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晓辉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科技厅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溶栓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预后
  • 2篇动脉
  • 2篇溶栓治疗
  • 2篇尿激酶
  • 2篇激酶
  • 2篇脊柱
  • 2篇64层螺旋
  • 2篇64层螺旋C...
  • 2篇成像
  • 1篇动脉损伤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多普勒超声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机构

  • 10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马晓辉
  • 7篇崔建岭
  • 4篇李育臣
  • 4篇王宇
  • 2篇张英华
  • 2篇蔡鹏利
  • 2篇任士卿
  • 2篇魏培健
  • 1篇张敏
  • 1篇任进军
  • 1篇刘好文
  • 1篇张丽霞
  • 1篇王健茹
  • 1篇赵纳
  • 1篇刘俊艳
  • 1篇王冰
  • 1篇郭永芹
  • 1篇韩春庆
  • 1篇孟辉
  • 1篇王建茹

传媒

  • 3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与脑梗死颈总动脉溶栓预后
2002年
目的 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rADC)的改变与颈总动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周边及外围区rADC ,结合颈总动脉溶栓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DC均值梗死灶中心区 <周边区 <外围区 ,恶化组rADC均值低于非恶化组 ;两组以各区rADC作为判别因子得判别式 :D =0 0 2 0X1 +0 0 1 5X2 +0 0 1 8X3- 3 41 5(X1 、X2 、X3分别为中心、周边、外围区rADC) ,Wilks′λ值为 0 799,X2 =8 843 ,P值 =0 0 31。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死颈总动脉溶栓近期结局与溶栓前rADC的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
李育臣王健茹董玉娟马晓辉王宇崔建岭
关键词:脑梗死颈总动脉溶栓治疗
MR血管成像Hosoya评分对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血管压迫程度的量化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对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面神经根部血管压迫的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评价Hosoya评分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改良。方法对20例正常人及36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脑干部位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采用Hosoya评分及改良Hosoya评分对轴面、冠状面原始图像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进行量化评分,对改良Hosoya评分≥1.5分的27例患者进行血管减压治疗。术后复查MR血管成像(MRA),并重新进行改良Hosoya评分。结果20例正常人Hosoya评分,仅有3例为1.0分,无一例≥1.5分,判断为无血管压迫;36例HFS患者中,患侧Hosoya评分≥1.5分者27例,阳性率81.8%,按改良Hosoya评分,患侧≥1.5分者33例,阳性率91.7%;有6例小血管骑跨在面神经根部,Hosoya评分无法评价,通过改良的Hosoya评分方可确定量化;患者手术前后改良Hosoya评分经秩和(等级分组)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192,P<0.001)。结论Hosoya评分能对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出脑干处的血管压迫情况进行量化,但对小血管压迫有一定局限性,改良Hosoya评分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王冰刘好文任士卿张丽霞孙为民马晓辉张敏
关键词:半面痉挛损伤严重度评分MR血管成像偏侧面肌痉挛病因诊断面神经根部
西门子64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肢体骨折动脉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马晓辉陈勇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对超早期脑梗死溶栓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改变 ,与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区ADC ,结合发病 1周时的临床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扩大组ADC值为 5 .0± 1.2 ,病灶缩小组为 6 .0± 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 .495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C值呈明显的负直线相关关系 (r =- 0 .717,P <0 .0 1) ;脑梗死病灶扩大与缩小组以溶栓前ADC为变量值的判别方程式为D =0 .76 6ADC - 4.32 8,总判别正确率为 87.2 %(41/ 47)。结论 ADC定量分析 ,对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溶栓预后的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育臣崔建岭王宇马晓辉王建茹
关键词:脑梗塞磁共振成像尿激酶血栓溶解疗法
老年脑梗死超早期表观弥散系数特点及与溶栓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超早期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 (ADC)的特点 ,及与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区 ADC,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老年组结合发病 1 w时的临床结局进行直线回归及判别分析。结果 老年组 ADC均值为 4.81 85± 1 .761 6,非老年组为 5.934 2± 1 .680 2 (t=2 .2 975,P<0 .0 5) ;老年组溶栓前 ADC与发病 1 w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47.40 0 8- 6.354 5ADC(P<0 .0 1 ) ;发病 1 w时溶栓结局的判别方程式 :Y1 =- 3.893 9+1 .886 5ADC(恶化组 ) ,Y2 =- 1 1 .0 1 1 2 +3.80 2 8ADC(非恶化组 ) (P<0 .0 1 ) ,判别符合率为 89.74%。结论  ADC定量分析对老年脑梗死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预后的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育臣王宇任士卿崔建岭马晓辉
关键词:脑梗死表观弥散系数溶栓治疗预后
64层螺旋CT表面遮盖显示和多平面重建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蔡鹏利张英华马晓辉魏培健崔建岭
单纯脊柱硬膜外病变1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单纯脊柱硬膜外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总结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纯硬膜外病变的MRI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非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特点是在T1WI上呈等、高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或有低信号而呈混杂信号,多数不强化。海绵状血管瘤为T1WI上与脊髓等信号,T2WI上为极高的均匀信号,如有出血,则信号不均匀。病变有明显强化。如果肿块内有脂肪及血管成分,血管成分有明显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则可能是血管脂肪瘤。T1WI和T2WI上与脊髓等信号的病变比较多,常见的有白血病、感染、转移瘤、脊膜瘤、骨髓瘤。较大囊肿应考虑硬膜外蛛网膜囊肿及棘球蚴囊肿,但以前者为多见。结论MRI可以清楚显示单纯脊柱硬膜外病变的特点,并能对多数病例做出诊断。
崔建岭任进军孙英彩赵纳马晓辉
关键词:脊柱硬膜外病变
经颅多普勒超声收缩峰值流速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的相关性及对溶栓预后的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早期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 (ADC)的关系 ,及二者对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近期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TCD及ADC进行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Vs与ADC呈较显著正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 =0 .715 ,P =0 .0 0 0 ;Logistic回归TCD及Vs1进入方程式 ,其分类正确率为 95 .1%,χ2 =3 8.90 8,P =0 .0 0 0。结论 脑梗死超早期TCD与ADC关系密切 。
李育臣王宇马银霞崔建岭王建茹刘俊艳马晓辉
关键词:脑梗死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尿激酶预后
干细胞移植全身照射肺部屏蔽的计算机X线摄影模拟定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全身照射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模拟定位方法。材料和方法:根据治疗体位用真空袋将患者固定,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依据CR图像勾画肺屏蔽范围,验证肺挡块的准确性,模拟全身照射肺屏蔽治疗。结果:全身照射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模拟定位方法,可准确地确定肺屏蔽范围,减少治疗误差。结论:在CR下模拟定位全身照射,方法简便,操作快捷,利于全身照射的规范化治疗。
翟福山郭永芹孟辉马晓辉韩春庆
关键词:全身照射CR
脊柱外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蔡鹏利张英华马晓辉魏培健崔建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