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政
- 作品数:32 被引量:900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大港探区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成盆模式被引量:19
- 1999年
- 对大港探区中生代残留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原型盆地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坳陷型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断坳共存盆地及晚白垩世热坳陷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方向为NE-NNE向,分布范围有限,且沉积厚度较小。
- 杜旭东漆家福陆克政张一伟
-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残留盆地原型盆地
- 冀辽裂陷谷中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及演化被引量:9
- 1989年
-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地球动力学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了中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和演化。中上元古界构造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谷-坳陷构造发展阶段、古生代和三叠纪升降运动构造发展阶段、侏罗白垩纪强烈活化构造阶段和新生代晚期活化阶段。晚印支运动造成全区挤压构造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多次拉张和挤压脉动交替使之受到强烈的改造和复杂化。早第三纪同生正断层的张裂活动又使中上元古界大幅度掀斜,甚至使一些构造变成单斜挠曲。东营期末,本区构造最后定型。晚第三纪,本区张裂活动基本停止,南部地区整体下沉。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的块断作用及其活化历史对于本区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是一个控制性的因素。
- 陆克政戴俊生
- 关键词:中上元古界
-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及盆地演化被引量:31
- 1994年
-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新生界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下、中侏罗统坊子组属下构造层;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中构造层,又可细分为三卜构造亚层;新生界下第三系为上构造层.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大型坳陷和褶陷成盆期和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断陷成盆期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强烈断陷期.中生代的构造样式以宽缓的褶曲和张性正断层为主,其中下构造层以北东向大型褶曲和北西向较平直的正断层为主;中构造层以宽缓的北西向褶曲和北东向铲形正断层为主,燕山Ⅱ幕、Ⅳ幕和Ⅴ幕在本区有重要影响.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晚期停止活动,喷发物呈钙碱性,有两个喷发旋回,每一旋回由爆发开始,喷溢结末,早期偏中性,晚期偏基性,中生代盆地与构造的形成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方式控制.
- 王毅陆克政任安身
- 关键词:火山活动新生界
- 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中生代(J—K)原型盆地分布及成盆模式探讨被引量:59
- 1999年
-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原型盆地分类: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压性盆地,分为大中型坳陷盆地和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成盆模式有3 种( 走滑盆地,伸展盆地,类前陆盆地) ,将该地区分为西部伸展盆地区、东部走滑盆区地和南部挤压盆地区。认为该地区中生代盆地分布及演化受控于滨太平洋区域构造带和秦岭—祁连区域构造带的作用,由于盆地规模比较小,热坳陷也比较小,使这些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同一地质时代发育的松辽盆地迥然不同。
- 杜旭东李洪革陆克政张一伟漆家福
-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华北地台东部
-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被引量:178
- 1995年
-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序列表明,地幔热作用是控制盆地区裂陷伸展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区的区域应用场则是深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
-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陈发景
- 关键词:动力学裂陷盆地新生代
-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被引量:56
- 1999年
-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
- 李洪革杜旭东陆克政陆克政
- 关键词:盆地中生代
- 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沉积作用和沉积演化被引量:23
- 1993年
- 根据沉积学标志和构造演化史。将胶莱盆地莱阳组阮积作用的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遣仙庄段时期,该盆地尚未发育成一个统一的坳陷,只在南部和北部形成了两个凹陷.湖水是一个浅一探一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扇三角洲、风暴和浊流的沉积.(2)止凤庄段时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水退,尤以北部更为强烈.以干旱一半干单气侯背景下的红层沉积为特征.(3)马耳山段时期构造运动趋于缓和.盆地内外地形高差变小.具高成熟度的稳定型浅水沉j艮(4)水南段是盆地发育的点盛时期.气侯转为湿热,湖面水位高.构造明显控制着沉积.发育了四大沉积区.(5)龙旺庄段时期构造趋向活动,气侯向半湿热一半干旱方向转化;南、北沉积重新出现差异.(6)曲格庄段时期构造运动更为强烈,南部已抬升;北部及断裂带发育活动型陆上沉积.
- 姜在兴熊继辉王留奇陆克政袁炳存
- 关键词:白垩纪古气候古构造
- 廊固凹陷构造特征及成因解析被引量:9
- 1996年
- 廊坊-固安凹陷(简称廊固凹陷)为第三纪断陷,构造位置属于渤海湾盆地西部、冀中坳陷北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凹陷西以大兴断裂为界与大兴凸起相接,东以牛东-河西务主断裂为界,与武清凹陷相连。呈北东向延伸,长约70—80km,面积约2800km^2。该凹陷的发育受大兴断裂控制,下第三系呈典型的箕状凹陷。断陷内次级断层十分发育,特别是由于本区始新统—渐新统发育了厚达千余米的泥岩层,形成了固安-北寺垡和曹家务-柳泉2个泥岩上拱构造带,泥岩构造顶部则发育复杂的地堑断裂系。廊固凹陷典型的构造样式为基底卷入型张性断块组合,但从盖层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早第三纪末本区曾受到过挤压作用的影响。
- 刘国臣陆克政严俊君
- 关键词:廊固凹陷
-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漆家福周建勋陆克政童亨茂杨桥王子煜陈福巨郑兴平邬光辉吴兴宁
- 该项目自行设计、加工“构造物理模拟综合实验仪”这一主体设备,使其能够开展挤压、伸展、剪切及隆升构造等多种类型构造变形的模拟实验。并建立了实验过程计算机动态采集和分析系统。可以广播级的高清晰度记录分析实验全过程。首先跟踪国...
- 关键词:
- 关键词:油气勘探
- 塔里木盆地塔中凸起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被引量:24
- 1998年
- 在完成大小地震剖面解释30余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采取盆地构造分析的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凸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的构造样式以滑脱式逆冲为主,兼具走滑分量。塔中凸起并非是一个完全对称的背斜,西部表现尤为明显,南西翼相对较陡,北东翼较缓,具有由北东向南西逆冲而成的冲断背斜的特点。研究表明,震旦纪至早奥陶世为塔中凸起的孕育期,奥陶纪末期为塔中凸起的开始形成期;志留纪、泥盆纪为塔中凸起的发展定型期;石炭二叠纪为塔中凸起的改造期;中生代为隆升和沉降交替进行期;新生代为稳定沉降期。塔中含油气系统经历了3个成藏期,即晚加里东期。
- 王子煜陆克政漆家福金之钧吕修祥
- 关键词:油气藏盆地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