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德平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4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兔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mm,连续牵引7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h及1、3、7、14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cm×0.4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d时GFP的表达增强,3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d后GFP的表达减少,14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 吴国平李盛华黎德平杨智慧何小川廖毅郭力
-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骨生成牵张
- 电穿孔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转染对牵引成骨过程中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 探讨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领骨牵引成骨过程中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电穿孔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1、3、7、14 d处死,取牵引区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 A、B组血管内皮细胞呈增殖活跃状态;C、D组多数血管内皮细胞部分呈现退变及凋亡早期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转染后第1天血管壁内皮细胞浆CD34表达较弱;第3、7、14天,牵引区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均出现CD34阳性表达.A组CD34阳性表达较B组强,A、B组的CD34表达持续阳性且呈上升趋势;C、D组表达最弱,CD34阳性表达维持在第1天水平上平稳波动.结论 电穿孔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重组质粒体内转染能够促进牵引区早期微血管的生成,使局部血管增生、渗入,增加骨断端的血流量.对调节和促进骨的生长和修复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吴国平黎德平何小川李盛华杨智慧廖毅郭力
- 关键词:下颌骨牵引成骨电穿孔
-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 吴国平黎德平胡纯兵何小川兰永树郭力
-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
- 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的建立
- 2009年
-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 李盛华何小川刘希杨智慧黎德平吴国平廖毅郭力
- 关键词:牵引成骨下颌骨动物模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促进牵引成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endogenous tissue engineer)。自1992年McCarthy首次将D0技术用于下颌骨畸形患者的治疗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DO在颅颌面外科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尽管D0为许多常规外科手术难以矫治的颅颌面骨严重发育不足、畸形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矫治方法,然而,D0的某些并发症(如骨再生不良、延迟愈合、不愈合),
- 黎德平郭力吴国平
- 关键词:牵引成骨技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下颌骨畸形矫治方法
-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牵引新骨生成影响的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骨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双侧下颌骨截骨安装牵引器后3天开始牵引,每天0.8mm,连续牵引7天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和形态计量学分析,测定牵引区新生骨量和新生骨小梁宽度。结果:A、B、C组新生骨量及新生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D、E组(P<0.01)。且A组明显高于B、C组,但B、C组,D、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能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促进牵引区新骨的生成。
- 黎德平胡纯兵何小川兰永树李绍兰吴国平郭力
-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骨生成组织形态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