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克政

作品数:32 被引量:91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4篇盆地
  • 7篇油气
  • 6篇新生代
  • 5篇中生代
  • 4篇断层
  • 4篇油气藏
  • 4篇气藏
  • 4篇渤海湾盆地
  • 3篇新生代构造
  • 3篇盆地构造
  • 3篇物理模拟
  • 3篇胶莱盆地
  • 2篇地堑
  • 2篇断块
  • 2篇燕山运动
  • 2篇印支运动
  • 2篇正断层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凸起
  • 2篇中生代盆地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32篇陆克政
  • 21篇漆家福
  • 6篇张一伟
  • 6篇杨桥
  • 5篇戴俊生
  • 4篇周建勋
  • 3篇童亨茂
  • 3篇王子煜
  • 2篇金之钧
  • 2篇陈发景
  • 2篇李洪革
  • 2篇任安身
  • 2篇杜旭东
  • 2篇王子煜
  • 1篇吴兴宁
  • 1篇王亨君
  • 1篇陈福巨
  • 1篇李理
  • 1篇王莉
  • 1篇熊继辉

传媒

  • 12篇石油大学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勘探家(石油...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 4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8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港探区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成盆模式被引量:19
1999年
对大港探区中生代残留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原型盆地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坳陷型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断坳共存盆地及晚白垩世热坳陷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方向为NE-NNE向,分布范围有限,且沉积厚度较小。
杜旭东漆家福陆克政张一伟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残留盆地原型盆地
冀辽裂陷谷中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及演化被引量:9
1989年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地球动力学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了中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和演化。中上元古界构造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谷-坳陷构造发展阶段、古生代和三叠纪升降运动构造发展阶段、侏罗白垩纪强烈活化构造阶段和新生代晚期活化阶段。晚印支运动造成全区挤压构造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多次拉张和挤压脉动交替使之受到强烈的改造和复杂化。早第三纪同生正断层的张裂活动又使中上元古界大幅度掀斜,甚至使一些构造变成单斜挠曲。东营期末,本区构造最后定型。晚第三纪,本区张裂活动基本停止,南部地区整体下沉。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的块断作用及其活化历史对于本区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是一个控制性的因素。
陆克政戴俊生
关键词:中上元古界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及盆地演化被引量:31
1994年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新生界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下、中侏罗统坊子组属下构造层;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中构造层,又可细分为三卜构造亚层;新生界下第三系为上构造层.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大型坳陷和褶陷成盆期和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断陷成盆期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强烈断陷期.中生代的构造样式以宽缓的褶曲和张性正断层为主,其中下构造层以北东向大型褶曲和北西向较平直的正断层为主;中构造层以宽缓的北西向褶曲和北东向铲形正断层为主,燕山Ⅱ幕、Ⅳ幕和Ⅴ幕在本区有重要影响.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晚期停止活动,喷发物呈钙碱性,有两个喷发旋回,每一旋回由爆发开始,喷溢结末,早期偏中性,晚期偏基性,中生代盆地与构造的形成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方式控制.
王毅陆克政任安身
关键词:火山活动新生界
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中生代(J—K)原型盆地分布及成盆模式探讨被引量:59
1999年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原型盆地分类: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压性盆地,分为大中型坳陷盆地和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成盆模式有3 种( 走滑盆地,伸展盆地,类前陆盆地) ,将该地区分为西部伸展盆地区、东部走滑盆区地和南部挤压盆地区。认为该地区中生代盆地分布及演化受控于滨太平洋区域构造带和秦岭—祁连区域构造带的作用,由于盆地规模比较小,热坳陷也比较小,使这些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同一地质时代发育的松辽盆地迥然不同。
杜旭东李洪革陆克政张一伟漆家福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华北地台东部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被引量:180
1995年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序列表明,地幔热作用是控制盆地区裂陷伸展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区的区域应用场则是深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陈发景
关键词:动力学裂陷盆地新生代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被引量:57
1999年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
李洪革杜旭东陆克政陆克政
关键词:盆地中生代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被引量:136
1995年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期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热沉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裂陷作用旋回。早第三纪裂陷作用包括三个裂陷伸展期,它们分别相当于孔店级-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等三套地层的发育时期,各裂陷伸展期的构造运动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变化上,大致可归纳为由多米诺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及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两个演化模式。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
渤海湾盆地区新生代构造与油气的关系被引量:34
1995年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在岩石圈裂陷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裂陷作用控制着盆地区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的形成与演化,从而影响着烃源岩、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并制约着生油岩成热度和生烃过程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主干断层角度较陡、拆离面较深的伸展凹陷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构造样式从由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或简单半地堑演变成为由铲式正断层或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有利于油气圈闭的形成。
漆家福陆克政张一伟杨桥陈发景
关键词: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新生代渤海湾盆地
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纪盆地火山岩系的确认及成盆构造背景分析被引量:10
2000年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纪 (J3 K1)盆地火山岩的化学成分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确认出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纪 (J3 K1)盆地火山岩系是橄榄安粗岩系 ,且与其东部的火山岩系组成单极性系列。这是中生代滨太平洋板块俯冲并挤压中国大陆板块的结果 ,进而控制的盆地 (J3 K1)是在受总体挤压背景下形成的。
杜旭东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
关键词:盆地火山岩
胶莱盆地的运动学特征被引量:32
1995年
从走滑构造及派生的伸展构造和升降史入手,研究了胶莱盆地的运动学特征.该盆地是一个白垩纪走滑拉分盆地,其升降活动、断块掀斜活动和伸展活动在时间上和强度上密切相关,控制上述活动的是主控断裂的走滑运动。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北东向拉分、北西─南东向扩展、南北向拉分和盆地萎缩四个阶段。盆地的拉分过程控制着内部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戴俊生陆克政宋全友陈书平
关键词:运动学胶莱盆地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