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玥 作品数:50 被引量:929 H指数:1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疑似肺栓塞患者肾功能损伤对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肾功能损伤对疑似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住院且Wells评分为低-中度疑似肺栓塞的患者664例。通过肺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显像和/或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明确其是否存在肺栓塞。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90m L/分钟)、肾功能轻度受损组(GFR 60~89m L/分钟)和肾功能中度受损组(GFR 30~59m L/分钟)。应用多种统计学指标,包括D-二聚体阴性排除肺栓塞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每排除一例患者需要进行D-二聚体检测的例数(NNT),评价D-二聚体检测筛查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D-二聚体水平随肾功能受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以年龄调整界值为标准,在肾功能正常组、轻度受损组和中度受损组D-二聚体阴性比例分别为65.4%、51.2%和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二聚体阴性排除肺栓塞的敏感性为93.8%~100%,而其特异性分别为70.5%,52%和39%;每排除一例肺栓塞患者需要进行D-二聚体检测的例数分别为3、3.6和4.8。结论:在疑似肺栓塞患者中,肾功能损害可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从而使得D-二聚体对肺栓塞的诊断效率显著下降。 习昕 周奕 齐玥 王瑛 刘双关键词:肺栓塞 D-二聚体 肾功能 团队式综合管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团队式综合管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团队式综合管理,比较管理前后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情况及血脂指标变化。【结果】管理后,患者高血压定义、诱发因素、高血压危害、预防方法、诊断标准值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管理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4.25±14.27)mmHg、(79.23±7.88)mmHg,均低于管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管理后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3.75%,明显高于管理前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管理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管理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团队式综合管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明显改善患者血压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张秀霞 齐玥关键词:病人医护管理 胆固醇 血压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三年随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分析首次确诊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急性PTE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首次确诊急性PTE患者229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2.61±12.39)岁,男90例(39.3%),女139例(60.7%),通过门诊或电话对纳入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PTE患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29例患者中复发77例(33.6%),未复发152例(66.4%);复发组中无诱因急性PTE 63例(81.8%),有明确诱因急性PTE 14例(18.2%);未复发组中无诱因急性PTE 98例(64.5%),有明确诱因急性PTE 54例(35.5%),无诱发因素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凝治疗6~12个月通过V/Q scan评估是否存在残余血栓,共有118例(51.5%)患者存在残余血栓,其中复发组中存在残余血栓48例(62.3%),无残余血栓29例(37.7%);未复发组中有残余血栓70例(46.1%),无残余血栓82例(53.9%),残余血栓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抗凝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无诱发因素(OR值2.097,95%CI为1.061~4.145,P=0.033)、残余血栓(OR值2.034,95%CI为1.081~3.826,P=0.028)、抗凝疗程13~24个月与6~12个月比较(OR值0.405,95%CI为0.185~0.887,P=0.024)、> 24个月与6~12个月比较(OR值0.204,95%CI为0.093~0.445,P <0.001)与急性PTE复发独立相关。结论急性PTE患者复发风险较高,特别是无诱因急性PTE;首次确诊无诱因急性PTE随访过程中发现肿瘤等诱发因素,提示临床医生随访中需要对无诱因急性PTE患者给予关注;无诱因急性PTE、规范抗凝后残余血栓、抗凝疗程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雅敏 孟晶晶 齐玥 闫树凤 王海云 李梅凝 张晓丽 米玉红关键词:急性肺栓塞 复发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压相关性的Meta分析 背景 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但高血压的病因仍不明确.目前一些研究提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压有关,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 本文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 赵冬 郗璐 郝永臣 齐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31 2010年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不同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992年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中35~64岁基线无心血管疾病且资料完整的29 937名研究对象的基线non-HDL-C水平和12年间急性冠心病事件(AGE)、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的发病危险进行分析.结果 (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体质指数、收缩压等传统危险因素后,ACE、缺血性卒中及ICVD事件发病的相对危险均随non-HDL-C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以non-HDL-C<3.37 mmol/L(130 mg/dl)为参照组,3.37~4.13 mmol/L(130~159 mg/dl)、4.14~4.91 mmol/L(160~189 mg/dl)和≥4.92 mmol/L(190 mg/dl)组ACE、缺血性卒中及ICVD事件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为:1.24(0.91~1.70)、1.78(1.25~2.53)、2.23(1. 48~3.35) 1.34(1.07~1.68)、1.38(1.04~1.83)、1.38(0.97~1.94)和1.37(1.12~1.63)、1.52(1.22~1.90)、1.70(1.30~2.22).而non-HDL-C≥4.92 mmol/L(190 mg/dl)时,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明显下降.(2)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联合分析显示:VLDL-C与ACE的发病危险相关性最强,其次为ICVD事件.出血性卒中的危险随VLDL-C升高呈下降趋势.结论 non-HDL-C可增加ACE、缺血性卒中和ICVD事件的发病危险.VLDL-C对ICVD事件的发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中对ACE的作用最为明显. 任洁 赵冬 刘静 王薇 王淼 孙佳艺 刘军 李岩 齐玥 秦兰萍 吴兆苏关键词: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全球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现状 被引量:6 2023年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全球死亡的首位原因。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和富含三酰甘油脂蛋白携带的残余胆固醇升高,是世界范围内血脂异常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 刘天啸 赵冬 齐玥关键词:血脂异常 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现状——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Ⅲ期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现状.方法: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4家协作医院,从2012年4月15日起,各协作医院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住院ACS病例≥90例,共收集病例3 391例.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及预后情况.结果:(1)女性ACS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6.0岁vs.60.4岁,P<0.01);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分别为76.0% vs.65.3%,43.8%vs.35.8%,38.1% vs.32.7%,P值均<0.01),女性吸烟率低于男性(5.2% vs.42.7%,P<0.01).(2)女性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比例低于男性(15.6% vs.29.5%,P<0.01);女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比例低于男性(42.1% vs.56.6%,P<0.01).(3)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男性,其中氯吡格雷和ACEI/ARB的使用率分别低13.0%和10.2%;二级预防药物联合使用率较男性低17.9%.(4)除阿司匹林外,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未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未处方(未处方率49.6% ~ 80.4%);阿司匹林自行停药的比例占1/3.(5)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出院6个月时LDL-C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与男性ACS患者比较,女性ACS患者年龄大,合并的危险因素多;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较男性低;我国住院女性ACS患者指南推荐药物的应用尚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刘军 赵冬 刘静 齐玥 孙佳艺 王薇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女性 他汀类药物在中国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况 被引量:29 2010年 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内地31个省市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状况,评价我国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重点措施的临床应用与指南的差距.方法 2006年在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2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每家医院从研究启动时点开始连续收集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50例.采用访谈形式收集患者的信息,填写统一表格.结果 在2516例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男性1746例,女性770例,年龄(65±10)岁.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本次就诊前他汀类药物的服用率为[57.9%(1456/2516)],其中男性高于女性[60.5%(1056/1746)比51.9%(400/770),P<0.01],三级医院患者高于二级医院患者[65.0%(858/1320)比50.0%(598/1196),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为29.8%(537/1803),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32.2%(309/959)比27.0%(228/844),P<0.05],7个地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和西北)中,华中地区达标率最高[38.5%(77/200)],东北地区最低[18.5%(34/184)].本次就诊时,68.2%(1713/2511)的患者获得医生的他汀类药物处方,其中84.4%(1437/1703)处方为原研他汀类药物,75.9%(1256/1655)的他汀类药物处方剂量符合指南推荐的标准剂量.结论 我国内地门诊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状况与指南有一定差距,且不同级别医院、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李红娟 刘军 刘静 王薇 秦兰萍 李岩 王淼 孙佳艺 齐玥 赵冬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降血脂药 残余血栓对右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合并右心功能不全(RVD)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首次确诊APE伴RVD患者129例。抗凝治疗6-12个月通过肺通气/灌注显像(V/Q scan)评估是否存在残余血栓,分为残余血栓组及非残余血栓组。通过门诊或电话对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复发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合并RVD的APE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29例患者,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63.3±13,3)岁,男性53例(41.1%),女性76例(58.9%),其中残余血栓组76例(58.9%),非残余血栓组53例(41.1%)。随访时间为(52.2士26.6)个月。据Kaplan-Meier法描述残余血栓组和非残余血栓组的总预后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提示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无诱发因素(HR=3.325,95%CI:1.056-9.973,P=0.040)、残余血栓(HR=3.062,95%CI:1.035-9.061,P=0.043)。结论:残余血栓是合并RVD的APE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李雅敏 米玉红 陆艳辉 齐玥 孟晶晶 孙黎黎 闫树凤 许铭缨 张晓丽关键词:急性肺栓塞 右心功能不全 预后 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3 2012年 目的:分析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AMI住院病死率指住院期间因AMI死亡的患者占所有AMI住院患者的比例。结果: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25岁以上人群因AMI住院者共35 335例,其中男性占68.2%。3年中AMI患者平均住院病死率为10.0%,女性为14.3%,高于男性的7.9%(P<0.001)。在二级医院住院的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于三级医院者(11.4%比9.0%,P<0.001),中医医院高于西医医院者(17.5%比9.5%,P<0.001)。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9.4%比8.4%,P<0.001)。住院期间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接受该治疗者(14.4%比1.9%,P<0.001)。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AMI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0.7%、9.8%和9.4%,3年间下降了12.1%,男女两性分别下降了11.1%和10.7%。结论:目前北京市AMI住院病死率仍然较高,但近3年来逐年下降,提示北京市AMI住院期间救治水平总体提高。不同特征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AMI的住院治疗水平提供了依据。 张秀英 赵冬 王薇 谢学勤 韦再华 王淼 孙佳艺 齐玥 刘军 郭默宁 万浩 刘静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病死率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