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低氧
  • 4篇羚羊
  • 4篇基因
  • 4篇藏羚
  • 4篇藏羚羊
  • 3篇代谢
  • 3篇克隆
  • 3篇基因编码
  • 3篇基因编码区
  • 3篇编码区
  • 3篇CDNA克隆
  • 3篇肠道
  • 2篇低氧适应
  • 2篇动脉
  • 2篇血红素氧合酶
  • 2篇氧合
  • 2篇氧合酶
  • 2篇鼠兔
  • 2篇能量代谢
  • 2篇菌群

机构

  • 11篇青海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马燕
  • 6篇格日力
  • 2篇杨应忠
  • 2篇马爽
  • 2篇杜文琪
  • 2篇马兰
  • 1篇曹学锋
  • 1篇柴沙驼
  • 1篇孙璐
  • 1篇崔占鸿
  • 1篇常荣
  • 1篇杜杨
  • 1篇王迅
  • 1篇曹雪峰
  • 1篇祁玉娟
  • 1篇杨全余
  • 1篇张伟
  • 1篇张伟
  • 1篇刘书杰
  • 1篇马燕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高原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理学报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3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羚羊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克隆藏羚羊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编码区,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藏羚羊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编码区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转化、扩增培养、鉴定后测序,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藏羚羊HO-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897,编码29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JQ809687);序列分析表明,藏羚羊HO-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脊椎动物山羊和牛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8%和9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2%和97%,与其它脊椎动物HO-1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86%和87%以上,显示出高度保守性。构建的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藏羚羊与山羊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克隆出藏羚羊HO-1基因编码区序列,为从低氧细胞保护角度探讨青藏高原土著物种适应高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曹学锋杨应忠马兰马燕格日力
关键词:藏羚羊血红素氧合酶-1低氧适应CDNA克隆
高原鼠兔血红素氧合酶1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3年
目的:克隆高原鼠兔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鼠兔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从高原鼠兔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扩增出HO-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克隆所得鼠兔HO-1基因cDNA全长片段大小为1466 bp,与预期一致,编码区长度为873 bp,编码290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JX03593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与兔、人、牛、小鼠、大鼠、猪和马的HO-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87%、85%、79%、84%、85%和85%,与兔、人、牛、小鼠、大鼠、猪和马的HO-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85%、84%、80%、79%、82%和67%,显示出高度保守性。构建的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与兔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本实验首次成功克隆出高原鼠兔HO-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从低氧细胞保护角度,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土著物种适应高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杜杨杨应忠马燕曹雪峰格日力
关键词:高原鼠兔血红素氧合酶1低氧适应CDNA克隆
藏羚羊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17年
考古学家根据各种化石资料推断,在距今至少26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就已存在于青藏高原上,与藏羚羊相同种属的Pantholops hundesiensis也曾出现在更新世期中印边境的高海拔地区,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库羊(Qurliqnoria)化石,使得藏羚羊的起源上溯至更早的晚中新世时期。
马燕格日力
关键词:藏羚羊种群生态学
藏羚羊和藏系绵羊PGC-1α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分析
研究背景与目的: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平均海拔4500m,面积250万平方公里。高寒、低压性低氧和强紫外线辐射是青藏高原最显著的环境特征。正是由于这片区域内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才使得在高原上繁衍生...
马燕
关键词:PGC-1Α基因能量代谢
藏羚羊PGC-1α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以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及同海拔分布的藏系绵羊(Tibetan Sheep)的心肌组织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基因编码区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转化、扩增培养、鉴定后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显示,藏羚羊和藏系绵羊的PGC-1α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2 349 bp,编码79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F449959和JF449960);与其他脊椎动物PGC-1α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0%以上;其包含RNA/DNA结合位点、RNA识别基序(RRM)、与核呼吸因子1(NRF-1)及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相互作用的区域、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结构域、负调节功能结构域、LXXLL模体以及TPPTTPP和DHDYCQ两个保守序列,14个氨基酸差异性位点位于以上部分功能结构域中;此外,磷酸化位点的预测提示藏羚羊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蛋白激酶G的磷酸化位点(第329位的苏氨酸)。本研究成功克隆出了藏羚羊PGC-1α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为从能量代谢角度深入探讨藏羚羊适应高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燕常荣祁玉娟格日力
关键词:CDNA克隆PGC-1Α能量代谢藏羚羊
青海玛多地区藏族学龄肥胖儿童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青海玛多地区(海拔4300 m)藏族肥胖儿童与正常体质量儿童粪便代谢组分是否不同;差异代谢物组成及相关代谢途径。方法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代谢物鉴定,所得数据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使用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通过OPLS-DA模型筛选出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差异代谢物,用MetaboAnalyst 5.0软件进行单因素t检验筛选出两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并计算代谢物在两组间的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最终用VIP、FC、P三个参数的交集确定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通过PCA、OPLS-DA分析法,在整体水平上对代谢物的组间差异进行可视化分析,各组样本代谢物在组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在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2)在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出差异代谢物20个(5个上调,15个下调),在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4个(11个上调,3个下调);(3)叶酸依赖性碳池代谢,柠檬酸循环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显著富集(P<0.05),主要富集的差异代谢物是柠檬酸、α-酮戊二酸。结论(1)青海玛多地区藏族肥胖儿童粪便代谢组分存在差异;(2)大多数差异代谢物以脂质分子为主;(3)可能通过影响柠檬酸循环代谢,乙醛酸、二羧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途径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
艾丽孜热·艾尼瓦尔马燕闫馨吴子怡杜文琪
关键词:藏族学龄儿童代谢组学
低氧暴露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背景】低氧暴露时机体会对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作出调整,以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肠道微生物参与了宿主众多生理过程,尤其在宿主消化、代谢、免疫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于低氧暴露过程中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宿主习服低氧之间的关系则少有报道。【目的】研究大鼠暴露于低氧环境后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探讨低氧暴露对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宿主代谢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低氧暴露1、7、14、21和28 d的实验组(模拟海拔4 500 m)和对照组(43.5 m)的SD大鼠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HiSeq测序平台对样品进行16SrRNAV3-V4区测序,利用Uparse、Qiime、LEfSe和PICRUSt软件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多样性、组间差异,并利用KEGG数据库对肠道微生物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不同低氧暴露时间组和对照组S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低氧暴露组SD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普氏菌种(copri)的相对丰度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应时间的对照组S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梭菌纲(Clostridia)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等相对丰度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功能预测发现遗传信息处理和代谢相关通路在低氧暴露组SD大鼠肠道微生物中明显富集。【结论】低氧暴露过程中S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呈动态变化,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菌群(普氏菌和拟杆菌)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宿主能量代谢调整,有利于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习服。
马燕马爽马爽格日力
关键词:低氧肠道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高原低氧环境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环境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和丰度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改变其组成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世代生活在低氧环境下的人群会发生特定基因的改变,从而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高原低氧环境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对低氧环境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低氧环境对于肠道菌群组成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重点综述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杜文琪杜文琪马燕马燕
关键词:肠道菌群低氧影响因素
粪菌移植对高原环境下SD大鼠体质量、血常规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粪菌移植对低海拔动物的高原适应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模拟高原环境组(H组)、模拟高原环境+抗生素预处理组(HA组)及模拟高原环境+抗生素预处理+高原鼢鼠粪菌组(HAM组)。粪菌移植结束,持续饲养3周后,将所有组大鼠转移至模拟海拔6000 m环境低压氧舱饲养30 d。测定粪菌移植对SD大鼠体质量、血常规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HAM组、HA组和H组3组大鼠间平均日采食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28,P>0.05),H组大鼠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HA组、HAM组(F=3.951,P<0.05);HA组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较H组、HAM组分别上升7.85%和51.27%,HA组大鼠单核细胞数、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H组、HAM组(F=5.131、4.325,均P<0.05);HAM组、HA组和H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HAM组大鼠肠道菌群的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A组、H组(F=8.545,P<0.01),毛螺菌科NK4A136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A组、H组(F=3.926,P<0.05)。LEfSe分析显示,HAM组大鼠肠道菌群中对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物种有乳螺目(Lachnospirales)、毛螺菌科。结论通过粪菌移植能够提高进入高原环境的低海拔动物的高原适应性。
廖扬陈征王建梅杨英魁柴沙驼王迅李生庆马燕崔占鸿孙璐王书祥刘书杰
关键词:采食量体质量血常规肠道菌群
高原鼠兔和Sprague-Dawley大鼠离体主动脉环对低氧的收缩反应
2013年
本文旨在观察低氧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离体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分别制备SD大鼠和高原鼠兔主动脉环,采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方法,经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不同药物或1h低氧处理对内皮完整和去内皮血管环张力的影响。结果显示,SD大鼠和高原鼠兔主动脉环对高钾(80mmol/LKCl)的收缩反应之间无明显差异。SD大鼠内皮完整的主动脉环对ACh有明显的舒张反应,去内皮的主动脉环则对ACh没有舒张反应;与SD大鼠相反,无论是否去内皮,预收缩的高原鼠兔主动脉环经ACh(1μmol/L)处理后出现收缩反应。无论是否去内皮,有钙或无钙的Kreb’s液孵育,高原鼠兔主动脉环低氧处理后的收缩率均明显高于SD大鼠。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鼠兔和SD大鼠相比,主动脉对低氧的收缩反应更敏感,而这个增强的反应主要依赖于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库的内钙释放。
马爽马燕格日力
关键词:高原鼠兔胸主动脉环血管收缩低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