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君
- 作品数:22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儿慢性胃炎的消化道外表现(附864例报道)
- 目的:分析864例慢性胃炎患儿的临床表现,探讨头痛、胸痛等胃肠道外表现与小儿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腹部叩诊胃区有叩击痛的患儿864例建立随访卡片分析消化道内及消化道外临床表现.结果:消化道外表现依次为:头痛、刀枪刺、鼻...
- 于立君李倩王慧张晶姚笠胡孟瑛
- 关键词:小儿慢性胃炎消化道
- 文献传递
- 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与儿童单纯性肥胖伴身高略矮的关系
-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水平与儿童单纯性肥胖伴身高略矮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27例在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被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症的儿童,且其身高均小于同龄儿童平...
- 王慧郭丽丽梁虹秦秀梅冯建华于立君
- 关键词:放射免疫法
- 文献传递
- 儿童“AKP升高”是维生素D缺乏还是骨骼生长的标志?(附1887例儿童AKP及25(OH)D含量测定及二者关系研究)
- 目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维生素D缺乏一直是我国儿童,尤其北方儿童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距日距离及儿童的日照时间有明显的差异,加上雾霾等因素的影响,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高发病和病情重的特点....
- 于立君王慧梁虹郭丽丽
-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骨骼生长
- 文献传递
- 骨化三醇治疗佝偻病的疗效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效果。方法选取150例1~3岁的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治疗1组每日口服骨化三醇1粒(0.25μg),治疗2组每日2粒(0.50μg),对照组则每日给予普通维生素D2 2 000 IU。治疗1个月后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夜惊、多汗、烦闹、枕秃等)改善情况,以及身高、血清钙、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25羟维生素D3、骨密度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儿临床表现(夜惊、多汗、烦闹、枕秃)均有改善;各组患儿身高、体质量均有增长,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血清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BALP下降、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骨密度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2组最明显。结论骨化三醇治疗儿童佝偻病疗效显著,0.50μg.d-1对北方地区儿童佝偻病能够起到治疗作用。
- 于立君杜秋影姚笠
- 关键词:骨化三醇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骨碱性磷酸酶骨密度
- 维生素D缺乏与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被引量:44
- 2011年
- 目的研究VitD缺乏与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关系。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VitD治疗组和非VitD治疗组。以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儿30例(肺炎组)作为对照。应用生化法检测血钙及血磷水平,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法检测血清AK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A水平;同时记录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1.VitD治疗组喘憋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非VitD治疗组减少,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VitD治疗组转入ICU比率显著低于非VitD治疗组(P<0.05);VitD治疗组28例(93.3%)痊愈,非VitD治疗组21例(70%)痊愈,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毛细支气管炎组与肺炎组血清25-(OH)D3、AKP、Ig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AKP、25-(OH)D3及Ig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4.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gA水平与25-(OH)D3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 VitD缺乏与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及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在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过程中,补充VitD可及时缓解临床喘憋症状,且明显缩短其病程;VitD缺乏可能是毛细支气管炎的潜在病因。
- 杜秋影于立君范慧子仰署芬李国庆
- 关键词:维生素D毛细支气管炎25-(OH)D3免疫球蛋白A
- 腹部叩诊法助诊小儿慢性胃炎临床分析(附526例报告)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腹部叩诊法在小儿慢性胃炎检查中的作用,分析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腹部叩诊法初步定诊为慢性胃炎的小儿(20例)再行胃肠钡透(10例)与胃镜(10例)检查。比较3种方法的优缺点;此外,还总结并分析了2007-05~2007-08间的526例慢性胃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果胃镜组均为浅表性胃炎,与叩诊法符合率达100%;胃肠钡透组阳性率30%,低于腹部扣诊法。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腹部叩诊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助诊慢性胃炎的好方法;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 于立君张晶李亚杰
- 关键词:小儿慢性胃炎症状
- 头部贴敷式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中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头部贴敷式亚低温状态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内能量代谢(ATP、ADP和AMP)的变化,探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将88只Wistar新生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常温对照组(CN)、假手术亚低温对照组(CH)、HIBD模型常温恢复组(IN)、HIBD模型亚低温治疗组(IH),每组21只,组内动物再随机分配分为3小组,分别给予常温或亚低温干预,干预持续时间分别为2、6、12h,每个时间点7只动物。结果亚低温治疗组(IH)脑组织中线粒体内ATP、ADP和AMP含量与常温对照组(IN)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头部贴敷式亚低温可保护脑组织,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
- 姚笠赵霞霞于立君
- 关键词:亚低温线粒体能量代谢
- 肥胖和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6年
- 肥胖和维生素D缺乏现已成为两大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近些年来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研究逐年升温。在传统观念中,维生素D存在于骨骼肌肉中,维持血钙的动态平衡以及骨的新陈代谢。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与肥胖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现对肥胖与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性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 梁虹于立君
- 关键词:肥胖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受体
- 小儿慢性胃炎的消化道外表现(附864例报道)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和总结小儿慢性胃炎的消化道外表现。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 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经腹部胃区叩诊法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儿864例,建立随访卡片,分析和总结其消化道内及消化道外的临床表现。结果:864例患儿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依次为腹痛、恶心呕吐、便秘、上腹压痛。消化道外表现依次为头痛、刀枪刺、鼻出血、胸痛、多动抽动、手足搐搦。消化道外表现的发病率并不低于消化道表现,特别是头痛的发病率高达58.54%。腹痛、恶心呕吐症状缓解得最快,其次是头痛、头晕、胸闷、胸痛,多动症状较晚缓解,腹部叩痛的消失时间最晚。结论:小儿慢性胃炎的胃肠道外表现广泛存在,且极易与脑炎、心肌炎误诊,值得关注。头痛、胸痛的产生原因可能与内脏-内脏之间的牵涉痛有关。
- 于立君李倩王慧张晶姚笠胡孟瑛
- 关键词:慢性胃炎小儿牵涉痛
- 头部贴敷式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内一氧化氮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头部贴敷式亚低温状态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脑组织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将84只WISTAR新生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假手术常温对照组(CN)、假手术亚低温对照组(CH)、HIBD模型常温恢复组(IN)和HIBD模型亚低温治疗组(IH),每组21只,分别给予常温或亚低温干预,组内动物再随机分为三小组,干预持续时间分别为2、6、12h,每个时间点7只动物。结果:IN组NO和MDA的含量明显升高,IH组NO和MDA的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亚低温治疗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结论:亚低温通过降低NO和MDA的含量保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组织。
- 赵振河王立春姚笠于立君
- 关键词:亚低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