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李柯
- 作品数:50 被引量:232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EC-SOD和GSTM1基因多态性及吸烟与口腔癌风险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基因多态性及吸烟与口腔癌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0例口腔癌患者和600健康正常对照者DNA进行EC-SOD和GSTM1基因分型,logistic回归方法估计基因、基因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对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度。结果 EC-SOD各基因型口腔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别为在C/C型61.17%、78.50%,C/G型38.33%、21.50%,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EC-SOD(C/G)基因型使口腔癌的发生的危险性增加(OR=2.27,95%CI 1.73-4.02)。口腔癌组GSTM1(-)基因型频率(69.17%)显著高于对照组(44.17%)(P<0.01),GSTM1(-)基因型增加了口腔癌发生的危险性(OR=2.84,95%CI 1.95-4.47).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EC-SOD(C/G)/GSTM1(-)在口腔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0.50%和6.67%,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EC-SOD(C/G)/GSTM1(-)患口腔癌的风险性明显高于EC-SOD(C/C)/GSTM1(+)基因型者(OR=8.16,95%CI 3.73-12.91)。病例组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吸烟率(P<0.01),吸烟显著提高口腔癌发生的危险性(OR=2.66,95%CI 1.45-4.36)。EC-SOD(C/G)及GSTM1(-)与吸烟有协同作用(OR=25.11,95%CI 12.37-36.62)。结论 EC-SOD(C/G)和GSTM1(-)是口腔癌的易患因素,二者对口腔癌的发生有协同作用,吸烟与口腔癌的易感性也有关,EC-SOD(C/G)和GSTM1(-)与吸烟在口腔癌的发生上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 张超贤郭李柯郭晓凤
- 关键词:口腔癌吸烟
- PPAR-γ2基因-C34G、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交互作用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2(PPAR-γ2)基因-C34G、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ESCCBroderⅠ级、BroderⅡ级和BroderⅢ级患者各200例,以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上述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PCR-RFLP检测PPAR-γ2基因-C34G和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采用14C-UBT检测受检者H.Pylori与14C结合的每分钟衰变数(DPM)以判断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C34G、-C242T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C34G(CG)和-C34G(GG)基因型者患ESCC的风险均显著增加,-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者患ESC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C34G(GG)和-C242T(TT)基因型在ESCC发生、发展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另外在-C34G(CG)和-C242T(TT)之间、-C34G(CG)和-C242T(CT)之间及-C34G(GG)和-C242T(CT)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H.Pylori感染者患ESCC的风险性均明显增高。H.Pylori感染与-C34G(CG)、-C34G(GG)、-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与均有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结论携带-C34G(CG)、-C34G(GG)、-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的个体属ESCC高危险人群,这些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促进了ESCC的发生、发展,应当采取根除H.Pylori或调控基因表达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LSCC的目的。
- 张超贤郭李柯张利利韩宇
- 关键词:多态现象
- 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CTGF mRNA和丙二醛的表达及黄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 2010年
- 目的研究CTGF mRNA和MDA在酒精性肝纤维化(AHF)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黄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组。以乙醇灌胃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造模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尾静脉注射,芡16周。之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肝小叶结构破坏明显减轻,肝脏胶原纤维增生亦明显减轻,纤维条索疏松变窄。肝细胞水肿好转,变性改善,炎细胞浸润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肝组织胶原面积、MDA及CTGF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Masson染色胶原纤维面积和MDA、CTGF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1=0.571,P〈0.05:R2=0.558.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这与其抑制肝组织中CTGF mRNA的表达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 张超贤郭晓凤郭李柯
- 关键词:酒精性肝纤维化黄芪注射液脂质过氧化
- 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与PPAR-γ2基因-C34G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与PPAR-γ2基因-C34G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急性胰腺炎(AP)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轻度AP(MAP)、中度AP(MSAP)和重度AP(SAP)患者各150例,以4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和PPAR-γ2基因-C34G多态性,并用DNA直接测序法验证结果。结果 -308G/A(GA)、-308G/A(AA)、-C34G(CG)和-C34G(GG)基因型频率分布在MAP组分别为24.00%、26.67%、24.00%、26.00%,在MSAP组分别为34.67%、36.67%、34.00%、36.67%,在SAP组分别为42.00%、46.00%、43.33%、46.00%,在对照组分别为14.44%、14.22%、12.89%、14.67%,基因型频率在MAP组、MSAP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308G/A(GA)和-308G/A(AA)基因型者患AP的风险均显著增加(ORMAP=2.526 5,ORMSAP=6.182 5,ORSAP=17.876 0;ORMAP=2.570 0,ORMSAP=6.401 8,ORSAP=18.903 4),-C34G(CG)和-C34G(GG)基因型者患AP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MAP=2.668 4,ORMSAP=6.776 9,ORSAP=22.207 2;ORMAP=2.633 8,ORMSAP=6.472 5,ORSAP=21.570 2)。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308G/A(AA)/-C34G(GG)基因型在MAP组、MSAP组、SAP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33%、13.33%、20.67%和2.00%,经χ2检验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308G/A(AA)/-C34G(GG)基因型者患AP的风险显著增加(ORMAP=7.284 2,ORMSAP=41.296 1,ORSAP=363.973 6),-308G/A(AA)与-C34G(GG)基因型在AP发生、发展中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γ2MAP=2.114 2,γ4MAP=2.080 0,γ2MSAP=2.108 7,γ4MSAP=2.050 6,γ2SAP=2.138 8,γ4SAP=2.000 1),另外在-308G/A(GA)和-C34G(GG)之间、-308G/A(GA)和-C34G(CG)之间及-308G/A(AA)和-C34G(CG)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均>1)。结论携带-308G/A(GA)、-308G/A(AA)、-C34G(CG)和-C34G(GG)基因型的个体属AP高危险人群,基因型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促进了AP的发生、发展。
- 张超贤郭李柯张利利秦咏梅常廷民
- 关键词:多态现象
- 针刺联合车前番泻颗粒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背景:功能性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车前番泻颗粒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来自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和病房的390例确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3组:针刺组、车前番泻颗粒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30例。针刺组针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及支沟穴,每日2次,共4周;车前番泻颗粒组予车前番泻颗粒5 g口服,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则予上述针刺及车前番泻颗粒治疗。主要结局指标: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4周排便周期、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症状及伴随症状和胃肠传输时间(包括全胃肠传输时间、口-盲时间、结肠传输时间、右半结肠传输时间、左半结肠传输时间及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结果:治疗过程中针刺组脱落3例,剔除2例;车前番泻颗粒组脱落2例,剔除3例;联合治疗组脱落2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各组排便周期、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症状及伴随症状评分,胃肠传输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优于其他组(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64周上述指标在针刺组和联合治疗组无明显反复(P>0.05),在车前番泻颗粒组则有明显反复(P<0.05);联合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0.01)。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和车前番泻颗粒均能显著缩短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胃肠传输时间和排便周期,改变大便性状,缓解排便困难症状及伴随症状,但联合治疗效果更好,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郭李柯张超贤郭晓凤
- 关键词:针刺功能性便秘大便性状伴随症状胃肠传输时间
- 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食管癌患者血浆凝血酶活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3′非翻译区G20210A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5′非翻译区C399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食管癌患者血浆凝血酶活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依据TNM分期,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食管癌TNMⅠ期~Ⅳ期及TNM 0期患者各198例,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凝血酶活性,并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的凝血酶原基因3′非翻译区G20210A和TFPI基因5′非翻译区C399T多态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估算凝血酶原基因3′非翻译区G20210A和TFPI基因5′非翻译区C399T与食管癌浸润与转移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分析二者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血浆凝血酶活性和食管癌浸润与转移的影响。结果Ⅰ期组G20210A(GA)、G20210A(AA)、C399T(CT)和C399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24%、26.77%、24.24%和25.76%,Ⅱ期组分别为34.34%、37.37%、34.85%和36.36%,Ⅲ期组分别为39.90%、42.93%、40.41%和41.92%,Ⅳ期组分别为45.45%、46.97%、45.35%和46.46,对照组分别为13.64%、14.14%、13.13%和13.64%,各分期组与0期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20210A(GA)和G20210A(AA)基因型患者的食管癌浸润与转移的风险均显著增加,C399T(CT)和C399T(TT)基因型者食管癌浸润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G20210A(AA)/C399T(TT)基因型者各分期组和0期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07%、14.14%、18.18%、21.71%和1.52%,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20210A(AA)/C399T(TT)基因型者食管癌浸润与转移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两基因型在食管癌浸润与转移中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γ均>1),此外,G20210A(GA)和C399T(TT)之间、G20210A(GA)和C399T(CT)之间及G20210A(AA)和C399T(CT)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均>1)。各分期患者血浆凝血酶活性明显高于0期组,且各分期组患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1)。突变基因�
- 张超贤郭李柯张利利韩宇
- 关键词:食管癌凝血酶活性
- 氯胺酮对抗纳洛酮全麻催醒的副作用
- 2001年
- 纳洛酮能有效的对抗芬太尼为主的复合麻醉后的呼吸抑制,但同时也由于桔抗芬太尼的镇痛作用,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引起心血管系统及疼痛等副作用,为此我们用氯胺酮消除这些副作用进行了临床试验。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气管内插管全麻择期手术病人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手术包括胸外,普外,骨外及妇科手术。
- 梁效安侯立仁王更富郭李柯
- 关键词:全身麻醉氯胺酮催醒纳洛酮副作用
- 电针联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远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0例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4组:电针组、枳术宽中胶囊组、联合治疗组及西药组,每组80例。电针组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公孙,每日2次,每周连续5日;枳术宽中胶囊组予枳术宽中胶囊1.29g口服,每日3次;联合治疗组予上述针刺及枳术宽中胶囊治疗;西药组口服莫沙比利5mg,每日3次,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阿米替林25mg,每日2次。4组均治疗6周。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症状积分、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LQ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胃电图、血浆胃动素水平、B超胃排空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症状积分、NDSI均明显下降(均P<0.01),NDLQI、SF-36、胃电频率、血浆胃动素水平、胃排空明显上升(均P<0.01),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优于其他组(均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4周上述指标在电针组和联合治疗组无明显反复(均P>0.05),在枳术宽中胶囊组和西药组则明显反复(均P<0.05),联合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的总有效率(P<0.05,P<0.01),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针和枳术宽中胶囊均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及胃电频率,促进胃排空,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指数,但联合用药效果更好,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 郭李柯张超贤郭晓凤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电针生活质量指数胃电图胃动素水平
-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受体CCR2基因190A/G、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风险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受体CCR2基因190A/G、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吸烟的交互作用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600例NAFLD患者及60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MCP-1受体CCR2基因190A/G和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结果 190A/G(GG)基因型和C242T(TT)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分别为50.17%、50.00%,在对照组分别为23.83%、24.17%,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462,P=0.0031;χ^2=85.8100,P=0.0039)。190A/G(GG)基因型者患NAFLD的风险显著增加(OR=3.2171,95%CI 1.9351-5.2184)。C242T(TT)基因型者患NAFLD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3.1379,95%CI 1.7973-5.2362)。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190A/G(GG)/C242T(TT)基因型者在NAFLD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9.67%和13.00%,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021,P=0.0017)。190A/G(GG)/C242T(TT)基因型者患NAFLD的风险显著增加(OR=5.0211,95%CI 3.1853-7.7926)。病例组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2.2234,P=0.0025),吸烟者患NAFLD的风险显著增加(OR=3.3032,95%CI 1.9147-5.7413),吸烟与190A/G(GG)/C242T(TT)基因型均有交互作用(r=3.9983;r=3.8553)。结论 190A/G(GG)、C242T(TT)基因型和吸烟是NAFLD的易患因素,基因多态性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增加了NAFLD的发病风险。
- 张超贤郭李柯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吸烟
- MIF和GPX1基因多态性与高脂饮食的交互作用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基因-173G/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peroxidase1,GPXl)基因594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脂饮食的交互作用及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以1500例UC患者及150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PCR酶切法分析MIF-173G/C和GPXl594C/T多态性。结果MIF-173CC和GPXl594TT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分别为55.60%、55.73%,在对照组分别为16.67%、1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MIF-173CC基因型患UC的风险显著增加(OR=6.8662,95%CI:4.5384~9.6158)。GPXl594TT基因型者患U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7.0854,95%CI:4.4702~10.5283)。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MIF-173CC/GPXl594TT基因型者在UC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00%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173CC/GPXl594TT基因型者患UC的风险显著增加(OR=49.0113,95%CI:31.7364~61.8205)。病例组的高脂饮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lR=3.3248,95%CI:1.9461~5.0193,P〈0.01),高脂饮食与MIF-173CC和GPXl594TT基因型与均有交互作用(y=6.9293;y=6.9942)。结论MIF-173CC、GPXl594TT基因型和高脂饮食可能是UC的易患因素,基因多态性与高脂饮食的交互作用增加了UC的发病风险。
- 张超贤郭李柯秦咏梅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高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