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远征

作品数:22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湍流
  • 4篇湍流混合
  • 4篇海流
  • 4篇感器
  • 4篇传感
  • 4篇传感器
  • 3篇抛弃
  • 3篇热液
  • 2篇动力过程
  • 2篇三脚架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深
  • 2篇通量
  • 2篇剖面仪
  • 2篇热通量
  • 2篇热液柱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内潮
  • 2篇脚架
  • 2篇浮式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湖北省地质局...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2篇鲁远征
  • 19篇周生启
  • 6篇郭双喜
  • 3篇屈玲
  • 2篇方文东
  • 2篇尚晓东
  • 1篇向荣
  • 1篇周伟东
  • 1篇丘学林
  • 1篇陈举
  • 1篇张佳政
  • 1篇刘欢
  • 1篇吴加学
  • 1篇岑显荣
  • 1篇郭双喜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口底边界层湍流观测后处理技术方法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河口底边界层过程是河口海岸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内容。三维点式高频流速仪(ADV)已经成为湍流现场观测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受测量状态、复杂的波流环境、底床几何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湍流观测的后处理目前还不成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口底边界层湍流观测后处理的综合技术方法,包括测量状态判断、数据质量检测、坐标系旋转、去除毛刺及滤波,探讨了这些处理方法中的某些步骤及处理顺序对湍流参数估算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综合后处理技术的准确性评估方法。该研究对于近岸海洋湍流混合、泥沙输运等重要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较为扎实的技术支持。
鲁远征吴加学刘欢
关键词:ADV数据后处理湍流珠江河口
海洋盐指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2019年
盐指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对理解小尺度海洋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二维方腔模型,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控制方程,对盐指现象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和数值分析,在热瑞利数为(1.12~2.24)×107的变化范围内,展示并对比了不同粘滞系数、热瑞利数和盐瑞利数情况下的盐指现象,发现随着粘滞系数的增加,盐指的演变速率变慢,生成数目减少;热瑞利数的增加对盐指的演变速率具有抑制作用,而盐瑞利数的增加则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徐岩刘香全宋仁刚岑显荣鲁远征郭双喜周生启
关键词:数值模拟有限体积法
南海北部台风和中尺度暖涡对近惯性振荡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2014年8-9月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两个临近站位(站位A,20.736°N,117.745°E,水深1 249 m;站位B,20.835°N,117.56°E,水深848 m)的潜标数据,研究了台风过境所激发的近惯性振荡的特征,分析了中尺度暖涡对近惯性频率的调制及其对近惯性动能分布和传播的影响。站位A(B)142(175) m以浅,近惯性频率由0.710 1(0.713 3)周/d红移至0.659 2周/d,频率减小了7.2%(7.6%),观测结果与两个站位所处的背景涡度相吻合。中尺度暖涡改变了水体层结状态,两个站位的近惯性动能在不同层结中被改变了0.5~3倍。水体层结对能量的折射作用使得站位B的近惯性动能在深度158~223 m之间衰减较少,而站位A的近惯性动能则随着深度的增加快速减小。站位A和站位B近惯性内波的垂向群速度分别约为15.2 m/d和14.1 m/d。如果忽略近惯性动能的水平辐散,近惯性内波的垂向传播分别造成了两个站位垂向上约47%和38%的近惯性动能衰减。
于璐莎翟荣伟鲁远征郭双喜郭双喜岑显荣屈玲黄鹏起尚晓东周生启
关键词:南海北部台风层结
南海北部陆架区近底层湍流混合观测研究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有重要意义。西太平洋流入侵南海,与吕宋海峡复杂底地形发生相互作用,驱动了南海北部复杂多变的底层动力结构。为了定量评估南海北部底层湍流混合特征,搭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
郭双喜黄鹏起鲁远征朱明权周生启
关键词:内波湍流混合
2014年9月南海西部冷涡及东向急流三维结构观测被引量:2
2015年
根据2014 年9 月1-9 日现场观测温度、盐度、深度(CTD)资料和法国卫星中心(AVISO)提供的海表面高度异常(SLA)资料, 调查南海西部冷涡和东向急流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 该冷涡于8 月3 日开始出现, 9 月29 日消亡, 持续大约2个月.现场观测期间, 冷涡水平尺度约为150km, 其形态受其东南边缘的东向急流影响呈长轴为西南-东北向椭圆状,冷涡的垂直尺度为自海表面到200m 深度.强的表层地转流(最大值达到1.0m·s^-1)出现在靠近东向急流区的冷涡东南侧.航次观测期间东向急流的纬向范围是在109?E 至113?E 之间, 最大地转流流速达到1.2m·s^-1, 流向基本呈偏东北向, 且流幅约为100km; 东向急流的垂直尺度可达到150m 深度.现场观测期及其前后的SLA 和海表面地转流分布表明, 东向急流和北侧的冷涡的形态季节内演变过程可能受到南海海盆尺度风应力影响.
向荣方文东鲁远征黄孝荣周生启
关键词:南海西部冷涡
一种海洋混合层深度的智能识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提出了一种识别混合层深度的人工智能方法。该方法在温度(密度)与压强(或深度)间建立线性模型,并且将其系数和方差做成一组表征廓线特征的统计量。初始时为模型设定一个主观的先验分布,在一个自海表向下移动的窗口内通过贝叶斯链式法则和最小描述长度原理学习新数据,得到系数均值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用F-检验识别系数发生突变的位置,以此确定混合层的存在性及其深度。通过2017年2月太平洋海域的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ray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数据进行测试,并且以质量因子(Quality Index,QI)值作为判断识别混合层深度结果准确性的依据,发现该方法相比于梯度法、阈值法、混合法、相对变化法、最大角度法和最优线性插值法在识别结果上具备更大的QI值。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混合层深度。
张康郭双喜郭双喜屈玲鲁远征屈玲鲁远征周伟东周生启
关键词:人工智能方法
上浮式无缆湍流混合微结构测量剖面仪及测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上浮式无缆湍流混合微结构测量剖面仪及测量方法,该剖面仪包括仪器仓,仪器仓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传感器组和释放机构,传感器组的外围设置有保护罩,仪器仓的周侧安装有环形的阻尼刷,仪器仓通过释放机构与沉耦架固定连接...
鲁远征郭双喜周生启岑显荣黄鹏起屈玲韩广辉
基于移动平台的海洋断面观测链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平台的海洋断面观测链,包括移动平台和观测链,该观测链包括浮体、水下供电通信缆、气象参数测量传感器、海洋环境参数测量传感器和配重块,浮体与移动平台连接,气象参数测量传感器设置在浮体上部,水下供电...
周生启郭双喜韩广辉岑显荣鲁远征
文献传递
一种海水温度流速同步测量方法和同步测量仪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水温度流速同步测量方法和同步测量仪,本发明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涉及海水温度和流速同步观测的仪器及方法。一种海水温度流速同步测量仪,包括热敏电阻、控制仓、和电池仓三个部分;所述热敏电阻为两根,设置在控制...
郭双喜周生启鲁远征黄鹏起韩广辉
层结背景下热液柱演化的实验模拟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研究洋中脊处海底烟囱喷出的热液柱的动力学特征以及其与周围海水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内对热液柱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在实验设计中,采用底部点源提供热通量的方法触发热液柱,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获取速度信息,高灵敏度热敏探头采集温度信息。通过瞬时速度场分析热液柱的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周围层结背景环境之间的卷挟过程。实验表明,层结的背景环境阻碍了热液柱的垂向上升以及水平延伸。层结的背景条件下,在热液柱发展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其呈现出明显的振荡特征,且振荡频率(0.10—0.35rad/s)与背景环境的浮力频率(0.20—0.30rad/s)数值相当。热液柱与周围纯水之间存在强混合,发现在热液柱的热源处和顶部的混合最为强烈,中性浮力层高度以下是热液柱与周围纯水混合的主要区域,混合强度以卷挟系数α表征,α值从–0.30到0.13之间变化,大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瞬时速度场分析得到热液柱的湍流耗散率ε,发现在垂直方向上,其"颈部"的耗散最强,沿水平方向上,其中心处的耗散最大,向四周逐渐递减,呈现高斯分布。
屈玲郭双喜鲁远征岑显荣周生启
关键词:热液柱速度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