度改革农业投资
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判断和对策
1997年
一、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初步判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1996年各地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内外部环境都有所改善,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农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卖难”,主要农资价格进一步上涨,以及农民负担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综合分析,对于1997年我国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作出如下初步判断: 1、1997年粮食生产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粮食的“卖难”现象,将对1997年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八五”期间,国家财政切实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支农资金积累机制,支农投入已积累出效应。我国商品粮基础建设已成绩斐然,目前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品种搭配适当、能够有效提供商品粮的基地体系。“八五”期间,国家财预算内支农支出累计达到2598.6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了一倍。中央已明确提出了粮食销区要努力提高自给率、产区要努力提高商品率的方针,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会继续重视粮食生产,稳定面积,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努力增加粮食供给总量。上述因素。
余贤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投入棉花乡镇企业
农业发展和劳动力重新配置
1995年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精耕细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农业对即存资料作了最有效的安排,致使这种自给和半自给的农业中各种要素的配置达到一种特殊的经济均衡状态之中.但我国目前耕地和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明显存在不足,但是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成本较高,致使我国农业资源存量的改变步履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难度和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
余贤
关键词:农业发展劳动力农业资源资源利用
正确认识我国近年来的粮食过剩
2003年
正确认识和判断近年来我国粮食的过剩,对制定和完善农业政策非常重要。本文认为,近年来粮食的过剩,是低水平的过剩、阶段性的过剩、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有一定弹性的浅表性过剩、农用资源过度超载利用的过剩、政府、粮食企业和农民的行为放大了供求失衡状态的过剩。
余贤
关键词:农业政策
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4年展望被引量:30
2004年
2 0 0 3年 ,中国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 :除粮食、油料和糖料减产外 ,棉花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其他农产品稳步增产 ;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 ;乡镇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了新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性的步伐 ,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试点也已展开。但是 ,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农民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粮食减产等问题。展望 2 0 0 4年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中国农村经济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陈劲松余贤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结构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农村金融体制乡镇企业
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2年展望
2002年
通过对2001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表明其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农村改革取得了新进展。预测2002年,结构调整仍是主旋律,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平稳,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余贤
关键词:农村经济
“温州模式”的形成和特色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温州模式”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创造,是“敢为天下先”注重实际的温州人进行的一场独具特色而且丰富、生动、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温州模式”是动态的模式。 温州,曾被视作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最初萌发地之一。“温州模式”在实践中解决了在城市工业对农村幅射弱小、国家没有投资、集体经济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战胜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走向商品经济大市场的问题;如何推进落后地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这无疑给广大中西部地区和沿海一些不发达地区,提供了比“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更有参考价值的启示。当然,任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成功模式,都深深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中,一味照搬或人为推广某种模式,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注重实际才是“温州模式”的魅力所在。 一、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就业和摆脱贫困的压力 温州地处浙南,人多地少,而且多是山地;温州是个迄今仍不通铁路的地级市;温州没有像样的矿产资源,基础设施也很薄弱。 改革之初的1978年,在单一农业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极为尖锐。当时温州全市总人口561.26万人,农村劳动力188万人,耕地总面积只有290万亩(合19.33万公顷),即全市人均耕地?
余贤
关键词:经济改革
本世纪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1996年
本世纪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韩俊,余贤,石新香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加1427.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24%。1990—...
韩俊余贤石新香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第三产业非农就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