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庆利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刑事
  • 1篇道德
  • 1篇斗殴
  • 1篇刑罚
  • 1篇刑罚理论
  • 1篇刑事立法
  • 1篇刑事审判
  • 1篇刑事政策
  • 1篇刑事证明
  • 1篇行为犯
  • 1篇义务
  • 1篇预决力
  • 1篇暂缓起诉
  • 1篇暂缓起诉制度
  • 1篇人民
  • 1篇人民日报
  • 1篇日报
  • 1篇入罪
  • 1篇审判
  • 1篇唐宋

机构

  • 5篇中国青年政治...

作者

  • 5篇解庆利
  • 3篇王波峰
  • 1篇宋铮
  • 1篇段晓博

传媒

  • 1篇宁夏党校学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广西社会主义...
  • 1篇淮海论坛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唐宋刑事证明模式研究
证明模式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方式,包括证据能力的审查和证明力的判断两方面的内容。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证明模式包括神示证据、法定证据和自由心证三种类型。作为中国古代刑事证明模式的典型代表,唐宋刑事证明模式可以归结为“以口供为...
解庆利
关键词:刑事审判自由心证
文献传递
见死不救的入罪之辩——再读法律与道德的定位
2009年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人大代表建议增加“见死不救”罪名,其理由是:“见死不救”事件屡屡发生一再表明.惟有施以全面的法律手段.方能惩治这种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质的冷漠和怠责行为。每个公民应当对自己义务范围内的危险情势负有义不容辞的救助义务.这种责任应当强制提到法律的层面上。在今年初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在讲话中也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不许见死不救……”
解庆利侯盈
关键词:见死不救法律手段道德入罪《人民日报》救助义务
论刑事既判事实的预决力
2008年
既判事实是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基于刑事判决较高的证明标准,其既判事实预决力有特殊的效力范围和效力程度。我国证据立法的相关规定非常薄弱,应借鉴其他国家的规定予以完善,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解庆利王波峰段晓博
关键词:预决力刑事立法
刑事政策视野下我国暂缓起诉制度之构建被引量:1
2008年
暂缓起诉制度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重要的价值意蕴,虽然学界对我国是否应当建立暂缓起诉制度存在争论,但权衡利弊,我们认为,在我国建立暂缓起诉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王波峰解庆利宋铮
关键词:暂缓起诉刑事政策起诉便宜主义刑罚理论
聚众斗殴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聚众斗殴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犯罪,由于其参与人数较多,加之我国现行刑法对本罪的规定不甚详细,存在不少争议问题。对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性质、着手、既遂标准、共犯、转化范围等争议问题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以期解决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困窘。
王波峰解庆利
关键词:聚众斗殴罪复行为犯既遂转化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