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娟

作品数:22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会议论文
  • 10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输血
  • 4篇血小板
  • 4篇输注
  • 3篇预后
  • 3篇配血
  • 3篇配血不合
  • 3篇PDCA循环
  • 3篇采血
  • 2篇单采
  • 2篇单采血小板
  • 2篇血功能
  • 2篇血小板输注
  • 2篇血液
  • 2篇异基因
  • 2篇异基因外周造...
  • 2篇用血
  • 2篇原因分析及处...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机构

  • 22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22篇邹娟
  • 16篇李松
  • 14篇乐爱平
  • 14篇吴承高
  • 13篇杨鹃
  • 10篇胡飘萍
  • 9篇杨丽云
  • 5篇杨丽云
  • 4篇刘威
  • 3篇肖昆
  • 2篇肖昆
  • 2篇辛建英
  • 1篇黄雯
  • 1篇赵斐
  • 1篇王倩
  • 1篇何文静
  • 1篇刘强
  • 1篇唐斌
  • 1篇黄雯

传媒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5篇中华医学会临...
  • 3篇实验与检验医...
  • 2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全国第八届输...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CA循环持续改进临床输血申请审核审批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输血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应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输血申请审核审批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对临床输血申请审核审批不合格申请单进行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计划.结果 通过P...
杨丽云李松吴承高杨鹃邹娟乐爱平
关键词:PDCA循环临床用血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年8月-2016年12月血小板输注病例资料2 035例,并筛选出456例纳入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根据输注血小板种类分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组(A组,n=199)和新鲜单采血小板组(B组,n=257)。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A、B两组病例分别占43.6%(199/456)、56.4%(257/456);A、B组间性别、年龄和内科、外科病例构成比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199例A组病例共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 275U,其中121例内科病例输注量占60.9%(1 385/2 275),78例外科病例输注量占39.1%8(890/2275);疾病分布中血液系统疾病输注量占49.2%(1 120/2 275),妇产科疾病输注量占10.6%(240/2 275),肿瘤放化疗疾病输注量占6.2%(140/2 275);ABO血型分布构成比分别为O型25.9%、A型22.9%、B型20.7%、AB型30.5%;3)A、B两组病例输血前、后Plt计数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输血前和输后24 h Plt计数、差值、24 h CCI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6.9%、76.7%,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内科及外科病例疗效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外科病例有效率(84.6%)高于B组外科病例(75.3%);B组内科与外科病例间疗效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内科与外科病例间疗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病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率(15.4%)明显低于内科病例(28.1%);5)A、B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4.7%,输血死亡率均为0,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与新鲜单采血小板具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广泛用于�
杨丽云吴承高刘威李松杨鹃邹娟乐爱平
关键词:冰冻单采血小板CCI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并搜集到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诊断为allo-HSCT的153例病例,根据病例纳入的排除标准纳入其中90例病例资料为回顾性分析对象,以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作为阈值分为输注血小板≥6个治疗量的观察组38例和输注血小板<6个冶疗量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预处理前患者Hb、ANC、Plt、SF、血小板植活时间、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观察指标,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供受者HLA配型、预处理前Hb、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均较为相近(P>0.05);预处理前ANC(×10~9/L)为1.24±0.57 vs 3.36±1.33、Plt(×10~9/L)为43.55±68.29 vs 1 26.62±84.73、SF(μg/L)为2 351.05±1 587.96 vs 1 000.96±362.97、供受者ABO血型配型不合(例)为15 vs 10、血小板植活时间(d)为16.84±2.47 vs 12.73±1.65、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治疗量)为8.37±1.50 vs 3.63±1.12(P<0.05)。2)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SF、供受者ABO血型配型、血小板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为allo-HSCT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处理前ANC和血小板植活时间是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血小板植活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其越长预示血小板输注需求量越大;预处理前ANC为独立保护因素,其越大预示血小板输注量则越小。
吴承高杨丽云刘威胡飘萍李松邹娟杨鹃肖昆黄雯乐爱平
关键词:血小板造血干细胞异基因外周血
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TBI输血患者3268例,其中1596例纳入了研究对象,将输注新鲜红细胞(储存时间≤14 d)者分为观察组(n=683),输注衰老红细胞(储存时间>14 d)者分为对照组(n=913),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输血相关资料,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生存曲线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与输血相关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90 d病死率分别为17.0%与13.8%(OR=0.886,95%CI:0.621~1.263,P=0.503);两组患者各亚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损伤类型90 d病死率及各次要结局指标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90 d生存率(83%vs.86.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不影响TBI患者预后。
肖昆赵斐唐斌刘强邹娟李松李国良乐爱平
关键词:红细胞创伤性脑损伤
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骨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限制性输血组为实验组(Hb≤70g/L,n=65),开放性输血组为对照组(Hb<100g/L n=71);分析两组病人临床基本资料特征、术前,术后Hb和Hct值,输血反应,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相关指标,以探讨实施限制性输血治疗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⑴实验组红细胞输注量(240±80.5ml)明显少于对照组(410±54.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的Hb和Hct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术后1d,术后7d的Hb和Hct值明显低于后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⑶实验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感染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的红细胞用量更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感染发生风险更低。虽然限制性输血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降低明显,但出院前恢复情况与开放性输血组患者一致,可知限制性输血是安全的。
邹娟
关键词:限制性输血预后
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杨丽云胡飘萍吴承高李松杨鹃邹娟肖昆乐爱平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安全预警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临床常见ABO疑难血型鉴定及配血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常见ABO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送检的41例疑难血型标本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送检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中自身抗体所致的8例,ABO抗原减...
杨丽云吴承高杨鹃胡飘萍李松邹娟乐爱平
关键词:疑难血型抗原减弱冷凝集不规则抗体
抗-E抗-c混合抗体致配血不合分析
Rh血型抗体主要是通过免疫途径产生,如妊娠、输血等,绝大多数抗体是IgG性质,IgM性质抗体比较少见.临床输血工作中,常见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多为容易鉴别的单特异性抗体,经多次免疫的患者可能产生混合抗体或联合抗体,给临床输...
吴承高杨丽云胡飘萍李松邹娟杨鹃乐爱平
关键词:抗-E抗体抗-C抗体
文献传递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可能原因.方法:分析该院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PTR发生率与既往输血次数、发热、脾肿大、性别、疾病类型及输血前地塞...
何文静杨丽云邹娟吴承高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输血治疗血小板无效输注
文献传递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血液成分的应用
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成分在64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中的使用及其疗效,从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烧伤休克期患者64例,根据不同烧伤面积统计分析烧伤后第1天、3天患者凝血功...
杨丽云胡飘萍吴承高李松杨鹃邹娟乐爱平
关键词:烧伤休克期大面积烧伤悬浮红细胞凝血功能血常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