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亚田

作品数:12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4篇探空
  • 3篇湿敏
  • 3篇湿敏元件
  • 3篇
  • 2篇探空数据
  • 2篇气象
  • 2篇相对湿度
  • 2篇GTS
  • 2篇L波段
  • 2篇MICAPS
  • 1篇新一代天气雷...
  • 1篇新一代天气雷...
  • 1篇英文
  • 1篇运行监控
  • 1篇运行监控系统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软件系统
  • 1篇闪电

机构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北京国家地球...
  • 1篇科罗拉多州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郭亚田
  • 6篇黄炳勋
  • 3篇姚雯
  • 2篇李雁
  • 1篇邵雪梅
  • 1篇郑国光
  • 1篇吴小铭
  • 1篇周青
  • 1篇梁海河
  • 1篇裴翀
  • 1篇张文华
  • 1篇徐文静
  • 1篇杜秉玉
  • 1篇陶士伟
  • 1篇李巍
  • 1篇赵瑞金
  • 1篇赵志强
  • 1篇马颖
  • 1篇徐文静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2
  • 1篇198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TS电子探空仪碳湿敏元件性能测试及分析
徐文静郭亚田黄炳勋顾善荣
关键词:湿敏元件不同温度探空数据GTS
文献传递
GTS探空仪碳湿敏元件性能测试数据分析及相对湿度订正被引量:11
2007年
碳湿敏元件受温度影响明显,造成相对湿度探空数据测量的误差。利用温湿控制设备对该元件进行静态试验,测试不同温度对元件感湿特性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计算得到元件的相对湿度温度项订正数据,以及相对湿度的温度项订正拟合公式,可以有效订正由温度引起的相对湿度探空数据误差。对实际相对湿度探空数据资料订正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经过温度项订正后的相对湿度探空数据,不但其准确度得到了提高,而且清楚地体现出在订正之前所不能体现的高空大气相对湿度在低湿段的变化细节。
徐文静郭亚田黄炳勋顾善荣
关键词:相对湿度探空数据
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运行监控系统建设及应用被引量:19
2010年
运行监控系统是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风资源观测数据分析和观测设备维护保障的实时业务平台,系统建设是全国风能资源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基于J2EE架构,以Oracle10g为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Java语言,借助ArcGISServer9.3平台提供的GIS功能服务,将Internet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测风塔运行状态的实时、非实时跟踪,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的综合与分项评估、显示和查询,各级维护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综合考评等。另外,作为系统的应用实例,本文还对组网以来观测网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评估。
李雁裴翀郭亚田吴小铭周青李巍
关键词:风能资源观测网运行监控
气象探空测风软件系统的标准化研究被引量:39
2004年
高空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的基础 ,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换的气象情报和资料的主要来源。气象探空测风软件是高空气象站探空测风综合探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一系列严密的处理方法 ,同时又融汇了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其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新一代探空系统效益的发挥。该文介绍了高空气象台站探空测风标准化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 ,重点在软件需求、系统结构、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设计出适合于各种高空探测系统 ,方便实用的“标准化”探空测风软件 。
姚雯郑国光郭亚田黄炳勋杜秉玉
关键词:测风系统设计
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闪电被引量:1
1992年
1.引言每年春夏时节美国包括大平原和东南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总降水量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以下简称MCS)过境有关.MCS定义为持续时间至少几小时且在生命史内具有明显对流活动的大范围降水系统(水平尺度为100-500km).根据定义,MCS包括超级单体雷暴,伴有层状云降水区的飑线以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MCC是根据云顶最低温度和特定温度阈值的覆盖范围来定义的(Maddox,1980).
Steven A.Rutledge郭亚田
关键词:中尺度闪电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MICAPS中的显示与调用被引量:11
2005年
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文件数据格式及实现在MICAPS中显示的方法。给出了在Lambert投影下将雷达回波的极坐标数据转换成经纬度位置 ,并计算网格点坐标的公式。通过更换BMP图像文件的文件头 ,实现MICAPS十三类数据格式的转换。并对坐标缩放系数的计算、调色板文件进行了说明。
赵瑞金杨洪平郭亚田
关键词:天气雷达MICAPS数据格式
GTS电子探空仪碳湿敏元件性能测试及分析
常规高空探测系统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使用GTS型电子探空仪携带的碳湿敏元件进行相对湿度探测.与59型探空仪上的机械式肠膜测湿元件不同,碳湿敏元件是电阻式湿敏元件,在低温感湿性能、检定曲线一致性以及测量范围等方面较肠膜测...
徐文静郭亚田黄炳勋顾善荣
关键词:相对湿度数值预报模型
文献传递
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探空资料质量初析
<正> 1 引言2002年1月北京站正式开始起用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从此揭开了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站网进行更新换代工程的序幕。已经使用了近40年的机械式59型探空仪——400MHz 701测风二次雷达系统将逐步光荣退...
黄炳勋郭亚田陶士伟赵志强
文献传递
利用GPS定位资料分析L波段雷达测风性能被引量:27
2009年
新研制的GPS探空仪是在我国高空站网上普遍使用的L波段雷达-数字探空仪系统中增加GPS定位模块,高空风数据不但可以通过GPS定位数据计算获得,同时还可以通过L波段雷达单测风方式进行计算,这样使其自身获得了多方面的动态比对试验。通过对23份对比施放记录分析发现:在一般情况下,经过同等的适当滑动平滑后,从L波段雷达和GPS定位两个独立系统得出的高空风廓线基本一致,说明L波段雷达的测风精度基本可以达到GPS测风水平。但在探空仪上升到高空小风速区且远离测站时,雷达测风精度明显较GPS测风精度低,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更大范围的平滑。对照分析表明:目前高空站的L波段雷达观测业务还有较大发展潜力。
姚雯马颖黄炳勋郭亚田
关键词:GPS定位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Wind Resources at the Eastern Edge of Qaidem Basin, China
2012年
This paper analyzed time-series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resources at the eastern edge of Qaidam Basin based on the wind resources gradient automatic observation system. Wind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in the study area,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hours of wind speed between 3–25m s -1 are more than 6600, equal to 275 days, exceeding 75% of total annual hours. Advantage wind velocity spectrum was in the scope of 3–9m s -1 at all gradients and the peak value of wind speed was 4–6m s -1 . Differences in the wind spe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t other gradients were not apparent except for the 10m gradient. Compared with other layers,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small wind at the level of 10m was higher, whil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wind speed between 6 and 12m s -1 was higher at other layers. The advantage wind direction in this area was northwest and the wind speed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Wind speed and wind power density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height, and differences among sites were apparent. The average wind turbulence intensity was 0.199 at each layer and the average shear index was 0.075; turbulence intensity and shear index gradually reduced from over a 10–70m gradient. Turbulence intensity had the same variation tendency as local temperature, whereby a high temperature corresponded to high turbulence and low temperature to low turbulence.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shear index was opposite to that for turbulence intensity; turbulence intensity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lower layers to top layers and shear index was most obvious between 10–30m. Turbulence intensity at each site at each level was between 0.10–0.25, and of medium intensity. These data will provide a technical gist for the layout of wind farm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wind power resource at ground level throughout the study region.
李雁邵雪梅梁海河郭亚田
关键词:GRADIENTCHARACTERISTIC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