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强
- 作品数:4 被引量:1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热力学稳定性及其驱动因素初步研究被引量:26
- 2010年
- 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壤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酸度和氧化还原状况等。但从热力学角度,为了计算反应平衡常数(logKR)和吉普斯生成自由能(ΔGfθ),如果将温度设为25℃,我们可以将土壤条件诸多因素简化为水活度([H2O])、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这3个参数。之所以简化为这3个参数,因为任何有机成分均是由含有这3种元素的物质形成的,最终又均可以分解为含有这3种元素的H2O和CO2。本文按照上述新思路,以黑土为例探讨了胡敏酸(HA)、富里酸(FA)形成转化的驱动因素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用元素组成-土壤条件参数法计算HA、FA的logKR和ΔGfθ及热力学稳定性范围。同时通过土壤添加有机物料的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单因素对HA和FA数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HA和FA的元素组成分子式分别为nC21H21O9N和nC24H33O17N。FA在缺氧、多水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较稳定;HA则相反。培养实验中,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浓度处理使FA与HA的相对比例增加。这一研究方法和结果将有助于解释和推测土壤腐殖质组成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土壤固碳的调控实践。
- 窦森Yves Tardy张晋京李凯于水强平立凤关松候素艳林学巍高娴
- 关键词:氧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胡敏酸富里酸热力学稳定性
- 不同CO_2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06
- 2007年
- 以往人们较多的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温室气体的源、汇关系问题,却很少研究温室气体对土壤有机碳本身分解转化和各组分性质的影响。为了探讨CO2浓度升高对腐殖物质形成转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室内人为高浓度CO2的培养试验,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1~180d)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物质(WSS)、碱提取腐殖物质(HE)、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CO2浓度对有机碳各组分形成与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分解期间,“新形成”的净TOC逐渐降低,净HE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HM的绝对数量逐渐下降。可提取腐殖物质中HA的比例(PQ)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稳,说明最初富里酸(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随培养时间的延长,FA和HA经历了一段相互转化的过程,最终达到动态平衡。30%CO2浓度(V/V)处理的TOC、WSS、HE和HM数量明显高于3%CO2浓度处理和正常CO2浓度(0.0375%)处理,其中WSS和HM反应更为敏感。但3%CO2浓度处理与正常CO2浓度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可提取腐殖物质的PQ的顺序是30%CO2浓度处理〉3%CO2浓度处理〉正常CO2浓度处理,说明CO2浓度增加更有利于FA而不利于HA的形成和稳定。
- 窦森于水强张晋京
- 关键词:腐殖质组成胡敏素富里酸
- 不同氧气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腐殖物质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8
- 2005年
- 通过室内氧气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在分解期间(1~180d)'新形成'有机碳、胡敏酸(HA)、富里酸(FA)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氧气浓度对其形成与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分解期间,'新形成'净有机碳数量逐渐降低,而碱提取腐殖物质(HE)、HA和FA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HE中HA的比例即PQ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稳,说明最初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随培养时间的推移,FA和HA经历了一段相互转化的过程(1~60d),最终达到动态平衡.高氧气处理促进了好气性微生物的活性,有利于有机碳的分解,并且有利于FA向HA转化.
- 于水强窦森张晋京平立凤关松李凯
- 关键词:玉米秸秆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
- CO<,2>和O<,2>浓度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
- 该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着重讨论了风沙土在特定培养条件下,胡敏酸(HA)、富里酸(FA)数量和△logK的变化及其与培养条件(CO<,2>和O<,2>)之间的关系.为阐明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转化机制和土壤有机培肥以及调控...
- 于水强
- 关键词:玉米秸杆胡敏酸富里酸高二氧化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