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晓
- 作品数:30 被引量:110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资助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最危险的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手术或介入治疗,而对于未达到手术标准的动脉瘤,临床上只能密切观察,并无有效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措施。腹主动脉瘤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综述其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预防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
- 张江锋覃晓
- 关键词:动脉瘤主动脉发病机制
- 腹股沟部血管手术后淋巴漏的诊断和治疗(附45例报告)被引量:7
- 2010年
- 我科2001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45例因为腹股沟部血管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淋巴漏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4岁,中位年龄52岁。本组均因血管疾病行手术治疗,其中左侧腹股沟13例,右侧腹股沟32例。
- 郭思恩覃晓
- 关键词:腹股沟血管手术
- 主动脉弓部病变TEVAR术中脑保护方式探讨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病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中不同脑保护方式的效果及其影响。方法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手术的脑部血流保护,观察术中和术后各项指标,对术后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利用ECMO脑保护辅助进行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手术的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和术后脑部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ECMO技术进行TEVAR术中脑保护,安全、有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杨晗覃晓胡明黄群覃忠郭思恩蒙元彪
- 关键词:主动脉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脑保护体外膜肺氧合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研究现状被引量:3
- 2023年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内漏是EVAR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原因,但内漏导致患者死亡占全因死亡率较低,同时内漏还有较高的消退率,因此目前国内外对内漏的干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阐述EVAR术后内漏的诊断、危险因素、预后及干预的相关进展,重点探讨EVAR术后内漏的管理策略。
- 韦金豆杨晗胡明覃晓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内漏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内漏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1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首次复查CT血管造影时299例患者中136例存在内漏。共有186例患者出院后至少复查了1次CT血管造影。过大的瘤颈成角是Ⅰa型内漏的危险因素(t=-6.108,P<0.001),更宽的髂总动脉直径(左侧Z=-2.787,P=0.005,右侧Z=-2.381,P=0.017)、髂动脉瘤(χ^(2)=6.398,P=0.011)是Ⅰb型内漏的危险因素,各型内漏组患者生存时间与无内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大的瘤颈成角是Ⅰa型内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部分内漏患者生存状况与无内漏者相当。
- 韦金豆覃晓胡明黄菊露韦景鹏丘俭业黎确龙镇杨晗
- 关键词:内漏
- 血管类器官研究现状
- 2024年
- 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许多复杂的多血管病变,仅靠药物或腔内治疗效果欠佳,血管旁路移植术仍是根治的手段,但血管移植受到取材限制从而严重影响着疾病的预后,类器官的出现给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十余年来类器官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领域学者热衷的焦点之一,其广泛涵盖了大脑、胃肠、肝脏、肾脏、血管等器官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血管类器官是指从多能干细胞中生成自组织的三维血管微组织,这些组织表现出人体微血管的形态、功能和分子特征并有望成为解决血管疾病的有力工具。在本综述中,我们将简要回顾类器官与血管类器官的历史和研究现状,探讨血管类器官的发展前景及局限性,为今后指导血管类器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韦金豆覃晓黄菊露胡明覃忠郭思恩贺婵娟杨晗
- 关键词:血管移植物
-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被引量:5
- 1998年
- 目的:旨在了解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相关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我院50~80年代手术治疗的乳腺癌882例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115例为术后局部复发。采用多元回归(后退法)方法逐步将不显著因素剔除,留下显著性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ABO血型与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时间呈负相关性,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时间呈正相关性。结论: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ABO血型是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加快、复发时间缩短的因素;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延长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时间的因素,其关系分别是:Ⅰ>Ⅱ>Ⅲ>Ⅳ;
- 廖清华林进令陆云飞梁水庭曾健覃晓
- 关键词:乳腺癌复发
- 急性期与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 比较住院治疗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通畅率及血栓后遗症发生情况,了解不同病程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DVT患者183例,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分为急性期组137例(病程≤14d)和亚急性期组46例(14d<病程<30d)。比较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通畅率、下肢全节段静脉通畅率、下肢消肿率、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髂外静脉、股总静脉通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大腿、小腿消肿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全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深静脉血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程与术后D-二聚体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经腘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有助于改善下肢静脉通畅率,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病程及术后D-二聚体有关。
- 胡明覃晓杨晗张麟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D-二聚体
-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与转变情况,初步揭示肝癌患者手术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特点,为手术后肝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肝癌手术患者纳入本课题...
- 张院辉覃晓徐静孙振郎庆波翟笑枫岳小强贺佳凌昌全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手术证候特点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缺血的诊疗经验
- 2022年
- 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缺血是由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或主动脉分支血管阻塞,使相应供血的终末器官血流灌注不良,包括动力型、静力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动力型为主动脉腔内撕裂的内膜瓣片覆盖和阻塞主动脉分支血管的开口而使器官缺血;静力型为夹层累及分支血管,假腔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压迫真腔,使分支血管供血器官缺血;混合型为两种类型兼有[1]。主动脉夹层合并缺血可发生于所有主动脉分支供血脏器,主要包括大脑、心脏、内脏器官、肢体和脊髓等。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大脑缺血的发生率为4.7%~14%,心脏缺血为6%~11.3%,脊髓缺血为0.3%~4.8%,肠系膜缺血为1.4%~9.5%,肾缺血为11.99%~22%,肢体缺血为15%~40%[2-6]。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主要为腹腔脏器缺血、下肢缺血和脊髓缺血,其中肠系膜缺血发生率为5.7%~40%,肾缺血为18.2%~51%,下肢缺血为3.4%~43%,脊髓缺血为2.7%~5.9%[7-12]。主动脉夹层合并缺血不仅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难度,而且使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上升,预后较差。数据显示,合并器官缺血患者的死亡率比无器官缺血者增加2~4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再干预率增加2倍以上[10,13-15]。鉴于合并器官缺血对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预后的严重影响,如何进行及时诊断并优化治疗值得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本中心经验,对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缺血的诊疗进展进行介绍。
- 覃晓杨晗
- 关键词:肾缺血血管阻塞心脏缺血脊髓缺血大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