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杭

作品数:8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柔鱼
  • 3篇茎柔鱼
  • 2篇大洋
  • 2篇学法
  • 2篇鱼类
  • 2篇鱼类耳石
  • 2篇水温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种群
  • 2篇种群鉴别
  • 2篇鲐鱼
  • 2篇耳石
  • 1篇度盘
  • 1篇养殖
  • 1篇硬组织
  • 1篇鱼类养殖
  • 1篇鱼类种群

机构

  • 8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教育部

作者

  • 8篇苏杭
  • 6篇陈新军
  • 4篇方舟
  • 2篇金岳
  • 2篇李建华
  • 1篇刘必林
  • 1篇陆化杰
  • 1篇陈芃
  • 1篇汪金涛
  • 1篇焦敏
  • 1篇胡飞飞

传媒

  • 2篇海洋渔业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三维测量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测量仪,包括测量直尺、刻度盘等,其特征在于:底板上固定有四根滑轨,并画有刻度尺,分别位于置物板的四周,测量杆一端的滑轨连接测量杆。通过平行移动两个测量杆,两个测量杆的间距便是三维物体的长或宽,间距可...
焦敏邵娇云陈新军金岳胡飞飞陈芃苏杭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鲐鱼栖息地的迁徙影响
结合海水表面温度数据(SST)与鲐鱼1998~2006的渔业生产数据,确定鲐鱼栖息地的适宜温度范围,并为鲐鱼的潜在栖息地预测提供参考。本文模拟四种全球气候的变化来预测东海鲐鱼潜在栖息地的可能迁徙状况:(1)全球表温+0....
苏杭
关键词:鲐鱼水温变化
文献传递
基于两种形态学方法的柔鱼类耳石判别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根据我国鱿钓船2013年6~7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3年5~10月在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对传统测量法选取的9项形态参数和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傅里叶系数进行判别,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判别效果。结果发现,北太平洋柔鱼耳石翼区开口处上端较长且翼区宽大,赤道茎柔鱼翼区开口处下端较长且侧区有突起;而各项参数值也均有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认为,传统测量法中总长与胴长之比(TSL/ML)和最大宽度与胴长之比(MW/ML)两个主成分的得分较高,散点图有较大重叠;而傅里叶分析的前1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0%以上,散点图重叠较少,效果较好。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认为,背区长(DLL)、侧区长(LDL)、翼区宽(WL)、吻区宽(RW)与胴长之比可列入传统测量法的判别函数中,判别正确率为94%;傅里叶分析中的12项傅里叶谐值可列入判别分析,总判别率为99%。总体而言,两种方法的判别正确率均较高,而傅里叶分析法则相对更为有效。本文可为柔鱼类的种类和种群判别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苏杭方舟陈新军
关键词:耳石柔鱼茎柔鱼
一种基于极角坐标的耳石测量和鱼类种群鉴别方法
一种基于极角坐标的耳石测量和鱼类种群鉴别方法,涉及鱼类养殖和管理,尤其涉及一种通过鱼类耳石测量判别区分鱼的种群的方法,以耳石照片的中心点作为测量基准点;找出耳石形态中具有突出特征的端点、凹凸点或拐点作为特征点;通过建立极...
方舟陈新军李建华金岳苏杭
文献传递
海表水温变动对东、黄海鲐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海表水温(SST)通常是表征鱼类栖息地分布的主要指标。本文根据1999—2007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的鲐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 SST,分析了渔汛期间鲐鱼栖息地的适宜 SST 范围,探讨了 SST 变动情况下鲐鱼栖息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鲐鱼7—12月的适宜SST 范围为1530℃。根据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本文拟定4种 SST 上升的情况,即(1)每月平均 SST+0.5℃;(2)每月平均 SST+1℃;(3)每月平均 SST+2℃;(4)每月平均SST+4℃。结果显示,东、黄海鲐鱼的潜在栖息有明显向北移动的趋势,并且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小。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 SST 上升,可能会对近海鲐鱼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
苏杭陈新军汪金涛
关键词:鲐鱼气候变化栖息地
2种大洋性柔鱼类角质颚形态识别法的比较被引量:6
2016年
依据中国鱿钓船2013年8~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4年4~7月在中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分别运用传统测量学法和傅里叶分析法对2种柔鱼类的角质颚进行识别,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传统测量学法共选取了12项角质颚参数值比较形态差异;角质颚外部轮廓形态通过软件转化为20组傅里叶代码(EFDs)后选取77个傅里叶值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种柔鱼类上、下角质颚形态在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长(UR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LRL)、下喙宽(LRW)、下侧壁长(LLWL)、下翼长(LWL)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测量法中下喙长(LRL)和下喙宽(LRW)与胴长(ML)之比主成分得分最高;傅里叶分析法显示上角质颚前16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3.58%;下角质颚前16主成分可以解释变异的73.76%。逐步判别分析将上头盖长(UHL)、上喙长(UR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上喙长(URL)、上喙宽(URW)与胴长(ML)之比纳入判别分析函数,总别正确率为95%;傅里叶分析法将18个傅里叶值纳入判别函数,上颚总判别率为97.6%;下颚总判别率为85.7%。总体而言,2种方法对柔鱼类角质颚判别均有效,且上颚区分效果更明显。本文为头足类的种类判别提供了更多的且有效的识别方法。
苏杭方舟陈新军
关键词:柔鱼茎柔鱼
几何形态测量学法在大洋性头足类种间及种群鉴别中的应用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类门的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及南海区域,是未来最具有开发潜力的种类之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头足类有表层集群习性的特性,具有成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种类繁多等特性。头足类分布面广,种群构造...
苏杭
关键词:柔鱼茎柔鱼
几何形态测量学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及其进展被引量:32
2013年
几何形态测量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不同于传统的径向测量法,重点关注物体的外形变化,并通过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将不同物体鉴别出来,该方法对分析具有固定形态或组织的水生动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已广泛使用于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等领域中。水生动物通常具有硬组织,这些硬组织具有较为固定的外形,因此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水生动物形态以及硬组织的研究进行回顾,简述了该方法的发展历程,说明了外形轮廓法和地标点法的原理,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根据应用种类的不同,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进行了综述。分析认为,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法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各国学者的认同,但仅限于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中,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利用耳石等硬组织进行几何形态的分析,并且结合环境的变化分析对几何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应加强该方法的理论研究,尝试用3D打印等方式更好地描述水生动物的几何形态差异。
陈新军方舟苏杭陆化杰刘必林李建华
关键词:水生动物硬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