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秀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8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睡眠
  • 6篇睡眠呼吸
  • 6篇睡眠呼吸暂停
  • 5篇衰竭
  • 5篇慢性
  • 4篇心病
  • 3篇心力衰竭
  • 3篇冠心病
  • 2篇动脉
  • 2篇心肺运动
  • 2篇心肺运动试验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心室
  • 2篇心衰
  • 2篇心衰竭
  • 2篇型心
  • 2篇正压通气
  • 2篇睡眠呼吸暂停...
  • 2篇通气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深圳市红十字...

作者

  • 12篇马秀平
  • 9篇柳志红
  • 7篇罗勤
  • 7篇赵智慧
  • 5篇倪新海
  • 5篇杨跃进
  • 4篇李清
  • 4篇张澍
  • 4篇程显声
  • 3篇张健
  • 2篇赵青
  • 2篇戴军
  • 2篇陈纪林
  • 2篇张洪亮
  • 2篇华毅
  • 2篇王勇
  • 1篇何建国
  • 1篇黄洁
  • 1篇徐永健
  • 1篇高润霖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1998
  • 2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但国内尚缺乏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旨在了解国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 drome,SA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以胸痛待查或冠心病收入我巾心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所有221例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及抽血化验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204例患者加入研究,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D154例,其中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47例,三支病变54例,左主干病变15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D的患者合并SAS 86例,发生率为55.8%;非CAD组50例,合并SAS 22例,发生率为44.0%。CAD组SA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A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后,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20的患者合并CAD的危险是AHI<20患若的7.7倍(P=0.017)。结论CAD合并SAS的发生率高,SAS是CAD可能的危险因素,对CAD患者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及早诊断将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
罗勤柳志红赵智慧熊长明倪新海马秀平杨跃进陈纪林戴军高润霖
关键词: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1月-2005年2月入住我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175例患者接受检查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35例,其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2.2%(84/135);非冠心病患者40例,其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0%(16/40),P<0.005。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两组之间嗜睡评分、腰臀比、夜间胸痛或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有明显差别,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夜尿增多、夜间胸痛或憋醒是冠心病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率高,应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尤其夜间反复发作胸痛憋气、夜尿增多、肥胖的患者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尽早进行诊断及治疗。
罗勤柳志红赵智慧熊长明倪新海杨跃进陈纪林戴军马秀平
关键词: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压和昼间嗜睡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血压和昼间嗜睡的影响。方法:入选24例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的患者(简称CPAP组),进行1个月的CPAP治疗加最优化的药物治疗;同时选择24例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仅给予最优化的药物治疗。基线时记录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多导睡眠监测的数据等。治疗1个月后,复查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心率、Epworth嗜睡评分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PAP组舒张压降低,两组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AP组Δ-5.1±6.5 vs对照组Δ-0.8±6.0(P=0.023);并改善Epworth嗜睡评分(CPAP组Δ-5.2±3.1 vs对照组Δ-0.5±3.2,P<0.001)。结论:对于最优化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的患者,1个月的CPAP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晨起舒张压,改善昼间嗜睡。
赵青柳志红罗勤赵智慧张洪亮王勇马秀平
关键词: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血压
无创正压通气对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浆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符合标准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05例,摄X线胸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睡眠呼吸监测。凡入选干预治疗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药物+正压通气治疗组(B组)。所有心衰患者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取静脉血血浆,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NTproBNP水平。结果(1)105例心力衰竭患者中77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逐渐递增,NTproBNP水平亦逐渐增高(P<0.05)。(2)B组患者正压通气治疗2~5d后,AHI从(39.34±12.26)次/min降至(7.23±5.23)次/min(P<0.001);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从(73.27±4.75)%升至(83.12±3.86)%(P<0.001);B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有所下降(P=0.001);2组间NTproBNP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NTproBNP水平能反映心力衰竭病情的严重程度,短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能降低NTproBNP水平。
赵智慧柳志红罗勤张健熊长明倪新海张澍杨跃进马秀平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睡眠呼吸暂停无创正压通气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量-效关系被引量:10
1998年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量-效关系。方法用右心导管检查术测定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指标,观察吸入20、40、60和80ppm不同浓度NO对1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作用。结果吸入20、40、60和80ppmNO均有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阻力的作用。吸入20ppmNO即达到最大扩血管效应,肺动脉平均压和肺血管阻力分别降低26.5%和40.3%(P<0.0001);增加吸入NO的浓度,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不再进一步降低。结论患者吸入NO的最佳浓度以不超过20ppm为宜。
何建国程显声熊长明华毅柳志红赵彦芬陈白屏高莹李清马秀平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吸入疗法
8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型被引量:11
1998年
对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80例肥厚型心肌病(HCM)进行分析,全心肥厚型10例(12.50%),厚度为25.60±6.93mm。局限肥厚型70例(87.50%),平均厚度为22.98±5.64mm,其中室间隔肥厚型31例(38.75%),平均厚度为22.66±5.85mm;游离壁肥厚型20例(25.00%),20.65±4.07mm;心尖肥厚型11例(13.75%),28.27±5.90mm;室间隔并游离壁肥厚型6例(7.50%),22.33±3.14mm;心尖并游离壁肥厚型及乳头肌肥厚型各1例。合并流出道狭窄者29例,占36.25%。心电图T波倒置者60例,占75.95%(60/79),而S-T段下降者仅9例,占11.39%(9/79),与冠心病心电图变化规律不同。左室肥厚型以全心HCM多见(80.00%);非室间隔肥厚型TV5倒置最多(50.00%),T波倒置最深者多出现在全心HCM,而不是心尖肥厚型。异常Q波在各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程显声程晓荷李坤成李清马秀平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初步结果被引量:2
1997年
为研究和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效果和经验,自1992年春到1995年春对北京、辽宁、湖北三地区农村10万人群,随机队列分层实施COPD和肺心病人群综合防治研究。结果如下:(1)各层人群的管理率提高:高危为85.6%,COPD 87.8%。肺心病83.6%;(2)卫生知识知晓率增加,干预组各项知识增长率为+9.6%到+33.6%,优于对照组(一5.8%到+32.6%);(3)干预组与对照组比:①吸烟量增加的人数较多(20.1%比17.8%),但无统计学意义,戒烟率较高(15.5%比11.3%,P<0.01);②新发高危人群数较少(2.8%比3.9%,P<0.01);③新发肺心病患者数较少(19.9%比22.6%,P>0.05);④肺心病病死率较低(4.34%比4.78%,P>0.05)。需指出,经过3年的干预虽获初步结果,但由于COPD和肺心病是一长期慢性过程,明显的人群防治效果仍需不断工作。
程显声李景周张珍祥刘国华华毅徐希胜徐永健赵玉霞李清张学功李亚辉马秀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流行病学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血气变化被引量:10
1997年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血气变化程显声李清李瑛马秀平赵慧英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常呈隐匿过程,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由于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逐渐被应用,预后已明显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肺栓塞有价值的筛选性指标,为...
程显声李清李瑛马秀平赵慧英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栓塞性血气变化
心肺运动试验在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评价心肺运动试验在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住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年龄≥18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左心衰竭患者53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20例,心功能Ⅲ~Ⅳ级组33例。患者均行心肺运动试验,同步测定记录每一次呼吸时的气体交换指标、心率、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行其他常规检查。试验结束后计算无氧域、峰值氧耗量、峰值氧脉搏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在试验结束后1d、1周、1个月、6个月、1年对两组患者的活动量、临床表现、心脏不良事件等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疾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肌酐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左房内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房颤动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Ⅱ级组[(51.4&#177;7.5)比(43.6&#177;7.7)mm、(2607&#177;1782)比(1312&#177;901)μg/L、42.4%(14/33)比5.0%(1/20)],肾小球滤过率、峰值氧耗量、无氧阈水平均显著低于Ⅱ级组[(72&#177;20)比(97&#177;23)ml/min、(13.7&#177;2.6)比(20.5&#177;3.6) ml&#183; min-1&#183; kg-1、(10.7&#177;1.5)比(13.3&#177;2.1) ml&#183; min-1&#183; kg-1](均P<0.01)。NT-pro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OR=1.002,P=0.003);峰值氧耗量、无氧阈与心功能分级均呈负相关(OR=0.736、0.608,P=0.011、0.001)。结论心肺运动试验可客观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肺储备情况,其中峰值氧耗量、无氧阈可定量地、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运动能力。
张炜黄洁许海燕张澍柳志红廖中凯马秀平柳青
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26例心衰患者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0为界值,分为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和心衰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进行病史采集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睡眠呼吸监测等。结果:90例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中有32例(36%)为心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58例(64%)为心衰合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较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血氧饱和度、低氧指数和鼾声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结论:心衰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较常见,肥胖、习惯性打鼾、高血压病史和夜尿次数增多者易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习惯性打鼾、高血压病史和夜尿次数增多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智慧柳志红罗勤张健熊长明倪新海张澍杨跃进马秀平
关键词:心力衰竭睡眠呼吸暂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