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伟

作品数:1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诗学
  • 4篇美学
  • 4篇比较诗学
  • 3篇道家
  • 3篇道家美学
  • 3篇文化
  • 2篇中国诗学
  • 2篇中华文化
  • 2篇诗经
  • 2篇中文教育
  • 2篇文化诗学
  • 2篇教育
  • 2篇老舍
  • 2篇国诗
  • 2篇《诗经》
  • 1篇道家美学思想
  • 1篇动情
  • 1篇性灵
  • 1篇性灵说
  • 1篇学术

机构

  • 17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7篇于伟
  • 1篇于伟

传媒

  • 2篇唐山师范学院...
  • 2篇海峡人文学刊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齐鲁师范学院...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中华文化海外...
  • 1篇军事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逐、愁渡、游走——叶维廉的心灵旅程和学术之路
2011年
叶维廉不断辗转于中西方之间,漂泊似乎成了他的宿命。他在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这看似不断流转的人生旅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文化根底。正是这种文化根底的形成,才使得他能够在后来不断游走于文化边缘的时候,有着常人没有的逍遥与惬意。如果说叶维廉的前半生里的辗转还有着被放逐的悲凉味道的话,那么从台湾到美国,以及以后不断地来往于中西之间,则带有庄子的逍遥游的味道了。
于伟
关键词:放逐文化边缘
叶维廉传释学理论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引量:1
2022年
传释学是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提出的理论体系,是他精研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结晶。传释学将作者的创作、作品的传播以及读者的阐释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关注“传”,也关注“释”,同时关注“传”与“释”之间的各种要素。传释学理论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它要求我们在着眼于“传”的同时,不能忽略“释”,“传”要以“释”为前提,传播者要心怀信息接收方,要引导“释”,通过诸种传播策略的选用,努力避免过度阐释、强制阐释等情况的发生,以确保传播的效果。同时,传释学也预设了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必将带来中华文化的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发展。
于伟
关键词:阐释学中华文化
叶维廉与中国现代诗学传统被引量:1
2016年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理论,与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学理论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他的比较诗学的理论追求:会通中西诗学、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与美学据点;他的比较诗学研究范式:关注诗歌的表现媒介——语言、追求历史的考证与审美的思考之结合;以及他比较诗学研究的"出位之思":寻求诗歌与绘画、音乐、小说、影视艺术的美学会通等,都与以吴宓、朱自清、钱钟书、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研究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于伟
关键词:比较诗学研究范式出位之思
中国学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
2024年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世界中国学因为有了中国的参与,使其自身由“外国学”而更新迭代为“文明互鉴之学”。中国学的孕育和诞生,离不开中文的教育与学习。中国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果实,而交流的起始就是语言的互通。中国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战略性先导,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学蓬勃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应该着眼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聚焦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服务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加强中文书面语教学、构建中文教育学学科和强调中文的文化交流属性入手,使国际中文教育在文明互鉴的时代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并行稳致远。
于伟
关键词:中国学字本位
老舍在美国期间文学创作模式的转变
2023年
侨居美国期间,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叙事模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英文剧作《五虎断魂枪》对短篇小说《断魂枪》的改译,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叙事模式的改变,亦即是新旧力量的此消彼长,更重要的是“新”力量对故事进展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在《四世同堂·饥荒》《鼓书艺人》等在美创作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透露出那时老舍思想文化观念的重大变动。
于伟
论叶维廉的道家美学思想与其诗学理论建构的关系
叶维廉是知名的海外华人比较文学学者,他建构的诗学理论至今仍对比较诗学和中国诗学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海内外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他的诗歌、诗学、翻译理论等方面做专门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将近30年。尽管如此,但还少有...
于伟
关键词:道家美学比较诗学中国诗学
文献传递
海内外叶维廉诗学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7年
由于叶维廉曾辗转港台与美国学界,故而对于叶维廉诗学理论的研究,一开始就是跨区域、跨国界的,带有一定世界性色彩。通过对美国学界、港台学界以及大陆学界对叶维廉诗学的研究,在获得一种国内外叶维廉研究全貌概览的同时,可以深化对叶维廉诗学研究的认识,并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于伟
关键词:比较诗学中国诗学道家美学现代诗论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
2013年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于伟
关键词:《诗》文化生态学文化诗学诸子百家
文化诗学的历史维度及梁氏历史研究法的方法论启示
2015年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对文化诗学研究的价值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文化诗学研究的目的明确新方向。梁启超之历史研究的目的"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活动之资鉴",或可移来点拨文化诗学的研究目的;其二,为历史语境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梁启超之史料的搜集鉴别、史迹的论次组织、史家德才学识的培养与达成,均可为文化诗学跨文学、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指导。
于伟
关键词:文化诗学历史研究法屈原研究陶渊明研究
《诗经》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诗与思同源,《诗经》之思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也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人,运无邪、生态之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如此运思,如此作诗,如此对待自然,思考宇宙人生的态度,恰恰是我们所汲汲以求的生态智慧。
于伟
关键词:生态学诗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