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珍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个腓骨肌萎缩症4C型家系的SH3TC2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明确1个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disease,CMT)家系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抽提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外显子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72个候选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可疑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用PyMOL-1软件对突变基因的蛋白质结构进行分子模拟。结果先证者SH3TC2基因第11外显子中检出C.1894G〉A纯合错义突变(P.E632K);先证者父母及女儿均为C.1894G〉A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中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经检索NCBI、HGMD、1000genome等数据库,C.1894G〉A突变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分子模拟显示该基因突变改变了SH3TC2蛋白的三维构象。结论SH3TC2基因突变可能与该CMT4C型家系先证者的发病有关。新发现的C.1894G〉A突变(p.E632K)扩展了SH3TC2基因的突变谱。
- 于珍张嘉莹许烨杨博宇何志宏张慕晨沈薇顾呜敏
- 关键词:候选基因突变分析
- 腓骨肌萎缩症4型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腓骨肌萎缩症也称夏科?马利?杜斯氏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也有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根据临床表型将CMT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突型(CMT2)和中间型(DI-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1(AR-CMT1,也称CMT4型)临床表现除了CMT常见的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以及高足弓和爪形手外,常起病早,进展迅速,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脊柱畸形(以脊柱侧凸为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MT4有11种亚型,其中有些亚型的致病机制较明确,有些亚型存在建立者突变,有些亚型还局限在临床描述和突变检出上。文章综述了CMT4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亚型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和小鼠模型等。
- 许烨张嘉莹杨博宇何志宏张慕晨于珍顾鸣敏
-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致病机制小鼠模型
- 腓骨肌萎缩症2型(CMT2)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疾病之一,全球群体发病率约为1/2500。CMT主要分为脱髓鞘型(包括CMT1,CMT3,CMT4和CMTX1)和轴索型(CMT2)。迄今为止,先后已有17个CMT2的致病基因被定位和克隆,然而对这些基因的致病机制所知甚少。建立CMT2小鼠模型是从动物水平研究突变基因致病机制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功构建了近10种CMT2的转基因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或基因敲入小鼠模型,其中尤以带有人源致病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多。文章简要介绍了CMT2小鼠模型构建策略,着重阐述了CMT2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个别小鼠模型进行了剖析。
- 于珍栾春杰顾鸣敏
- 关键词:基因敲除小鼠
- 一个新的PROC基因突变的检出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鉴定一个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并对该突变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获取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患者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其PRO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测序,应用Chromas软件分析并检出基因突变;将带有突变位点的PROC基因c DNA序列克隆到载体后转染至HEK293细胞,采用定量PCR法检测突变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检出一个PROC基因的新突变[c.740G>A(p.Trp247*)],并在细胞水平证明突变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出现下调。结论 :PROC基因无义突变的m RNA可能通过无义介导的m RNA降解途径快速降解,从而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 栾春杰沈薇于珍顾怡顾鸣敏
- 关键词:RNA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