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扬

作品数:195 被引量:581H指数:1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文学
  • 42篇文化科学
  • 41篇哲学宗教
  • 12篇艺术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6篇政治法律
  • 3篇语言文字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0篇文学
  • 22篇文化
  • 20篇文化研究
  • 17篇美学
  • 14篇德里达
  • 14篇日常生活审美...
  • 11篇艺术
  • 10篇主义
  • 9篇文艺
  • 9篇后现代
  • 7篇哲学
  • 7篇社会
  • 7篇审美
  • 7篇文艺学
  • 6篇大众
  • 6篇大众文化
  • 6篇哲学家
  • 6篇社会空间
  • 6篇诗学
  • 6篇文学批评

机构

  • 193篇复旦大学
  • 3篇长江师范学院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耶鲁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

  • 193篇陆扬
  • 2篇张祯
  • 1篇刘芊玥
  • 1篇王一川
  • 1篇何言宏
  • 1篇包亚明
  • 1篇赵一平
  • 1篇傅修延
  • 1篇刘勇
  • 1篇王宏图
  • 1篇孙玮
  • 1篇宋伟
  • 1篇赵娟
  • 1篇战红
  • 1篇徐一超
  • 1篇邹赞
  • 1篇朱立元
  • 1篇吴嘉宝
  • 1篇包亚明
  • 1篇赵新宇

传媒

  • 13篇文艺争鸣
  • 6篇文艺研究
  • 6篇学术月刊
  • 6篇文化研究
  • 6篇马克思主义美...
  • 5篇社会科学
  • 5篇学术研究
  • 5篇中国图书评论
  • 5篇辽宁大学学报...
  • 5篇江苏行政学院...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上海文化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社会科学家
  • 4篇社会学家茶座
  • 3篇复旦学报(社...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上海大学学报...
  • 3篇甘肃社会科学
  • 3篇吉林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15篇2022
  • 6篇2021
  • 9篇2020
  • 6篇2019
  • 13篇2018
  • 12篇2017
  • 6篇2016
  • 12篇2015
  • 8篇2014
  • 19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10篇2010
  • 23篇2009
  • 6篇2008
  • 13篇2007
  • 3篇2006
  • 1篇1989
1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文化理论被引量:2
2015年
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发生变异,它从来不是静态的,而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空间甚而可视为一种美学范畴。今天美学战胜伦理学,已成为社会和知识关注的焦点。后现代空间观念的特点是"时空压缩",它的要害是通过时间来消弭空间。西方资本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空压缩愈演愈烈,无论是在政治、私人还是社会领域,变化无常、支离破碎都是它的一贯特征。而这一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早就多有预言。如《共产党宣言》展示的空间思想,就不仅是当今资本全球化扩张的一个雄辩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它同样与时俱进在向未来开放,显示资本从来就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今天它在全球空间与地方文化的尖锐对峙中,势将酝酿筹划新的革命。
陆扬
关键词:哈维文化共产党宣言
《雅歌》美学论
2017年
《雅歌》的作者是或不是所罗门或许无伤大雅,但是对于《雅歌》进入正典,或许是一重要考量因素。《雅歌》的美学内涵固然可以引申出许多象外之意,但很显然美在这里与那一种带几分罪衍感,而且是险象环生的虚幻价值已经毫无干系,它甚至不是依附神的光辉,迂回曲折地登堂入室,而具有从感官到精神的一切引人向往的魅力。身体的母题由此在《雅歌》中凸显出来,被认为可表征出自我与世界、世界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而成为隐喻的焦点,各式不同术语的结合部。作为《旧约》中无一语提到上帝的独特爱情诗篇,从最初的单独情歌到汇成整体的"歌中之歌",从起初的分散情节和情景发展到跌宕起伏的半梦半醒叙事,《雅歌》本身的这一进路,考究起来,当同样是充满了美学意味。
陆扬
关键词:《雅歌》隐喻身体伊甸园
虚空:审美剩余时代的文化病症被引量:1
2013年
以“虚空”来概括当今中国美学及其背后的精神现状,或许恰当其辞。这里所说的虚空,同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空、空灵一类强调不着文字,尽得风流的飘逸传统美学没有关系,它的意思就是真实缺场、真诚缺场、意义缺场。
陆扬
关键词:虚空审美中国古代美学中国美学传统美学缺场
创伤与文学被引量:10
2019年
文学批评结缘"创伤"有助于反思自身的方法和观点,更可回应迫切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库尔兹编《创伤与文学》一书的宗旨。凯茜·卡鲁斯注意到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中就创伤和梦展开比较,由此提出创伤对于意识而言是一段缺失的不被承认的经验。卡琳·斯蒂文斯对左拉小说《人面兽心》的分析,则糅合火车意象、现代性及左拉推崇的科学心理学来谈创伤,展开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或如卡鲁斯所言,创伤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就像德曼当年鼓吹抵抗理论,表面上是在否定理论、排斥理论,实际上恰是证明了理论的无所不在。理论如此,创伤亦然。
陆扬
关键词:文学批评创伤科学心理学现代性批判社会问题弗洛伊德
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被引量:14
2009年
费瑟斯通的《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所依赖的西方理论后援的一个主要资源。但因为种种原因,个中存在一些误解。费瑟斯通分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三个层面,最终是要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后现代社会的专利,它早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城市化的过程中,就已经见诸波德莱尔、本雅明和西美尔的都市生活经验描写。再往上追溯,中世纪以降的狂欢节和集市文化,都可视为先驱。其间中产阶级同底层阶级的忤逆欲望不断较量,控制和反控制,有序和无序,终于在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的两相结合之中,铺陈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人景观。由此可见,费瑟斯通是以当下所谓的"布波族"精英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角。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普遍现象的论者,在援引西方理论时似不妨绕过这位独钟情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的费瑟斯通。
陆扬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文化通论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
布尔迪厄从口味到趣味的社会分析
2019年
“趣味"(taste)顾名思义,它的本义是“味”,当“趣”后来居上、反客为主时,趣味就成了形而上的判断力批判,这也大抵是康德美学的理路。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名著《区隔》有个副标题:《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我们一目了然就是针对康德而来。
陆扬
关键词:趣味社会分析口味康德美学社会批判反客为主
艺术抑或观念?
2010年
观念艺术毋宁说是伴随都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必然产物。其必然性一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逻辑,必然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物质走向精神。勒维特的不锈钢盒子挑战的不仅仅是康德美学,不但割舍了美,而且干脆就一笔勾销了直观形象,哪怕是艺术家亲自制作的形象,它更挑战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便当仁不让高居至尊地位的视觉文化,它显示的是能指不但与时间,而且与空间联系的断裂。不仅是艺术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的逆转,而且干脆就屏蔽了对象的感知路径,不论它是艺术抑或现实。
陆扬
关键词: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社会学家
大众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2013年
大众文化长久被视为工业社会大批量制作的低质量文化产品,它有没有可能被定义为自下而上实至名归的大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模态和趋势受制于社会和时代的制约,但是它的大众社会基础本身是在不断酝酿着时代风尚。坎托和沃思曼以古希腊作为起点的《大众文化史》,因此值得充分重视。无论是希腊的奥运会,抑或19世纪这个小说的黄金时代,其背后的大众文化底蕴,应是清晰可辨的。
陆扬
关键词:小说
身体与空间:18世纪英国小说中女性的衣着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玛格丽特·伊格内认为空间理论的流行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丰富素材,不光意味着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的交叠纠缠,更将身体推向前台。伊娃·斯塔特勒对英国18世纪小说女主角的服饰分析,由是观之便是分隔和打通男性和女性、公共和私人空间的一个标记。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通过衣着和性别角色转换,搅乱社会阶层,被认为是启迪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帕美拉》中,衣着不但是帕美拉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紧贴着她的身体和写作。这一切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看来,不但揭示了18世纪阶级和性别空间的流动特征,也预演了现代性的亮相。
陆扬
关键词:女性身体
文化和文化实践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基于对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再思考被引量:2
2015年
经济与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的原生点。马克思指出可用自然科学旁证的仅限于物质生产的变革,精神即文化的生产不在此例。据此,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认知与互动,当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概括可以简单厘定。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补充说明也显示,经济基础很难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制度结构,它毋宁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凡言关系,必首先涉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是观之,"生产"作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不应该仅仅定位在"基础"之中,仅仅把它看作一个物质范畴;精神生产因此也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决定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文化就没有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基础而言具有自足性,是生产活动的特定框架,也是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整合的一种基础。
陆扬
关键词:恩格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